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州新聞網訊 隨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清 通訊員 李云龍 又近歲末,長年在外經商、求學、打拼的隨州人,不約而同相邀到城市規劃展覽館參觀,感受家鄉的發展和變化。 二樓展廳里,1981、1985、1991、2009和2016等歷版城市總體規劃藍圖,向人們展示著改革開放以來隨州城市的巨大變化。在這里,人們透過圖片、文字和視頻等,感知隨州城市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感觸著隨州從“工業小城”,到“區域性‘雙百’中心城市”的蝶變之路。 從湖北省工業小城市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每一版總規都充分體現了它所對應的時代背景和發展要求。 瀏覽改革開放后的隨州第一版總規——1981版隨州城區總體規劃,城市的形狀清晰可見:隨城山下,涢氵厥二水在此交匯,以琵琶古城為中心,東南至繅絲廠,西至齒輪廠,北至客車廠,漢丹鐵路和外圍國有企業共同“勾勒”出隨州城市輪廓。 這些國有企業是隨州人對那個時代工業經濟的集體記憶。因此,1981版總規將隨州城市性質定為“以機械工業、輕工業為主導,適當充實配套服務性工業,控制發展電子、化學工業的湖北省工業小城市”。 市規劃局總規劃師張忠偉表示,改革開放初期,隨州屬農業大市,城市規模小,發展以國有工業企業為主。1981版總規將隨州城市性質定為“湖北省工業小城市”,這一定位契合當時實際。 1983年,隨縣并入隨州市,縣市合一,原隨州市變為城區。行政管理體制和區劃調整后,隨州城作為全市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其地位與職能發生了重大變化,81版城市總規顯然不能繼續起到引領、指導城市發展的作用。為適應發展需要,市規劃局組織對81版城市總規進行了修編,即1985版隨州城區總體規劃。 1985版總規較上版總規有了較大變化,其中城市性質定義為“全市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中心,發展以汽車及其配套工業為主的機械工業。相應發展輕紡、食品工業,是適合發展旅游業的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張忠偉說,基于曾侯乙編鐘的影響力和琵琶形古城的魅力,85版總規首次提出將隨州打造成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這一概念。此后十年,我市在總規指引下不斷努力,于1994年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第三批歷史文化名城,這是迄今為止我市獲得的含金量最高的兩個國家級金字招牌之一,也是隨州最為閃耀城市名片。 首提中等城市概念推進中心組團式布局 上世紀九十年代,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隨州城市經濟、社會發生了較大變化,城市原有空間布局、基礎設施已顯得不相適應。特別是199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的頒布實施,原有85版總規必須進行調整,以推進依法行政。 在這一背景下,我市組織對85版規劃進行了修編,于1991年編制了91版總規。該版總規將城市性質調整為“湖北省重要的歷史文化名城,全市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科技中心,是以機械工業為主的中等城市”。 91版總規首次提出了建設中等城市這一概念,并首次將淅河、兩水納入城市建設用地范圍,城市空間采用中心城區和兩水、淅河組團式布局。規劃實施期間,1992年,氵厥水二橋建成通車,隨州城區開始向 水河以西擴張,工業經濟向北部兩水、東部淅河方向發展。 張忠偉參與了1981版之后的四版隨州城市總規編制。他說,城市總規是一個系統性強、涉及面廣、專業協調要求很高的工程,牽一發而動全身。為此,每版城市總規編制前,都會進行規劃實施評估,并對規劃修編的必要性和重點內容進行論證評估,結合國家政策變化、行政區劃調整、重大交通設施布局等,對城市性質和城市發展方向進行調整。 “改革開放后,在1981、1985、1991三版總規的指引下,隨州城市框架不斷拉開,開始由小城市向中等城市邁進。但也看到,這一時期,受水河和漢丹鐵路的切割、限制,城市發展沿漢丹鐵路和老316國道向東、北兩個方向發展的帶狀城市格局沒變,跨河發展不足,漢丹鐵路以東建設幾乎是空白!睆堉覀フf。 由“量變”到“質變”雙百中心城雛形初現 2000年,地級隨州市成立,在行政區劃調整、漢十高速等重大交通設施相繼實施、城市空間結構發生變化、改革活力持續釋放等多重因素疊加下,隨州城市需要重新定位,發展方向需要重新考量;诖,我市編制了2000版城市總規。 該版本總規明確隨州城市性質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鄂中北新的區域經濟發展中心,湖北省新興旅游城市”,城市空間布局上,按照緊湊發展原則,提出“一城四片,組團布局”。 依據2000版總規,市行政中心、城南商務組團建設迅速啟動,隨州城市發展由“量變”向“質變”,生態宜居城市建設提上議事日程。該版總規實施期間,漢十高速在隨城西南開口,迎賓大道、白云大道、府河大橋等市政項目的實施,打開了隨州“南大門”,開啟了城南建設的序幕。政務中心、碧桂園項目等先后落地,城南面貌發生蛻變! 2009年,縣區“分家”,隨州行政區劃再次發生重大變化,旅游等新興產業發展迅猛,動車、高鐵時代來臨,特別是漢丹鐵路東移,徹底解除了城市向東發展的約束,為拓展城市空間創造了難得機遇。在此背景下,2009版隨州城市總規應運而生。該版總規將隨州城市性質定義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鄂中北地區性中心城市,湖北省旅游城市”,城市發展方向延續原有脈絡,提出“東拓、西抑、南控、北調”發展戰略。 在2009版總規的指引下,隨州城市框架進一步拉大。城東,鹿鶴大道、季梁大道、文化公園等一批市政基礎設施和綠地公園建成,國家高新區獲批,大批企業和高檔居住小區先后落成,成為最具活力的新區;城南,不斷放大區位和生態優勢,成為全市政治文化和生態建設中心。人財物向新區聚集,為建設區域性“雙百”中心城市奠定了基礎。 新總規描繪新藍圖新時代再創新輝煌 一湖兩岸,高樓林立,綠樹成蔭;湖水之上,數橋飛架,暢行南北。新時代,隨州城市骨架舒展。 市規劃局局長劉光海表示,從1981版總規至今,歷版隨州城市總規對城市性質的合理定位和對發展方向的指引,對指導城市建設和生產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他說,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省在戰略層面對隨州發展提出了新的定位與要求,一系列的區域發展戰略、宏觀形勢及政策變化、區域重大交通及基礎設施選址建設情況的變化等,使得處于規劃實施后期的2009版總體規劃已不能完全適應隨州城市發展需要。乘著全省總規改革的東風,我市組織編制了《隨州市城鄉總體規劃(2016-2030年)》。 作為全省總規改革試點城市之一,隨州2016版總規實現了由“城市規劃”到“城鄉規劃”的跨越,從編制到審批、從內容到形式都進行改革創新。它將隨州城市性質定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全國重要的旅游城市,世界華人謁祖圣地和中國專用汽車之都,鄂北區域性中心城市,國家生態園林城市”,規劃至2030年集中建設區人口規模108萬人、建設用地118.5平方公里,人均建設用地面積109.7平方米。 “總規將市委市政府建設區域性‘雙百’城市戰略以規劃的形式明確下來,為隨州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精準指引!眲⒐夂Uf。 人口及用地規模是衡量城市規模的兩個重要指標;仡櫸灏婵傄幹儯彩请S州城市發展蝶變的精彩歷程。改革開放以來,隨州從不到10萬人、11平方公里的小城,到“雙百”大城;人均建設用地從1981版總規的人均68.7平方米,提高到2016版總規的人均109.7平方米,更多土地用于城市綠地、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城市生活更加美好。 我們相信,在市委市政府正確領導下,在新版總規的指引下,未來,隨州將更加生態美麗、宜居宜業。 |
主管:中共隨州市委宣傳部 主辦:隨州日報社
鄂ICP備11004182號-2 | 鄂網備421201 | 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AVSP:鄂備2018021號 | 鄂公網安備 42130202003119號
隨州日報社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cscec1bh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2120180011
虛假新聞信息舉報電話:0722-3319535、新聞爆料熱線:0722-3319535、廣告服務電話:0722-3323288 13908660920光明左使(劉先生)、故障咨詢QQ:62561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