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戰略指引下的湖北“精準扶貧不落一人”實踐 湖北日報記者 胡祥修 張愛虎 提 要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瞻遠矚、深謀遠慮,將扶貧開發工作作為關乎黨和國家政治方向、根本制度和發展道路的大事,作為“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工作,提升到治國理政新高度,提出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新時期扶貧工作指導思想,吹響了扶貧攻堅戰的沖鋒號。 為“建成支點、走在前列”補齊“短板”,在中部地區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湖北在中央 “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新理念、新方略指引下,立足貧困人口存量較大的省情,以“精準扶貧、不落一人”為總要求,把扶貧開發作為重大政治責任和政治任務,以貧困不除愧對歷史的恥辱感、群眾不富寢食難安的責任感,勇于擔當、銳意進取,動員全省力量,以背水一戰、舍我其誰的氣勢,在荊楚大地打響了扶貧攻堅大決戰。 “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同步小康,這是一個氣吞山河的承諾。 扶貧攻堅,到了決戰決勝的最后關頭。 越是最后關頭,越有難啃的硬骨頭!百F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贬槍π聲r期扶貧工作的新挑戰與新要求,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審時度勢,提出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新方略。 省委、省政府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貫徹落實中央精準扶貧戰略部署,結合湖北實際系統謀劃,以“精準扶貧、不落一人”為總要求,譜寫精準扶貧的荊楚篇章。 全省上下凝聚共識,采取超常舉措,創新體制機制,全力攻堅。“十二五”期間,全省353.21萬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在全面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2015年,湖北減貧速度明顯加快,全年實現128.11萬人脫貧、208個貧困村“出列”。 掛圖作戰,決戰貧困 201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湖北時要求,“把湖北建設成為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走在全國前列”。 “建成支點、走在前列”,是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湖北篇”的動員號令,是加快推進湖北科學發展、跨越式發展的總體戰略。 要實現這一戰略目標,必須解決貧困地區發展“短板”!叭绻毨У貐^‘山河依舊’,我們的‘支點’就‘撐’不住! 湖北地域遼闊,存在發展不平衡問題。俯瞰湖北版圖,四角都是山,中間是富饒的江漢平原,繁華的大都市與落后的大山區并存。 湖北是一塊紅色的土地,全國12大塊著名革命根據地,湖北有4大塊。 山區、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占比大,湖北是一個扶貧工作大省,全省共有37個貧困縣。 近年來,湖北實施四大片區扶貧攻堅和“一紅一綠”兩大試驗區建設,積累了寶貴經驗。但湖北貧困人口存量大,至2014年底全省還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590萬人。 容易扶的,先脫貧了,留下來的都是“硬骨頭”。 “能否做好扶貧開發工作,是關系到我們是不是與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是不是社會主義、是不是共產黨、是不是人民政府、是不是真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原則問題、立場問題、群眾感情問題!笔∥⑹≌簏h員干部進一步提升對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認識。 精準扶貧,不落一人。排除萬難,決戰決勝。省委十屆六次全會,通過關于全力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決定:到2019年,全省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村全部出列,貧困縣全部“摘帽”,堅決打贏精準扶貧攻堅戰。 外學貴州,汲取精神力量。去年6月,湖北組織37個貧困縣黨政主要負責同志,到貴州考察。學習貴州精準扶貧的作法,學習貴州干部群眾實干苦干的精神。 貴州赫章縣海雀村已故老支書文朝榮,讓一個“苦甲天下”的少數民族村換了新顏,被譽為 “搬動貧困大山的愚公”。2015年7月14日,武昌洪山禮堂,文朝榮同志先進事跡報告會暨全省扶貧攻堅動員誓師大會召開,省市縣鄉村五級共9萬多人集中收聽收看!爸灰辛诉@種精神,我們脫貧奔小康的目標不擔心達不到!蔽某瘶s同志的事跡讓荊楚干部群眾深受感動與鼓舞。 這是一場特別的戰斗。湖北以軍事作戰機制推進脫貧攻堅。 成立高規格扶貧攻堅領導小組,省委書記李鴻忠任第一組長,省長王國生任組長。這個領導小組就是湖北扶貧戰區司令部,實施掛牌督戰。 每個省級領導聯系一個貧困縣,一包到底,不“摘帽”不脫鉤。 市州、縣市成立作戰指揮部,實行掛圖作戰。一幅“作戰圖”,掛在恩施州扶貧開發辦公室。這幅圖上,全州92萬貧困人口的分布、脫貧時間進度等,分別用紅、紫、藍、綠、褐五種顏色標注。攻下一個貧困村,就插上一面紅旗。 層層簽訂軍令狀,層層壓實責任。嚴格實行各級黨政“一把手”負總責的限期脫貧責任制,明確縣級黨委政府抓落實的主體責任,不如期脫貧,主要領導就地免職。 改革考核辦法。對貧困縣考核,從過去主要看GDP,調整為主要看扶貧成效。 情系困難群眾,腳印農家查落實。省委書記李鴻忠先后到麻城、竹山、竹溪等地,省長王國生先后到陽新、紅安等地,進村入戶調研,慰問困難群眾。2015年12月3日晚上,李鴻忠懷著對大別山革命老區貧困群眾的深深牽掛,深入到羅田三里畈鎮烏石沖村,暗訪精準扶貧措施落實情況。 精準施策,定點“滴灌” 小康路上,不落一人。 “不落一人”的關鍵是精細化。在扶貧脫貧決勝階段,湖北牢牢把握“精準”二字,變“大水漫灌”為定點“滴灌”,確保扶貧扶到點上、扶到根上。 精準識別扶真貧。宣恩縣探索出“四議一公開”辦法,經過黨支部會議提議、村兩委商議、村黨員大會審議、村民會議決議和評議結果公開的程序,把誰是貧困人口搞精準。 各地建檔建卡,對每個貧困戶,單獨創建一個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檔案盒。 開對“藥方子”,才能拔掉“窮根子”。各地精準施策,涌現出產業發展、易地搬遷、生態補償、教育資助和社會保障兜底五大類型十種模式。 變“輸血式”扶貧為“造血式”扶貧。發展產業、促進就業成為精準扶貧重中之重,增強貧困地區發展內生動力。鶴峰縣走馬鎮水坪村利用本地生態資源,建立紅豆杉專業合作社,打造林業專業村。貧困戶楊紹文入合作社后栽種紅豆杉12畝,林下生態放養山羊30多頭、黑豬15頭、山雞50多只,2015年收入5萬多元。該村貧困戶73戶已脫貧60戶,脫貧率達到82%。 產業扶貧項目精準到村到戶到人!笆濉逼陂g,全省29個重點貧困縣新增特色種植業面積達8萬畝,發展設施農業12.3萬畝。 “扶不起”,兜起來。對喪失勞動能力的特殊貧困戶,精準兜底救助。 通山對全縣近千特困戶實施 “三免一!,即建房免費、治病免費、子女教育免費,保障生活。紅安縣推行精準扶貧醫療救助新政,政府與保險公司合作,多方籌措資金,將貧困人口住院報銷比例提升到90%,并對當年個人負擔設定5000元上限,超出部分由政府兜底,不再讓一個貧困戶因病致貧、因病返貧。 全省范圍內,通過社保托底,解決了200多萬五保、低保人口脫貧問題。開展由縣級財政為貧困戶購買大病醫療補充保險試點,切實解決因病致貧問題。 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搬遷扶貧! 猴年春節,恩施市龍鳳鎮雙堰塘社區的貧困戶李光耀一家,告別土坯房,住進了兩層半的小樓房。他說:“終于不用擔心下雨屋漏了!薄笆濉逼陂g,湖北創新安置方式,完成扶貧搬遷5.3萬戶、21.2萬人。 扶貧先扶“智”。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湖北制定教育優惠政策,對貧困戶子女實施免費高中教育。安排貧困戶子女到大中城市接受學費、生活費全免職業教育,優先安排就業。對接受中、高等職業教育的貧困戶子女,按每人每年不低于3000元的標準予以補助。大力實施雨露計劃,完成勞動力轉移培訓26.86萬人,實現“培訓一人、脫貧一家”。 脫貧先立“志”!肮ぷ麝爢T天天上門督促,再不勤快,就對不住人了!惫瘸强h趙灣鄉魯家油坊村一名貧困戶說。該縣各貧困村紛紛召開大會,讓發展好的農戶戴紅花,作典型發言,讓思想僵化者表態,增強脫貧致富的信心。 全省各地駐村扶貧工作隊入戶談心,政策開腦,引導貧困戶摒棄等靠要思想,激發內生動力。 機制創新,“三位一體” 打贏扶貧攻堅戰,不能靠單打獨斗,必須凝聚各界力量。湖北創新體制機制,堅持政府、市場、社會協同推進,“三位一體”,形成大扶貧格局。 財政扶貧投入“硬杠杠”。省、市州、插花地區縣(市),分別按當年地方財政收入增量的15%增列專項扶貧預算;各級財政存量資金中,確保50%以上用于精準扶貧。兜底硬保障。將醫療、低保、教育、養老等特惠政策對貧困戶全覆蓋,其中僅省財政安排精準扶貧兜底資金達到22億元。 突出重點區域。省委、省政府專門建立片區產業發展基金,拿出50億元支持四大片區產業發展。 明確部門責任。各級“三萬”工作隊往扶貧聚焦。今年啟動的第六輪“三萬”活動,把主題確定為“產業扶貧”。目前,全省各級各部門共派出15053個新農村工作隊(扶貧工作隊)、駐村干部91992人,共對口幫扶88個縣11365個村。 資金整合使用。“各級出料、縣級炒菜、共辦一席”,湖北以縣為主體,強力推進扶貧資金整合,“捏指成拳”,集中投入,放大資金使用效益。為打造縣級整合平臺,省里權力下放,實行資金、項目、招投標、管理、責任“五到縣”。 激活金融活水。支持貧困縣建立健全金融風險補償和擔保金機制!笆濉保±餅槊總重點縣每年安排產業扶貧貼息資金300萬元,共拉動貸款150多億元。為貧困戶量身定做貸款品種,10萬元以內無抵押、無擔保、全貼息的貧困戶小額貸款基本實現全覆蓋。僅2015年全省就發放小額貸款23.9億元。 政府主導,市場主體。扶貧資金跟著窮人走,窮人跟著能人走,能人窮人跟著產業項目走,產業項目跟著市場走。黃岡市全面推行“政府+金融+保險+公司+農戶”的扶貧新模式,全市1080家市場主體正在帶動12.6萬貧困戶脫貧。 社會扶貧的大合唱,高亢激越!10·17”扶貧日等公益品牌影響擴大,吸引企業、社會各界人士為扶貧助力。全省1000多家企業參與扶貧開發,投入資金29.2億元。 “十三五”,扶貧攻堅倒計時。從大別山到秦巴山,從武陵山到幕阜山,荊山楚水,千軍萬馬戰猶酣! (轉自2016年3月3日《湖北日報》) |
主管:中共隨州市委宣傳部 主辦:隨州日報社
鄂ICP備11004182號-2 | 鄂網備421201 | 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AVSP:鄂備2018021號 | 鄂公網安備 42130202003119號
隨州日報社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cscec1bh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2120180011
虛假新聞信息舉報電話:0722-3319535、新聞爆料熱線:0722-3319535、廣告服務電話:0722-3323288 13908660920光明左使(劉先生)、故障咨詢QQ:62561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