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州網訊 本報記者 馮家園 17歲,對于人來說,是一個成熟的年齡。對于隨州來說,這座古城又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2000年,隨州翻開新的一頁,城市面貌也進入新的篇章。歷屆市委、市政府追求“不求其大,但求其精”,充分彰顯城市生態、文化個性,鑄就宜居宜業宜游的鄂北區域性中心城市。 省文聯主席熊召政曾用“村姑”長成“美少女”來形容隨州城市變化,甚為貼切。 隨州,一座擁有數千年文化積淀的古城,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蝶變成一座富有歷史文化氣息、大氣現代都市神韻的城市。 不變的隨州個性 炎帝神農故里,中國編鐘之鄉。厚重文化,隨州當之無愧的驕傲。 以文興城,體現文化個性,是隨州城市建設中不變的“基因”。17年間,隨州城市變化日新月異,各屆領導對城市發展定位也不盡相同。無論是文化隨州,還是神韻隨州,直至區域性中心城市,其亙古不變的是對文化的傳承,將文化“嵌入”城建。 市住建委主任熊忠海說:“文化是城市獨有的特質,以文興城,才能讓我們的城市記得住,有故事可講! 2005年,由啟功先生題名、湖北美院一級雕塑家李江設計的“樂都旋風”在府河邊矗立,賦予古老的編鐘以全新的藝術形象;2007年,始建于明代(1596年)神農公園改擴建,成為老城區的主體公園;2014年,隨州文化公園開園,集炎帝文化、季梁文化、編鐘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等于一身;2017年,楊堅故居重現視野,領略隋朝風采…… 隨州一位文化學者感慨,隨州城市建設融入文化,一是體現隨州文化自信,二是表明隨州人民對文化的尊重。 歷史文化與現代城市風情在隨州完美融合,把城市熏染得別有風味。 巍峨的秦嶺,擋住了北下的寒冷。大洪山與桐柏山相望,中間孕育出了風景秀麗、生態宜居的隨棗走廊。隨州,半邊山水半邊城,則是生動的寫照,成為第二大個性。 凸顯文化的同時,隨州注重做山水文章,韻籍山水,建成“本地人自豪、外來者向往”的山水園林城市。 “一湖兩岸”風光迤邐,綿延數十公里。水濕地、漂水郊野、隨城山國家生態公園……三水拱城、多園環繞點綴的生態格局初顯。2014年,我市城市生態競爭力躍居全國第四,全省首屈一指。 互融的新老隨城 隨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從明清時期,隨州城由青城和土城組成,形成“琵琶城”,也被稱之為“編鐘型”。專家們表示,像隨州這種不規則的城郭,在全國少有。 進入新時期,隨州城區不斷擴大,“琵琶城”已成為老城區的一部分。“東進,西優,南拓,北調”成為城市發展的主基調,一座座“新城”在“老城”的基礎上崛起。 2006年,隨州攔河造“湖”,新建白云湖水庫,將城區發展引向南邊,城區面積擴大了三分之一,形成了靈動的上、下白云湖。 湖形成了,隨州人沿湖造景,建設濱湖風光帶,成為城市一條綠帶,廣受各界好評,還榮獲“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 一時間,城東、城南成為發展熱土。城東新區成為地產、商業、工業的火熱聚集地;城南,文化產業基地、行政會展基地、生態休閑基地將在此聚集。城北則按照產城融合的思路,成為隨州的一個城市副中心;城西,打造成文化旅游博覽區。 有人說,隨州城就像一本書,迎賓大道是書脊,一邊是新城,一邊是老城。 發展新城,遺忘老城,這是很多城市發展的“通病”。隨州則不然,始終堅持新城、老城互聯互通互融,做優老城,扮靚新城。 在老城,我市改擴建神農公園,增添文化氣息和生態綠量;新建青年路大橋,改造 水一橋、 水一橋,改善城區交通;改造交通大道、青年路,優化環境;布局大潤發、新中百等商業綜合體,繼續提升老城凝聚力…… 在新城,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生態布局、文化彰顯,體現得淋漓盡致。建成區面積增至80平方公里,城區道路、綠化、高樓、公園等均是成倍增長。 熊忠海表示,隨州再造了一座城,“雙百城市”的框架已經形成,大城格局已徐徐展開。 宜居的大美隨州 “隨州非常美,一湖兩岸風光帶極具特色,展現了宜居的風采!敝骷叶潞釉u價隨州“小城大美”。 今天的中國,許多中小城市一味追求城市空間大、樓房高、馬路寬,可沒有回頭想想為什么這么做。我們在為誰筑城?拷問著城市發展決策人、建設者。 人本,城市的唯一旨歸。城市應該足以安頓人們的幸福生活,體現“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一主題。這與隨之大賢季梁提出的“民為神主”一脈相承。 2014年1月1日,千畝文化公園對外開放,數萬市民一睹風采。公園集文化、生態、鍛煉于一身,成為城市綠心、文化重心和商業中心。不少省領導贊嘆,這樣高品質公園,在湖北也是少有。 白云湖,隨州之靈氣。大詩人李白用“白云秋水夜無煙、耐可乘流直上天”的詩句予以贊美。 2014年,我市啟動白云湖水環境整治,對沿岸73個排污口一一登記,明確封堵時間節點。如今,已全部封堵。城映水中,水流城動,流動著隨州的人文風情。 去年,隨州啟動城鄉綠色革命,中心城區形成“一軸一環三片”的生態發展格局,先后啟動了新316國道綠化、漂水濕地公園、隨城山國家生態公園等建設。目前,隨州城市公園從4個增長至9個,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從8.02平方米增長至9.73平方米,鳥語花香的城市美景初現。 一手抓老城改造,一手抓新區建設,我們在城市開展“雙修”,提升城市生活品質。 一邊建設美麗鄉村,一邊治理城鎮污水,我們在城鄉啟動“雙治”,讓鄉鎮農村也能享受城市發展之福。 時至今年,隨州城市建設依舊力度不減,方向不變。93項城市重點工程,增效城市生態,提升城市品質,暢通城市出行,惠及廣大百姓。 區域性中心城市,古城隨州已經“蝶變”…… |
主管:中共隨州市委宣傳部 主辦:隨州日報社
鄂ICP備11004182號-2 | 鄂網備421201 | 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AVSP:鄂備2018021號 | 鄂公網安備 42130202003119號
隨州日報社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cscec1bh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2120180011
虛假新聞信息舉報電話:0722-3319535、新聞爆料熱線:0722-3319535、廣告服務電話:0722-3323288 13908660920光明左使(劉先生)、故障咨詢QQ:62561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