——在“重中之重”思想指引下的湖北“農業強省”建設實踐 湖北日報記者 胡祥修 胡瓊瑤 提 要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堅持把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三農”,指出:“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薄靶】挡恍】,關鍵看老鄉!薄爸袊獜,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 農業大省應有大擔當。湖北堅決貫徹落實中央“重中之重”指導思想,以建設“農業強省”為目標,承擔起“三農”發展的湖北責任。省委、省政府統籌協調城鄉發展,深化農村改革,一輪接一輪開展“三萬”活動,拓展強農惠農富農之路,延續“三農”發展黃金期!叭r”競進,為構建中部戰略支點托起底盤。 務農重本,國之大綱!叭r”,是全局穩定的“定海神針”。 201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湖北期間,專程到武漢和鄂州調研“三農”工作,殷殷關切,諄諄囑托,為湖北“三農”發展明確了戰略定位,指明了方向。 湖北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指示要求,堅持“重中之重”,統籌謀劃,加快推進農業強省建設。揚魚米之鄉優勢,提升農產品質與量,讓更多人“吃湖北糧、喝長江水、品荊楚味”。 建立“三農”發展綜合考評機制,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試點,實施農產品加工“四個一批”工程……一系列實實在在的舉措,激發起“三農”發展強大活力。 牢記囑托,奮發有為,“十二五”亮麗收官,湖北“三農”發展交出精彩答卷: 糧食生產實現 “十二連增”,創歷史新高,淡水產品和油菜總產量高居全國榜首,食品工業成長為第一大產業,“舌尖上的產業”市場份額不斷擴大; 農民人均純收入破萬元,農產品加工業挺進萬億元俱樂部,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納入全國試點整省推進,以土地三權分置為核心的農村改革武漢模式成為全國樣本……“農業強省”步履鏗鏘。“重農固本”理念在荊楚大地開花結果。 保增產,讓國家的“飯碗”裝更多的湖北糧 “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绷暯娇倳浺蠛薄盀閲壹Z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作出貢獻”!昂䦶V熟,天下足”,湖北農業在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時期,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湖北應該有更大的作為,湖北全力打造“中部糧倉”。 穩定糧食生產,是經濟責任,也是政治責任,更是湖北擔當“支點”重任的一個特殊內涵。 省委書記李鴻忠指出,落實 “重中之重”,首要是保糧食增產,讓國家的“飯碗”裝更多的湖北糧。 領導力量上真加強。糧食生產列入“一把手”工程,省里將增產計劃分解下達各主產區,簽訂責任狀。 投入上真給力。每年的中央惠農資金在“第一時間”落地,省級財政對水稻集中育秧、高產創建等項目支持力度逐年加大;在重大災害發生時,省委、省政府果敢決策,推出“高價買糧”硬舉措,“蟲口”奪糧。 增產措施真落實。高產高效、綠色可持續技術模式廣泛推廣。遙感技術、物聯網技術滲透農業,平衡施肥、精準施藥、定量灌溉,讓種田更加智能、更加精準。 540.7億斤!2015年,湖北糧食總產量創下歷史新高!笆濉逼陂g糧食商品量達360億斤,每年調銷省外90億斤以上。 樹立大糧食觀、大食物觀,培植特色優勢產業。湖北油菜籽和淡水產品總量連續19年穩坐全國頭把交椅;多種畜禽產品產量躍居全國前列,肉、蛋產品跨入“調出時代”;茶園面積居全國第三,鄂茶源源不斷銷往歐美市場;蔬菜產業跨入千億元俱樂部,食用菌出口創匯位居全國之首;宜昌蜜橘、秭歸臍橙、漢水砂梨三大名果擺滿百姓果盤。 轉方式,“由大到強”構筑新優勢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動農業發展由數量增長為主轉到數量質量效益并重上來。 荊楚大地,魚米之鄉。農業大省,這是湖北的榮耀。然而,榮耀背后,也有“大而不強”的尷尬。一些農產品,一度被貼上“粗、大、傻”的標簽。 重新審視省情,重新審視農業。湖北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轉變,刻不容緩。 田間與車間對接,以深加工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早在2009年,湖北提出用工業化理念謀劃農業,實施“四個一批”工程,打造一批在全國同行業有競爭力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一批在全國有影響的知名品牌、一批銷售收入過50億元農產品加工園區和一批農產品加工銷售收入過百億元的縣市!昂楹逅贰、“采花毛尖”、“潛江小龍蝦”、“羅田板栗”、“隨州香菇”……一個個湖北農產品品牌聲名鵲起,享譽四方。 短短數年間,一個萬億元產業乘勢崛起,湖北農產品加工業提前一年實現“十二五”發展目標。2014年,全省農產品加工業主營業務收入挺進全國第五,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之比由2009年的1.08∶1提升為2.35∶1,農產品加工業成為全省規模最大、發展最快、就業最多、效益最好和農民獲利最多的“五最”產業。 讓農業“接二連三”,深度融合。宜昌市夷陵區唱響 “田園牧歌”,48個鄉村旅游項目激活400億元社會資本;潛江小龍蝦從科研示范、良種選育、生態養殖到冷鏈物流、精深加工、節慶文化,綜合產值達150億元,帶動7萬人就業;沙洋縣與神州數碼以油菜花為媒共同投資500億元,打造全國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示范縣。 潛江稻蝦共生、武漢 “互聯網+農業”……轉方式,調結構,新模式、新業態層出不窮。 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農業部數據顯示,湖北有10項指標進入全國前十。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65%,高出全國平均水平3.5個百分點。 農產品質量,安全是首要。湖北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體系,實施產地準出制度,近幾年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總體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位居全國前列。吃湖北糧,就是吃放心糧。 補短板,城鄉一體共繁榮 我們無法想像這樣的場景:一邊是繁華的城市,一邊是凋零的農村;一邊是富裕的市民,一邊是貧困的農民。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補上“三農”短板!耙惑w化”推倒“二元墻”。鄂州城鄉一體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率先啟動,吹響了推進全省城鄉一體化的號角。以工促農,以城帶鄉。新農村建設和新型城鎮化雙輪驅動,推進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社會管理向農村延伸,實現城鄉收入差距、城鄉人居環境、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三個縮小”。 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詩畫般的新農村是美麗中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省委、省政府統籌兼顧,開展不同類型的新農村建設試點,推出大別山試驗區、武陵山試驗區等8個層面的戰略布局,覆蓋全省60%的鄉鎮。 通路、通電、通水、通沼氣,農村基礎設施全面改善;改水、改廁、改垃圾堆放,村容村貌氣象更新;小橋流水,湖鄉人家,黛瓦白墻,夢里水鄉隨處可見。 城鄉一體化,核心內涵是“四化同步”。湖北在全國率先開展 “四化同步”試點,21個“四化同步”示范鄉鎮試點啟動。3年多的探索實踐,初步形成了鎮企共建、“四化”均衡發展、工業主導、現代農業主導、生態旅游型等五大發展模式。監利新溝的福娃模式、黃陂武湖的都市農業、蔡甸奓山的汽配制造、襄城尹集的花卉苗木、枝江安福寺的果品加工……21個試點鄉鎮,在荊楚大地上發揮著示范引領作用。 新型城鎮化的本質,是讓更多農民“洗腳進城”。建設新農村的目的,是讓農民分享改革發展成果。 多級發力,以人為本,優化布局,新型城鎮化進程快步向前。 2015年全省城鎮化率達到56.6%,較“十一五”末提升7.13百分點,高于全國、領先中部。 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縮小。湖北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連續5年高于城鎮居民收入增幅。2015年,湖北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44元,同比增長9.2%,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破藩籬,凝聚“三農”發展澎湃動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村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做好 ‘三農’工作,關鍵在于向改革要活力! 省委、省政府清醒認識到,雖然“三農”發展形勢持續向好,但當前農業農村仍面臨著諸多新矛盾與難題。農業農村的進一步發展,需要創新手段,破除藩籬,深挖潛力。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 湖北,趟入農村改革“深水區”。 縱觀農村改革歷程,每一次的突破口,都無法繞開“權能”二字。還權賦能,讓農民擁有更多土地、財產話語權,2012年湖北在全國率先提出農村土地 “三權分置”概念——明晰所有權、穩定承包權、放活經營權,這是我國農村改革發展史上的又一次重大創新。 武漢農村產權交易所成立,在全國率先開展農村產權交易。 農村資源活,“三農”活。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證,可以作為土地流轉、貸款抵押以及土地入股合作的基本法律依據,同時也成為了農民最基本、最直接、最可靠的財產權利。 在武漢農交所的示范引領下,全省先后建成農村綜合產權交易所30家,累計開展農村綜合產權交易9065宗,交易金額146.7億元,開展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29.55億元。 創新發展是第一動力。湖北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農村土地制度、農村產權制度、農村金融制度四項重點改革全面啟動,一批改革模式日漸成熟—— 襄陽,推進“城中村、城郊村、園中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探索發展村集體經濟的有效途徑; 十堰,創新涉農項目資金整合新方式,解決財政投資使用效益低下問題; 孝感,依托龍頭企業推進土地流轉,探索適度規模經營。 宜都,總結推廣農村小型水利產權制度改革經驗,探索農村基礎設施管理和維護長效機制。 深化水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全面推進國有林場改革;培育壯大墾區現代農業企業集團;推進供銷社組織創新、經營創新、服務創新……涉農部門改革齊頭并進,處處開花。 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計劃”,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解決“誰來種地”、“如何種地”問題。全省注冊家庭農場12397個,農民合作社50426個。 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破解“三農”之難,厚植“三農”優勢,夯實“支點”大底盤,湖北,定將書寫更加精彩的“三農”華章。 (轉自2016年3月2日《湖北日報》) |
主管:中共隨州市委宣傳部 主辦:隨州日報社
鄂ICP備11004182號-2 | 鄂網備421201 | 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AVSP:鄂備2018021號 | 鄂公網安備 42130202003119號
隨州日報社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cscec1bh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2120180011
虛假新聞信息舉報電話:0722-3319535、新聞爆料熱線:0722-3319535、廣告服務電話:0722-3323288 13908660920光明左使(劉先生)、故障咨詢QQ:62561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