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馮家園 編者按:有人生活的地方,就會產生生活垃圾;人口密集的城市,每天都會產生大量生活垃圾。這些垃圾被環衛工人收集起來后,是如何處理的呢?現有處理方式有何利弊?有沒有更科學更環保更可持續的處理方式?從今日起,本報推出“聚焦生活垃圾處理”系列報道,向您介紹我市生活垃圾處理的現狀、面臨的問題和可能的新選擇,敬請關注并希望您通過本報新媒體(隨州網、隨州論壇等)或電話、電子郵箱等渠道發表意見和建議。 親愛的人們,我是你們幸福生活之后的垃圾,包裝袋、衛生紙、紙盒、殘羹剩飯……諸如此類。當你們將我打包,隨手扔進垃圾箱,你可知道我將會經歷怎樣的一段旅程?今天,我就講講我的旅行。 時間:早上6:00 地點:香江商貿中心天津街 3月27日早上6點,我被香江商貿中心天津街的王老板扔出門外。一個塑料袋內,裝著兩個煙盒、若干紙巾、三個塑料袋、一大張塑料包裝紙以及一些果皮、蔬菜、剩菜剩飯。 在早晨的寒氣中,我和其他伙伴們靜靜地躺在路上,等待“有緣人”。 半個小時過后,負責這個片區環衛清掃的李明中來了。55歲的他,頭發已經花白。他將塑料袋打開,在里面翻來翻去,看是否有可以回收的伙伴。將兩個煙盒撿走后,他將我掃進撮箕,倒進了板車。車里,已有半箱我的兄弟姐妹了。 不一會兒,李明中已經掃了整整一車。他收起掃帚、撮箕,吃力地拉動板車,將我們運向下一站。我安靜地躺在伙伴中間,隨著車輪輕微顛簸。 時間:早上7:00 地點:文峰還建房中轉站 李明中將板車停在一個房子前。這座房子里放了一個大設備,下面是個箱子,上面還有一個液壓的裝備,不知有何用。 板車靠近箱子停了下來,李明中抽掉板車后面的擋板,我的兄弟姐妹們迅速地滾進了箱子,還有的沒得勁滾,他便用鐵鍬將他們鏟進去。就這樣,我來到了生命的“第二站”。 運送我同伴的板車、三輪車、小翻斗車,接二連三地到來,眾多同伴壓在我的身上。 此時,只聽到“轟隆”一聲,我和同伴們變形了。包裝盒扁了,包裹的塑料袋“撐”破了,蔬菜果皮被壓出了水……散亂的同伴被擠壓得像一塊壓縮餅干。 聽說被壓縮的我們有12噸重,可以減少運輸次數、節約填埋空間。比如壓縮之前的重量大約有500公斤,水分氣體被擠出來后也就剩下200多公斤了。 擠壓成型的我,被推進了一個黑洞。這個黑洞,是一輛大型垃圾車的車廂,一個類似集裝箱的可裝卸的密封箱。 在轉運站壓縮裝箱后,我又要開始新的“旅程”。坐上“卡車”,七彎八拐,不知去向何處。只知,我和同伴都比較“安分”,運輸途中沒有“越獄”。 時間:上午8:10 地點:城南垃圾處理場 大約坐了15分鐘左右的車,我來到了距離城區12公里,位于曾都區南郊響水橋村的城南垃圾處理場。剛進場區,我就感到親切,一股我獨有的氣味傳來。這味道,對于人們來說可不喜歡,臭不可擋。 在卡車轟鳴聲中,車廂打開了。我在地球引力下,滑出車輛,投入到更多伙伴的懷抱里。我的到來,驚起一群覓食的小鳥。 環顧四周,我發現,我的同伴們已經堆成了山。有來得較早的,已經被覆蓋多層,在黑色的覆蓋膜下,安穩地度過“余生”。同我前后腳來的,被人們用一輛推土車推向“山”腳下。 一輛輛卡車來了,傾倒下無以數計的同伴。 下午,已被壓在底下的我,身上更重了。處理場的工人在我的身上覆蓋上一層厚厚的土,隔離我與后來的同伴。就這樣,我結束了前半生的旅行,后半生旅程還在繼續。 時間:2027年 地點:城南垃圾處理場 時間穿越到十年后。我沒有“挪窩”,只是感覺自己“下沉”了不少。 十年間,我看著我的同伴一點點腐爛,流出滲濾液。同時,厭氧條件下,我的周圍充滿了帶有臭味的氣體。 看看我的同伴,蔬菜、果皮之類的早已爛得不見蹤影,紙巾之類也腐爛完畢,化成黑黑的泥。能看得見身形的只有塑料、橡膠、鐵之類制品了,他們有的只是變了顏色,有的連顏色都沒有改變。而我們這座山,似乎還是那座垃圾山。 滲濾液還在不斷地流,許多同伴還在腐爛。我也不知道塑料等同伴們,還有多久才能走完生命“歷程”,完全降解,化為烏有。 這就是我,一袋垃圾的生命旅行。 |
主管:中共隨州市委宣傳部 主辦:隨州日報社
鄂ICP備11004182號-2 | 鄂網備421201 | 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AVSP:鄂備2018021號 | 鄂公網安備 42130202003119號
隨州日報社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cscec1bh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2120180011
虛假新聞信息舉報電話:0722-3319535、新聞爆料熱線:0722-3319535、廣告服務電話:0722-3323288 13908660920光明左使(劉先生)、故障咨詢QQ:62561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