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姍 胡曉飛 80年前,中國共產黨領導紅軍將士完成了震驚世界的長征,開辟了中國革命繼往開來的光明道路,奠定了中國革命勝利前進的重要基礎,也鑄就了偉大的長征精神。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的時候,繼承和弘揚長征精神,對于深刻理解和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提出的關于堅定文化自信,“我們要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不斷增強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的重要論述,對于我們不忘初心、繼續前進,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長征,具有重大意義。 繼承和弘揚長征精神,昭示生生不息的中華民族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指出,“當今世界,要說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中華文明是世界幾大古文明中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在五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了源遠流長、一脈相承的“中華民族精神”。1840年鴉片戰爭后,中國的傳統文化遭受了嚴重的挑戰,中國逐步從“天朝之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為實現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仁人志士們進行了各種形式的救國嘗試。從魏源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到康有為的“戊戌變法”、再到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徹底推翻封建統治,最終通過中國共產黨人艱苦卓絕的努力,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而在這期間,產生于血與火的革命戰爭年代的長征精神,一方面繼承了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紅船精神,堅定信念、英勇奮戰的井岡山精神,聽黨指揮、清廉為民的蘇區精神;一方面又啟迪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延安精神和實事求是、繼往開來的西柏坡精神,向世人昭示著生生不息、一脈相承的中華民族精神。 繼承和弘揚長征精神,啟迪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 有一種創新膽略,叫做長征。正因為有這樣的創新膽略,紅軍才能選擇正確的轉移方向,才能提出并堅持北上抗日的正確方針;紅軍才能在到處困難重重、形勢瞬息萬變的長征途中,創造出高度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從而成功跳出國民黨的包圍圈,讓紅軍得以勝利前進;紅軍才能始終保持革命的英雄主義精神和英勇頑強的戰斗作風,克服數不清的艱難險阻,戰勝兇惡的敵人;紅軍才能在長征途中實行正確的群眾政策特別是民族和宗教政策,得到各族群眾的支持和幫助。 因為繼承和發揚了這種創新膽略,新中國建立后,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有了艱苦奮斗、無私奉獻“兩彈一星”精神;建立了獨立自主的強大國防,讓中華民族受侵略受壓迫受奴役的歷史一去不復返…… 因為繼承和發揚了這種創新膽略,改革開放后的三十多年,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銳意創新、敢闖敢試,實現了貧窮到溫飽、再由溫飽到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成就了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民經濟快速增長、經濟實力不斷提升、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國際地位日益提高的今日中國。 80年“彈指一揮間”。80年前,長征精神讓紅軍將士譜就了人類英雄主義的壯歌;80年后,長征精神仍將啟迪著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成為全國人民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強大精神動力。 繼承和弘揚長征精神,凝聚強大的精神力量 堅定的信念、積極樂觀的心態,都能培養強大的精神力量。 理想信念是長征精神最基本的思想內核!案锩硐敫哂谔臁保L征的勝利就是共產主義理想的勝利,是矢志不渝革命精神的勝利。 長征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精神的典范?v觀整個長征的過程: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強渡大渡河,爬雪山,過草地……每一個戰略方向的改變,每一項戰略任務的確定,每一次戰斗勝利的取得,都無不體現出中國紅軍將士不怕艱難困苦,永久堅持的精神。 長征的過程當中,紅軍充滿了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毛主席在行軍途中給戰士出謎語,請大家猜“慢慢走”是在指誰?結果被紅四方面軍警衛員猜到是他們的徐向前總指揮。劉伯承考大家數學題:一個桌子砍掉一個角,還剩幾個角?有人立刻就說是三個,毛主席笑稱他是上了伯承同志的當……這樣的故事在長征中不勝枚舉。無論條件多么艱苦,環境多么惡劣,紅軍戰士的樂觀主義精神總是透過各種方式表達得淋漓盡致。這種樂觀主義精神,為長征的紅軍注入了巨大的能量,和其它因素一起,促成了紅軍長征的勝利。 正是傳承了這份精神力量,才會有頑強拼搏、永不言棄的女排精神閃耀里約奧運、振奮億萬國人;才會有眾志成城、敢于勝利的抗洪精神再現湖北抗洪一線,力戰洪魔奏凱歌;才會有“謝謝當年的不收之恩,把中國逼成現在很霸氣的樣子”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的成功發射…… 習近平總書記今年7月在寧夏考察時說道:“我們黨領導的紅軍長征,譜寫了豪情萬丈的英雄史詩。偉大的長征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革命風范的生動反映,我們要不斷結合新的實際傳承好、弘揚好。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長征要持續接力,長期進行,我們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痹谥袊厣鐣髁x事業建設的新階段,更需要我們,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繼承和弘揚長征精神,把長征這份寶貴的精神財富變成推動我們各項事業前進的巨大力量,才能不忘根本站得牢、不移壯志立得住、不忘初心行得遠。 (作者分別系市委黨校講師、法學碩士;市委黨校教師) |
主管:中共隨州市委宣傳部 主辦:隨州日報社
鄂ICP備11004182號-2 | 鄂網備421201 | 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AVSP:鄂備2018021號 | 鄂公網安備 42130202003119號
隨州日報社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cscec1bh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2120180011
虛假新聞信息舉報電話:0722-3319535、新聞爆料熱線:0722-3319535、廣告服務電話:0722-3323288 13908660920光明左使(劉先生)、故障咨詢QQ:62561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