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州日報全媒記者 馮家園 編者按: 11月29日,漢十高鐵正式開通運營,隨州進入高鐵時代。高鐵來了,我們怎么辦?該如何發展高鐵經濟,如何加速資源集聚、要素流動、動能積蓄,推動高質量發展,這些都值得深思。從今日起,《隨州日報》將推出擁抱高鐵時代的系列觀察報道,敬請讀者關注。 漢十高鐵正式通車,隨州步入“高鐵時代”。 高鐵時代,隨州被納入武漢半小時經濟圈,縮短了與長三角、珠三角等地時空距離,融入大武漢,對接北上廣深,讓隨州“朋友圈”越來越大,迎來重大發展機遇。 主動擁抱高鐵時代,用好高鐵機遇,放大高鐵效應,將為隨州高質量發展提供動力支撐。 更快融入全國層面戰略 高鐵帶來的最直接感受——快。有了漢十高鐵,隨州至武漢最快僅需 49分鐘,相比以往的動車縮短30分鐘,比自駕省時近1個小時。武漢的李鑫在隨州工作,經常一個月回一次家,F在,他告訴記者,以后每個星期都可以回家。有了漢十高鐵,隨州與武漢近在“咫尺”,在隨州工作,在武漢生活,可完美銜接。 時速350公里,長驅馳騁,“與風競速”。全程高鐵,隨州與廣州、北京、上海、成都等大都市,構成5小時生活圈;如乘坐高鐵到漢口之后再轉航空,隨州與這些大都市,則構成了3小時生活圈,且實現了隨州與全國各省會城市之間的當日往返,方便了工作出差的市民,極大降低了群眾出行的時間成本。 高鐵時代帶來的不僅是時空的嬗變,而且是與國家、省戰略機遇的快速對接,與沿海發達地區交流合作,這正是后發地區隨州所需要的。 從地理位置來講,隨州處于長江經濟帶、漢江經濟帶、淮河生態經濟帶“交匯地帶”。市發改委有關負責人介紹,漢十高鐵將助力隨州加速融入“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國家戰略,分享全國層面的發展機遇。 從我省來講,漢孝隨襄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帶作為“一芯兩帶三區”區域和產業發展布局的重要支撐,高鐵將加速五座城市融為一體,加速區域經濟交流協作,共同謀求高質量發展。 市政府研究室有關負責人介紹,高鐵時代催生高鐵紅利,能夠通過快速聚集“人氣”“財氣”“商氣”,帶動產業發展、城市建設,促進新的消費增長點形成,能夠提升隨州融入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合作的質量和水平。 “同城效應”聚集發展動能 壓縮時空距離,高鐵的“同城”效應和“集聚”效應不斷顯現。 近年來,隨著城市能級提升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一批返鄉人員帶動知識、技術等資源要素回流。高鐵的開通,無疑將加速回流的速度。 東莞隨州商會會長金超創辦了金邦集團,專門生產學校、體育運動場的塑膠跑道材料、人工草坪等。2017年,他回鄉投資興業,在隨州建設生產基地,轉移東莞的生產產能。他說:“高鐵拉近了隨州與各地的距離,在隨州投資,不僅降低生產成本,還可以輻射中部地區! 在旅游營銷中有一句話,距離近了,你的就是我的。漢十高鐵串起了隨州、襄陽、十堰等鄂西眾多旅游景區,高鐵的“同城效應”讓三地營銷抱團。市文旅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合則強,聯則勝。漢十高鐵沿線的旅游資源聚集,將推動各地抱團宣傳,共同營銷,實現旅游產業發展的共贏。 借助高鐵,隨州還可享受武漢等地區的人才紅利。以往,人才緊缺一直是我市企業發展的短板,高鐵通車讓湖北泰華科技公司的鄒新洲看到了希望。他介紹,沿線城市將形成制造業集聚效應,技術、人才、資金等生產要素將快速融合。將借助武漢、隨州的高鐵公交化,充分利用武漢高校資源,吸引更多人才來企業,助力企業發展升級。 一直以來,我市深化市校合作,推動企業與院校合作,取得一定成效。市人才辦有關負責人介紹,高端人才到隨州開展技術、項目合作將更加頻繁,“周末專家”“雙休工程師”等將成為常態。 發展需“高速”解放思想 高鐵為隨州“拉”來發展大機遇,搶抓機遇,需要我們“高速”解放思想。 相對比沿海發達城市及周邊發展較快地市,隨州與他們發展的最大差距,還是思想觀念上的差距。營商環境不優、體制機制不順、人才資源短缺等,均與思想解放力度不夠有關。 高鐵像催化劑一樣,也將悄然沖擊著我們固有的思維方式。 品源公司生產的香菇醬已出口泰國,走向更多國家是他們發展的目標。該公司有關負責人張濤介紹,“漢十高鐵將更有利于我們與國際接軌,加速我們思維和技術的創新,贏得市場的主動。”不少企業家表示,高鐵時代有利于我們打破內陸城市思維,形成與國際接軌、做全球生意的意識。 市工商聯有關負責人建議,主動學習借鑒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和高鐵沿線城市的發展理念和經驗做法,不斷開拓視野、提高境界,加快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真正把隨州打造成為“發展高地”,推動全市高質量發展。 同時,要樹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進一步優化人才柔性引進機制,促進高層次人才柔性流動。要練好“內功”,優化營商環境,提升我市廣大干部的營商環境建設和政務服務能力。 今年,江西省出臺高鐵經濟帶發展規劃,充分釋放高鐵紅利。擁抱高鐵時代的隨州也應該主動適應高鐵時代,做大高鐵經濟文章,使其成為我市發展的新引擎。 |
主管:中共隨州市委宣傳部 主辦:隨州日報社
鄂ICP備11004182號-2 | 鄂網備421201 | 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AVSP:鄂備2018021號 | 鄂公網安備 42130202003119號
隨州日報社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cscec1bh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2120180011
虛假新聞信息舉報電話:0722-3319535、新聞爆料熱線:0722-3319535、廣告服務電話:0722-3323288 13908660920光明左使(劉先生)、故障咨詢QQ:62561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