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州網訊 本報記者 張琴 段懷清,1966年3月2日出生,湖北隨州人,現為復旦大學中文系現當代文學專業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現當代文學、比較文學與中外文學關系及國際漢學。 許多人認識段懷清,可能是緣于他10年前在央視《百家講壇》欄目中主講中國四大愛情傳說。日前,段懷清回到家鄉接受隨州廣播電視臺專訪時,再次談到了這些民間文化以及與隨州有關的文化往事。 段懷清說,民眾是歷史非常重要的參與者,民間文化是歷史講述的重要視角,雖然民間文化不是自己的專業,但是他一直非常關注。隨州文化形成和傳播的過程中,有兩條比較有意思的脈絡,即以炎帝神農為代表的民間文化和以曾侯乙編鐘為代表的廟堂之音。不管是隨州本地,還是在隨州工作過、生活過或者來過隨州的歷史文化名人,他們為隨州留下了寶貴的文學財富。如文學大家歐陽修,他4歲跟寡居母親到隨州投奔叔父,在隨州生活了18年,隨州是他的第二故鄉,是他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一片很重要的土地,也為他學術生命的形成作出了很大貢獻。歐陽修在與一隨州友人的回信《李秀才東園序》中說:“隨雖陋,非予鄉,然予之長也,豈能忘情于隨哉!”李白在《憶舊游寄譙郡元參軍》中寫道:“一溪初入千花明,萬壑度盡松風聲!泵枋龅膽撌窃紖^府河、洛陽這一帶自然地貌的特點。 “人任何時候回到家鄉都應該懷有感恩的、恭敬的心情。”段懷清回憶,當初讀這些名人在隨州的著作沒什么特別感覺,但隨著年歲增長,對家鄉感念更加深切,對這些詩句也產生了更強烈的共鳴。他說,胡適常常題寫的《詩經·小雅》中的“維桑與梓,必恭敬止”,正是表達出了“近鄉情更怯”的鄉土之情。 對家鄉隨州有何印象?段懷清說,幾乎每年都會回隨州,每一次回來都感受到隨州改天換地式的進步。比如說,以前回鄉探親非常不便,現在從上海坐高鐵到武漢4個小時,動車回隨州1個小時,非常方便。 |
主管:中共隨州市委宣傳部 主辦:隨州日報社
鄂ICP備11004182號-2 | 鄂網備421201 | 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AVSP:鄂備2018021號 | 鄂公網安備 42130202003119號
隨州日報社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cscec1bh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2120180011
虛假新聞信息舉報電話:0722-3319535、新聞爆料熱線:0722-3319535、廣告服務電話:0722-3323288 13908660920光明左使(劉先生)、故障咨詢QQ:62561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