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都區推進“綠滿曾都”行動側記 本報記者 黃剛橋 通訊員 陳純國 陽春三月,進入曾都區境內,一幅幅園林美景撲面而來,目不暇接;登高遠眺,房在園中、城在林中、城在綠中;親臨其境,路在綠中、人在畫中、人在綠叢。 近年來,曾都區委、區政府站在市區一體、城鄉一體的高度,全域規劃城鄉綠化,全面推進植樹造林,形成了點、線、面相結合的城市綠化體系,城市總綠量大幅增加,初步形成了“綠與城協調相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城市生態環境。 注重統籌植綠 為打好3年“綠滿荊楚”收官之戰,年初以來,該區堅持統籌規劃,重點圍繞“兩大片、兩條線”建設、荒山綠化、通道綠化、重點村綠化,大力實施人工造林,并對境內的荒山,逐村、逐山頭進行清理,做到責任到單位、個人。同時,加快推進通道綠化,打造生態優美綠色廊道,重點在洛陽、隨小公路(北郊—萬店)十里畫廊、南郊隨洪公路生態綠化上打造亮點。加快推進森林城鎮和綠色示范鄉村建設,今年計劃創建1個森林城鎮、16個綠色示范鄉村。 為進一步提升曾都宜居質量,該區特聘請武漢園林設計院進行規劃設計,并通過適當提高造林補貼標準,招引業主組織專業造林隊突擊造林。 創新舉措增綠 在道路景觀綠化建設上,該區堅持以創新理念綠化城區道路,采取“補大苗增綠蔭,栽常綠樹增綠量,變單一樹種為多樹種”的思路,有的放矢地對主次干道的綠地進行改造更新,并以鄉土樹種為主、外來樹種為輔,注重植物品種造型、色彩搭配,不斷優化豐富樹木種類和層次,努力形成“草鋪地,喬遮蔭,花灌巧點綴”的復層式道路綠地。同時,抓好城鄉結合部綠化,消除綠化“死角”。另外,根據建設生態宜居城市的需要,一方面嚴格規定城市居住綠地的綠地率指標,堅持“樓房建到哪里,綠化配套到哪里”,做到綠化工程與主體工程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另一方面根據不同小區和庭院的情況,依形就勢,充分利用建筑物之間、居住區和單位庭院的空間,宜樹則樹,宜花則花,宜草則草,下大力氣建綠、造綠、添綠,讓能綠的地方都綠起來,做到“開門見綠,推窗見景”,努力實現庭院綠化、小區綠化與公共綠化、街巷綠化齊頭并進。 在城市園林綠化建設中,該區積極應用鄉土植物,優先使用成本低、適應性強、本地特色鮮明的鄉土樹種,利用自然植物群落和野生植被,大力推廣自播能力較強的地被植物,堅持喬木、灌木、花草合理搭配,根據植物群落的生態習性,著眼于最大限度地發揮單位面積的生態效益,營造具有濃郁地方特色和郊野氣息的自然景觀。 在綠化經費投入上,該區在加大財政投入力度的同時,進一步統籌整合林業、農業開發、美麗鄉村、一事一議、水利等涉農、涉林資金,全力支持“綠滿曾都”行動。同時,采取市場化運作模式,不斷吸引社會資本投入造林綠化。 壓實責任保綠 今年來,該區把“綠滿曾都”行動作為當前工作的“一號工程”來抓,明確各鎮、辦事處、管委會黨政主要領導為第一責任人,分管領導為直接責任人,通過層層壓實責任確!熬G滿”行動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同時,該區政府還成立了造林綠化督辦組,對造林綠化情況進行定期檢查督辦,做到一周一督辦,每周一通報,以此加快推進“綠滿”行動。 綠色是曾都不斷向外傳遞的主色調。如今,越來越多的市民愿意走到門外、放慢腳步欣賞城市風景,無論是在文化公園,還是在水橋相依的白云湖畔徜徉;無論是在神農公園競步走,還是在白云公園翩翩起舞,細細地去感受著城市的美景。 |
主管:中共隨州市委宣傳部 主辦:隨州日報社
鄂ICP備11004182號-2 | 鄂網備421201 | 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AVSP:鄂備2018021號 | 鄂公網安備 42130202003119號
隨州日報社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cscec1bh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2120180011
虛假新聞信息舉報電話:0722-3319535、新聞爆料熱線:0722-3319535、廣告服務電話:0722-3323288 13908660920光明左使(劉先生)、故障咨詢QQ:62561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