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是開在世上最美的花朵,可有誰能想到,當最柔弱、最美麗、最溫情的花朵同最剛強、最殘酷、最壯烈的二萬五千里長征聯系起來時,又會演繹出多少神奇而悲壯的故事啊。 女紅軍是紅軍長征中的一個特殊群體,她們在異常艱苦的條件下,經歷和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完成了偉大的二萬五千里長征,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 女紅軍的故事和赤水河一起流淌 古街兩邊不少老房子的門楣上,掛著“紅軍住處”的小牌子。1935年1月24日,紅一軍團進抵土城后,老街上住滿了女紅軍戰士。由此,老百姓稱這條街為“女紅軍街”。2009年,這條老街上建起了全國唯一的女紅軍紀念館,引來了四面八方的游客。 8月3日,我們“沿線省級黨報聯盟——重走長征路”大型采訪活動一行記者抵達這里,欣賞靜謐的街景,感受古樸的風情,了解厚重的歷史,聆聽感人的紅軍故事。 女紅軍紀念館位于紅軍街上的紅三軍團司令部舊址,這兒過去是一個四川軍閥的住所,為典型的黔北木樓,與遵義會議舊址有幾分相似,占地面積210平方米,于2009年建成。一座三米多高的青銅雕塑“浴血天使”屹立于紀念館前,構成一道震撼人心的亮麗風景。整座雕像為一個單腿呈跪姿、懷抱襁褓的女紅軍形象,生動地體現了女紅軍博愛的母性與不畏艱難的昂揚斗志。 紀念館用大量的圖片、文字、實物,講述了2000多位女紅軍中具有代表性的45位女紅軍的傳奇故事,展示了女紅軍的忠誠、正直的赤子情懷,和她們偉大的人格力量和獻身精神。 展廳的前言部分,列出了參加長征的女紅軍名單,每一個名字都是熠熠生輝、擲地有聲。其中紅一方面軍有30位:蔡暢、賀子珍、康克清……紅二方面軍(紅二、紅六軍團)5位:李貞、陳琮英、蹇先任……紅四方面軍8位:張琴秋、汪榮華、林月琴……紅二十五軍2位:周東屏、戴覺敏。 長征開始時,這些女紅軍組成了一支由劉群先任隊長、金維映任政治委員、黨支部書記的婦女隊,在中央縱隊工作團團長董必武、副團長徐特立的帶領下,與中央縱隊衛生部一起行動。紅軍到達貴州黎平后,她們被改編為干部休養連。這些女紅軍分別以休養員、工作組組員、政治戰士3種身份出現在干部休養連,一路上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和群眾工作。調查土豪、宣傳群眾、尋找民夫,也要參加打土豪、籌糧籌款等活動,有時還得親自抬擔架、挑藥箱、護理傷員等。 在遵義縣革命委員會成立那天,據資料記述在萬人大會上,身穿列寧服、頭戴八角帽的女紅軍戰士英姿颯爽,神采飛揚,顯得格外引人注目,她們給“紅軍之友社”和“街道兒童團”教唱紅軍歌曲,一改行軍的勞頓和沿途的疲憊形象,渾身洋溢著青春的氣息。她們甜美的歌聲征服了遵義人,“紅軍決不是國民黨所宣傳的那個樣子”,那些終年勞苦的泥瓦匠、竹篾匠、木匠以及窮人,因此紛紛動員自己的兒子兄弟積極參加紅軍。紅軍在遵義擴紅達四五千之眾。 在紅一方面軍的30位女紅軍中,中國共產黨當時中央首長的妻子幾乎都在這支隊伍中,但她們身上卻沒有籠罩“夫榮妻貴”的光環,她們以自身長期艱苦的努力創造了偉大與光榮。 女紅軍留下的鮮活故事 朱德的妻子康克清在土城戰斗中,和朱老總一起,冒著生命危險參加了戰斗。而青杠坡的激戰打得十分艱苦,紅軍遭到了嚴重地抵抗,康克清和朱德分別撤出戰斗,國民黨軍隊尾追不放,他們被困在狹長的山谷中。朱德被掩護著退回土城后,大家正擔心著康克清的下落,不料她卻奇跡般地殺出重圍,其九死一生的戰斗經歷在這山谷中留下了英名。 李富春的夫人蔡暢是名門閨秀,她是清代著名將領曾國藩的后裔,蔡暢的母親有剛強的個性和堅定的政見,對蔡暢影響很大,蔡暢在長征途中一直把母親的一張舊照片帶在身邊。蔡暢的哥哥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之一蔡和森,蔡暢在兄長的指引下參加革命,那年她24歲,身材纖瘦,但意志堅定,給她配了一匹馬,她很少騎,都讓給傷病員。她在一批女紅軍中最具有影響力,在崎嶇的山路中進行宣傳鼓動,講許多經歷的故事,提高長征戰士的士氣。康克清把蔡暢講的故事稱為“精神食糧”。索爾茲伯里在采訪了幸存的女紅軍后慨嘆道:“如果說長征有什么圣徒的話,這個圣徒便是她(蔡暢)。” 曾玉是1928年參加湘南暴動之后上井岡山的女共產黨員,在中央紅軍出發前已有身孕,她并沒有被列在“轉移”名單上,只能憑著意志一直偷偷地跟著部隊走。丈夫周子昆其時是紅九軍團第二十二師師長,也顧不得她,使曾玉吃苦不少,但她一直追隨到遵義,在那里休養連收留了她。由于沒有“編制”,分配口糧和其他物資時就沒有份,蔡暢、鄧穎超、賀子珍她們就勻一些給她;沒有被子,她們就擠著一起睡,就這樣挺著大肚子,蹚水爬山,堅強不屈。 習水縣外宣中心編輯中心主任陳云坤告訴記者:這些女紅軍在長征路上所行進的路程比男紅軍走的路要多很多,這是由她們的工作性質決定的。這是多么執著的追求,又是何等堅強的意志!中國革命為什么成功,答案不就寫在她們身上嗎? 在長征途中生小孩的女紅軍有賀子珍、曾玉、陳慧清、廖似光、吳仲廉,她們在尾追敵人的槍林彈雨中生下孩子,卻不得不忍受與親骨肉的瞬間分離,只是將孩子簡單包裹留在當地老鄉家,又匆匆踏上征程,大部分從此天各一方,生死不明。 從照片上看,吳富蓮大眼睛、方臉盤,目光堅定而剛毅。她原是紅一方面軍的政治戰士,后來調到紅四方面軍任女紅軍團的團政委,隨西路軍轉戰河西走廊,不幸被俘。她以絕食斗爭進行反抗,最后吞針壯烈犧牲,年僅25歲。 楊厚珍以自己“三寸金蓮”的小腳,支撐著又矮又胖的身子,竟然搖搖晃晃堅持走完了二萬五千里長征,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 女紅軍的故事代代相傳 在土城,中央紅軍拉開了四渡赤水的序幕;也是在土城,女紅軍們留下了一個個鮮活的故事;更是在土城,淳樸的老區群眾留下了對紅軍真摯的懷念和由衷的敬佩。 我們在遵義紅軍山上,采訪到了一位女紅軍衛生員的故事。 紅三軍團強渡烏江后,紅五師十三團二營就駐扎在遵義城南的桑木埡一帶,正是寒冬臘月,遵義城鄉流傳一種俗稱“雞窩寒”(即傷寒癥)的疾病,二營一位衛生員得知老百姓的疫情后心急火燎,上山采集中草藥,及時把藥分發給病人。一日,營部領導安排這位小衛生員翻山越嶺走了20多里路,來到半山一戶農民家中,為一位重病老人打針,熬制中藥。 第二天一早,見老人神志已完全清楚,小衛生員一刻沒敢耽擱,以最快速度趕回了部隊駐地,可惜,當她趕到時,部隊已經深夜轉移。房東遞給她部隊首長留下的紙條,要她速往部隊出發的方向追趕,可就在桑木埡尹家屋基處,掉隊的衛生員被地方保安團發現,她寡不敵眾,英勇犧牲。 當地老百姓將紅軍衛生員安葬于桑木埡路邊的樹林下,由于不知道她的姓名,人們在墓旁立下石碑,碑上深深刻下三個大字“紅軍墳”!凹t軍墳”后來遭到地方反動勢力的多次破壞,都被當地老百姓拼死力保護下來。 女紅軍的英靈深深地扎在老百姓心中。1958年,人們將小衛生員的遺骨從桑木埡遷至紅軍烈士園,并立碑書寫“紅軍墳”三個毛體大字,在其墓前塑了一尊4.5米高的女紅軍銅像。由于此時尚不知其真實姓名,只好用老百姓已經習慣的“小紅”代稱,從此,這座山也改名叫“紅軍山”。 1994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軍醫大學政委鐘有煌到遵義了解情況后,經過回憶和考證,確認衛生員小紅就是他當年在紅十三團二營衛生隊時失蹤的戰友龍思泉。至此,這位老百姓口中的“紅軍菩薩”始有姓名。 我們走進青山綠樹環抱的“紅軍山”,站在這位慈祥溫厚的女紅軍塑像前,立刻會感受到女紅軍慈母般的博大胸襟,她的故事一代代傳揚,她的精神永遠感召著一代又一代人。 “革命理想高于天”。在波瀾壯闊、空前絕后的紅軍長征鐵流中,女紅軍們的英雄壯舉可歌可泣;她們追求獨立、向往自由的婦女解放精神;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的徹底革命精神;互相幫助、團結戰斗的階級友愛精神;先人后己、公而忘私的共產主義精神,將永遠震撼著每一個人的心靈,永遠激勵著革命事業后來人振奮精神、下定決心、排除萬難,去爭取最后的勝利。 (責編:姜萍萍、常雪梅) |
主管:中共隨州市委宣傳部 主辦:隨州日報社
鄂ICP備11004182號-2 | 鄂網備421201 | 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AVSP:鄂備2018021號 | 鄂公網安備 42130202003119號
隨州日報社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cscec1bh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2120180011
虛假新聞信息舉報電話:0722-3319535、新聞爆料熱線:0722-3319535、廣告服務電話:0722-3323288 13908660920光明左使(劉先生)、故障咨詢QQ:62561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