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州日報全媒記者 包東流 見習記者 楊儀凡 俗話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 千村一面不是美麗,鄉村之美貴在“特色”。 建設美麗鄉村要因地制宜、凸顯特色。多年來,我市始終堅持因地制宜,圍繞中心村、特色村、培育村,不整齊劃一、不千村一面,形成了“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韻”。 立足本土元素 回歸鄉村本色 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描繪的鄉村美麗圖畫——新農村建設一定要走符合農村實際的路子,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充分體現農村特點,留住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 什么是鄉愁?鄉愁是一種需要載體的情感。這種載體可以是錯落有致的民居、古樸典雅的街巷、清澈見底的溪流,也可以是淳樸的民風、散發鄉土氣息的民俗表演。 隨縣萬福店農場鳳凰山村,根據統一規劃,對農房的屋頂和立面進行簡單地包裝改造,青瓦換成機制瓦,墻壁粉刷一新,形成統一的樣式,既大氣又美觀。村民的房前屋后,梨樹、棗樹替代了景觀苗木,廢磚廢瓦砌成堰塘護坡,本地青石壘在村道兩旁,瓦缸瓦盆做了盆景。鳳凰山村黨支部書記潘祥樹說,鳳凰山村在環境改造上,講究“多花心思少花錢,本土元素聚成寶”,充分利用本地山石、遷灣騰地廢磚廢瓦分類包裝,既節省了成本,又形成了鄉村特色!鞍凑铡鷳B環保、留住鄉愁’的原則,進行就近集中的‘差異化’改造,最大限度保留農村的生態環境、鄉土風情和人文氣息,讓‘外來人看得見鄉愁,讓本地人留得住鄉愁’! 澴潭鎮小東門村咀子灣,家家戶戶的門前屋后,竹籬笆圈起菜園、花園和果園,偶爾見小橋流水,均是舊木板拼成!罢麄灣子改造用了3萬元。”澴潭鎮人大主席喻大江說,“村集體經濟薄弱,村‘兩委’就發動村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利用山場的竹園扎籬笆建起‘三園’。” 廣水市十里辦事處觀音村,古村落上熊家口灣在“五清一改”中,在完善基礎設施的同時,盡可能保留原有建筑,將老宅基地、空閑地翻耕整理種上菜,栽上花和果樹,舊村落煥發勃勃生機。 “不搞大拆大建,因地制宜,根據本土元素來打造美麗鄉村,不求高大上,只求接地氣。”市美麗鄉村建設協調小組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說,“這種‘花小錢’的模式值得我市很多鄉村學習借鑒! 正是依托這些獨具原生態風格的載體,鄉愁才愈發顯得迷人。 巧用文旅資源 打造“個性”鄉村 碎石壘砌半人高的院墻,院內一隅的太陽傘下,數張沙發圍起一張茶幾。記者在隨縣洪山鎮溫泉村看到,這樣改造的農家小院沿路排列,每戶各具特色!案脑炝5間客房,明年五一可營業。”房主劉功儒說。 溫泉村具有非常獨特的山水資源,引進了大洪山生態園和湖北西游記公園兩個大型旅游項目。該村以此為依托大力發展農家樂、民宿和土特產購銷等富有鄉土氣息的特色旅游項目。“村里成立隨縣新陽慢養小鎮旅游開發公司,先期投資280萬元對一組白家灣5戶進行民宿包裝改造,共18個房間!贝妩h支部書記劉宗培說,不久的將來,以沿線溫泉村居民點為中心,建設長3公里的功能齊全配套的溫泉旅游特色小鎮,并全面進行整治、包裝,與湖北西游記公園景區配套建設相協調。 盤活旅游資源,打造民宿、農家樂。洛陽鎮胡家河村依托千年銀杏谷景區,打造宜居宜游美麗鄉村,大力整治村容村貌,整修公路、改造河道、規劃房屋、改造農家樂,新增賓館民宿,吸引游客爬山、游玩、觀景、吃飯、住宿;淮河鎮龍泉村,背靠西游記漂流、抱樸谷養生產業園、神農部落等景區,積極推進淮源生態特色小鎮建設,汪灣環境改造及“民宿民居”項目,投入資金600余萬元,建成精品民宿5套,完成15套農戶房屋包裝改造,并投入400萬元建設“田園綜合體”項目…… 盤活自然資源,展現傳統魅力。漫步在廣水市武勝關鎮桃源村,柿樹婆娑,石屋古樸,風景秀麗,人和寧靜。近年來,桃源村依托“百年石屋、千年柿樹”等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對其修舊如舊,石屋予以精心修繕、維護,2萬多株柿樹妥善保護,同時村莊恢復民俗婚禮、祈福等活動,建起煮酒、釀醋、掛面等民間手工作坊,全面展現傳統文化魅力!靶迯蜕鷳B讓鳥回歸,搭建平臺讓人回歸,弘揚傳統文化讓心回歸,‘三個回歸’換來世外桃源!贝妩h支部書記殷修勇說。 盤活文化資源,弘揚傳統文化。革命老區吳店鎮,充分利用自身紅色文化資源,打造“紅色小鎮”,斥資700多萬元對尹家灣新四軍第五師司令部舊址、吳店街革命舊址進行整修,陳列革命文物51件,樹立革命舊址標志牌30多塊,推進紅色旅游發展。去年,尹家灣革命舊址群入選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年參觀人數突破20萬人次。 在文化旅游的有力帶動下,各村鎮面貌得到改善、產業得到升級、農民也得以增收。 發展特色產業 增強致富優勢 美麗鄉村,湖北探索出“群眾為本、產業為要、生態為基、文化為魂”的“四位一體”建設模式。不僅生態美,還要產業興,才能宜居宜業宜游富百姓。 特色產業,也能讓美麗鄉村獨具一格。 隨縣三里崗鎮吉祥寺村,因古寺而得名、因香菇特色產業而聞名。近年來,這個小山村已吸納民間資金2.5億元,建成標準化香菇種植園、香菇產業園、香菇貿易區、居民新區、吉祥公園等。只有3300多人的村莊,每年觀光旅游、商貿客人達4萬多人次。 高城鎮梅子溝村,村兩委會政治文化中心的望城崗44戶農房整齊劃一,道路兩旁的花池中,種植著各種景觀花草樹木,路邊的房屋墻面進行了彩繪包裝,公共廁所和垃圾分類處理箱設施設備齊全。近年來,該村大力發展特色產業,結合農村環境整治,將房前屋后的空閑地和坡崗地利用起來,成立林果合作社,平整土地1000畝,由隨之藍公司和隨縣神農豐源公司分別提供軟籽石榴和油用牡丹樹苗,積極鼓勵和引導村民在房前屋后進行綠化、美化和香化,既美化環境又增加收入。 廣水市城郊街道辦事處油榨橋村,湖北省鑫綠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流轉土地1000畝,建起了太空蓮產業基地。下一步基地還將拿出200畝“試驗田”嘗試蓮藕和小龍蝦“混養”,發展多種養殖,擴大產業規模,讓更多的村民參與進來,增加他們的收入,真正做到讓鄉村美起來,村民富起來。 為加快發展蔬菜產業,曾都區萬店鎮今年整合資源,計劃投資5460萬元,在小河溝村建設2000畝現代化蔬菜大棚,作為全鎮規;藴驶、示范化的扶貧產業基地,帶動貧困戶脫貧、普通戶致富。村黨支部書記張和平說,到今年底,全村將高標準建成202個蔬菜大棚,預計實現年產值1000萬元以上,帶動200戶農民參與蔬菜產業化經營。 “特色產業,與各地的地理位置、資源稟賦、歷史積淀等息息相關,往往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和帶動力。唯有把握地區實際,依托資源優勢,突出培育地方特色產業,才能在競爭中找準發展方位,贏得市場空間。”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發展特色產業,各地也要因地制宜、找準優勢,形成“一村一業”,才能把鄉村的美麗優勢轉化為致富優勢。 |
主管:中共隨州市委宣傳部 主辦:隨州日報社
鄂ICP備11004182號-2 | 鄂網備421201 | 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AVSP:鄂備2018021號 | 鄂公網安備 42130202003119號
隨州日報社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cscec1bh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2120180011
虛假新聞信息舉報電話:0722-3319535、新聞爆料熱線:0722-3319535、廣告服務電話:0722-3323288 13908660920光明左使(劉先生)、故障咨詢QQ:62561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