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家安 任亞楠 今年初,省委、省政府提出隨州要創建經濟轉型升級和創新驅動示范城市。新責任呼喚新使命,為持續推進全市經濟發展工作。6月21日,市委書記陳安麗專門給全市廣大干部和企業家講了一場題為《創新驅動發展,人才引領未來》的動員輔導報告。新征程再出發,隨州要為全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探尋新路徑,就須以責無旁貸,舍我其誰的擔當精神率先出征、走在前列。但是,由于受國內經濟下行壓力的影響,隨州經濟社會發展出現有效供給弱化、創新供給缺乏、產業結構松散等供需結構性失衡問題。問題倒逼改革,隨州要在今后五年搶抓戰略發展機遇期,不斷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解決有效需求和科學供給問題,助力隨州經濟發展動力轉向新增長點,推動經濟快速轉型升級。 一、突出“科技創新”,提振實體經濟 實體經濟是發展的根基,科技創新是振興實體經濟的核心動力。發展實體經濟,須系統推進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的全面創新。一是突出科技創新能力。“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只有大力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才是打造核心競爭力的有效手段。著力形成以創新為引領的經濟體系。積極搭建創新平臺,大力支持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工程實驗室等研發平臺建設,加快建設區域性科技創新中心;著力建設優質的研發人才隊伍。培養拔尖的創新型人才須在人才培養的方式方法上有所突破,通過創新教育求解“錢學森之問”。如,放寬社會資本進入職業教育的門檻,提高技術應用型高校的比例;將隨州職業技術學院的有關學科和專業結構進行調整,建立與科技研發人才需求結構相適應的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從而加強高等教育與研發產業的緊密結合等。著力突破一批核心和關鍵技術。開發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市場競爭力的新產品,培育一批具有先進水平的高新技術企業和創新型領軍企業,確?萍歼M步貢獻率達到50%以上。二是突出“雙創”!按蟊妱摌I、萬眾創新”是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和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營造創業創新的社會環境。鼓勵高校、政府和企業聯合建立大學生創業見習和實習基地?啥ㄆ谘垊摌I之星、企業家、技能型人才向返鄉創業者傳授創業經驗、創業技能和現代經營管理理念,及時解決他們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發展創新支撐平臺和服務體系。通過創新與創業相結合、線上與線下相結合、孵化與投資相結合,構筑完備的創新創業服務鏈,加速創業創新成果轉化,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隨州“雙創”模式和典型經驗;重視和扶持科技型中小企業。按照長尾理論,小企業尤其是科級型中小企業對于科技的創新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我國,中小企業創造了65%的發明專利,75%以上的技術創新,80%的新產品。因此,政府可以通過設立創新基金,鼓勵、扶持中小企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三是突出戰略性新興產業。新興產業是未來產業發展的方向,是做大增量經濟的重要支撐。隨州要立足已有的基礎,培育壯大風電、光伏、生物醫藥、電子信息制造業等具有比較優勢的戰略新興產業,盡快奠定產業優勢和競爭地位。同時加快“互聯網+”步伐,瞄準科技創新的前沿,培育壯大數字經濟、創意經濟、分享經濟、新金融等新產業,推動形成更多的引領型發展。四是突出傳統產業改造。緊盯國內外同行業先進水平,積極運用新技術新業態對化工、專汽、煙草及配套等傳統產業全面改造提升,更加注重精深加工,配套發展,延伸產業鏈,加強新經濟與傳統經濟的深度融合發展,促進工業提檔升級、做優做強。 二、推進“制度創新”,全面深化改革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舒爾茨說過,“任何制度都是對實際生活中已經存在的需求的響應”。制度與勞動力、土地、資本、科技創新一樣,是經濟增長的要素之一,直接影響經濟長期績效。因此要強化政府職能轉變,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突破束縛市場功能發揮或是導致結構扭曲的體制機制,進而保障資源要素有效供給和市場優化配置,實現經濟運行效率的持續提升。一是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持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減少“尋租”空間,突破利益藩籬,從體制機制上堵塞滋生不正之風的漏洞,切實放權于市場和社會。二是推進簡政放權改革。深入推進簡政放權,關鍵就是要堅持問題導向,將那些束縛經濟社會發展、含金量高、突破價值大的權力取消和下放出去,真正實現“政府的自我革命”,激發市場內在動力和活力。三是推進政府權力清單制度改革。通過建立和完善政府權力清單制度,真正做到“法無授權不可為”,同時制定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負面清單以外的,各類市場主體皆可依法平等進入,做到“法無禁止皆可為”。四是推進財稅改革。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與重要支柱,是制度創新的重要內容。財政改革既要兼顧與其他改革之間的協調配合,自身更要向縱深推進,需要啃下多個“硬骨頭”。如,進一步加大結構性減稅的力度、加快收入分配改革進程、個人所得稅減免等,形成政府與公民、中央與地方之間穩定的經濟關系以及規范的政府財政管理制度。 三、致力“服務創新”,增進民生福祉 隨著供給側改革的不斷深入,隨州應以敢破敢立的姿態,把補短板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放在增進民生福祉上,突出精準聚焦公共服務有效供給方面的短板,擴大公共服務事業總體規模,優化內容結構,提高發展質量,進一步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和滿意度,真正為社會創新發展保駕護航。一要致力于服務需求“精準”。公共服務的供給首先應關注需求。政府要及時了解人民的多樣性需求,尤其要關注落后地區、農村、弱勢群體的公共服務需求表達。這就需要進一步完善社會與政府間的互動關系,通過建立通暢的需求表達、反饋機制,將自上而下的調查與自下而上的主動傳遞結合起來,確保及時有效地獲取人民的公共服務需求信息,作出合理的、有針對性的供給安排。二要致力于服務主體“多元”。公共服務要創新供給方式,引入社會力量和市場機制改變政府單一供給模式,構建多元化、社會化的公共服務供給體系。對市場和社會能夠生產和提供的公共產品,要放開公共服務市場,允許和鼓勵市場主體和社會組織參與其中,利用社會力量的靈活性和專業性完善資源配置,提高公共服務供給的質量和效率,促進社會公平。三要致力于資源配置“合理”。公共服務資源稀缺且分布不均,大量優質資源集中在城區,而廣大農村人們的需求難以得到有效匹配,公共服務資源配置結構面臨更大的調整壓力。這就要求政府運用更加靈活的公共服務供給和管理模式,通過公共服務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等方式,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實現區域公共服務一體化,提高公共服務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四要致力于服務職能“增強”。須優化社會保障、教育、衛生、文化等方面的職能配置,形成完善的公共服務體系,做到政府公共服務職責不“缺位”。同時,將政府公共服務職責法治化,明確政府公共服務的權責體系,消除政府怠于提供公共服務的隨意性。 總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實現高效可持續增長,提高要素資源效率和經濟運行效率,同時防范各種風險,就須“以科技創新為先導,以制度創新為重點,以服務創新為保障”,使市場在配置資源中起決定性作用,調動市場主體的積極性,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實現可持續健康發展。 。ㄕ布野,系中共隨州市委黨校常務副校長、副教授;任亞楠系中共隨州市委黨校講師) |
主管:中共隨州市委宣傳部 主辦:隨州日報社
鄂ICP備11004182號-2 | 鄂網備421201 | 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AVSP:鄂備2018021號 | 鄂公網安備 42130202003119號
隨州日報社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cscec1bh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2120180011
虛假新聞信息舉報電話:0722-3319535、新聞爆料熱線:0722-3319535、廣告服務電話:0722-3323288 13908660920光明左使(劉先生)、故障咨詢QQ:62561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