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水匯湖穿城過,十里青山半入城(隨州日報全媒記者徐斌攝) 隨州日報全媒記者 張清 通訊員 梅勝 王濤城市,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從老城區“單核”驅動,到“一主一副、雙軸多組團”全面發展,新時代,隨州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論述,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以品質隨州引領,把對高品質的追求貫穿融入到城市建設發展的全方面和各環節,不斷放大自身優勢,努力打造特色品牌,持續增強城市的核心競爭力,始終保持旺盛生命力和持續影響力。 今昔對比,隨州城市發展變化翻天覆地,“鄂北明珠”更加璀璨奪目。 “一河兩岸”拉開城市框架 城市建設是一個地方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人們對于城市建設發展有著不同要求。受水河和漢丹鐵路的切割和限制,隨州城市建設發展長期被“禁錮”在漢丹鐵路和老316國道(交通大道)、明珠路和漢東路合圍的區域內。城市建設規模小、檔次低,與地級市的定位與要求不太協調。 2000年,地級隨州市成立后,隨州城市性質和發展方向重新定位,并根據中央、省級重大發展戰略多次進行優化調整。城市性質先后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鄂中北新的區域經濟發展中心,湖北省新興旅游城市”,調整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鄂中北地區性中心城市,湖北省旅游城市”,再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全國重要的旅游城市,世界華人謁祖圣地和中國專用汽車之都,鄂北區域性中心城市,國家生態園林城市”。 城市空間布局和發展方向上,從2000版城市總規的“一城四片,組團布局”,調整為2009版總規的“東拓、西抑、南控、北調”,再到2016版總規的“東進、西優、南拓、北調”。 思路清,方向明。在規劃指引下,隨州城市建設發展突破河流、鐵路限制,東南西北建新城,城市格局面貌煥然一新。 2006年,漢十高速建成通車,打開了隨州“南大門”。府河大橋連通兩岸,政務中心、碧桂園等項目先后落地。 2009年,漢丹鐵路東移,新火車站投入使用,隨州進入“動車時代”,城市建設翻開新的一頁。在新火車站和文化公園的拉動下,城東發展迅猛。 西優、北調,依托歷史文化資源和產業發展,城西、城北片區建設也各顯特色。 “不求其大、但求其精;不求其洋、但求其美”,我市合理規劃城市建設規模,中心城市建成區面積由建市時的20平方公里擴展到現在的80平方公里,人口承載能力由20萬人增加到80萬人。城市框架不斷擴大,功能不斷完善,影響力和美譽度不斷提升。 路網是支撐城市發展的骨骼結構。地級隨州市成立20年來,漢十、隨岳、麻竹等3條高速公路先后建成;漢丹鐵路改造東移、新建漢十高鐵及隨州南站,構筑起對外交通的“大跑道”。 城市內部路網也更加豐富多元;陔S州帶型城市交通特征的“十二橫九縱”骨架路網體系基本形成,隨州中心城區城市道路總長達355公里,比20年前增長了6.5倍。 河流,一度阻隔了隨州城市發展。如今,成為隨州最靈動的城市名片!耙缓觾砂丁崩_城市框架,湖水之上,府河大橋、編鐘大橋、青年路大橋等十橋飛架,是20年來隨州城市建設發展最好的見證。 如今,隨州城市發展布局更加科學,建設城東、拓展城南、優化城西、調整城北、提升老城區,形成了五區互通、功能互補、協調互動的城市空間格局。一座綠色生態、和諧宜居、富有活力、特色鮮明的現代化城市展現在世人面前。 “生態綠城”厚植民生福祉 黨的十八大以來,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重大意義提到了戰略高度。隨州被省委省政府賦予“構筑鄂北生態屏障”等新定位,并納入全省鄂西綠色發展示范區。市委、市政府將打造生態綠城作為建設品質隨州的重大戰略部署,城市建設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傾注民生情懷,厚植民生福祉。 兩水匯湖穿城過,十里青山半入城。從百年前的護城河,到今日的白云湖,水系一直是隨州城市空間形態流變的軸心,是隨州城市重要的地域文化載體。我市堅持把以人為本、尊重自然、傳承歷史、綠色低碳等理念融入城市規劃全過程,推動形成分工合理、設施完備、功能互補、特色突顯的城市空間布局。 2006年,我市在白云湖下游再建一座大壩,高標準建設“一河兩岸”,城市建設圍繞山水生態做文章。 依托白云湖這一天然軸帶,隨州博物館、青銅古鎮、隨城山森林公園、“一河兩岸”風光帶、政務中心、濱湖體育場、鳳凰酒店、萬達廣場等紛紛建成。如今的“一河兩岸”,集合經濟商貿、綜合交通、休閑旅游、文化體育、生態景觀等多重功能,逐漸發展成為隨州商務集聚的經濟帶、傳承歷史的文化軸、通行暢達的交通線、生態現代的景觀廊和親水宜居的生活區。 出門是風景,滿目皆翠色。以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為契機,建設綠色家園,開創生態文明建設新局面。城市公園廣場由1個增加到如今的17個,城市綠地面積增加至1700多萬平方米,園林式小區增至130多個,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0.81平方米,“一河兩岸”濱湖風光帶榮獲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 打響藍天碧水保衛戰。我市投資10億余元,治理城市黑臭水體15.42千米,中心城區14條黑臭水體治理基本完成。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96.4%,污泥無害化處理處置率達到100%。圍繞保護“母親河”府澴河,我市以“河長制”、環保督察等為工作指引,上下游、左右岸系統治理,全域發力。 堅決打贏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市委、市政府把解決城區空氣“異味”擾民問題作為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重要內容,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健全生態環境監測和評價制度,嚴格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和政府監管責任,奮力打造鄂西綠色發展示范區高地。 二十年來,隨州城市生態環境面貌顯著改善提升,潔美隨城、愛國衛生運動等成為常態。生態綠城建設,讓隨州在推進高質量發展中更具競爭力。 品質提升鑄就幸福之城 城之美好,民之所向。二十年來,隨州城市建設堅持以特取勝、以質取勝,城市建設發展由“量的擴張”向“質的提升”轉化;由滿足人們基本生活需求,向更加注重滿足人們對高品質生活的追求轉變。這是在市委、市政府領導下,全市干部群眾拼搏實干、共同努力的結果。 與此同時,也應清醒看到,全市經濟體量、人口規模等相比其他地級市依然偏小,這與我市良好的地理交通區位、優越的自然資源稟賦和得天獨厚的歷史人文積淀極不相稱,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如何推動隨州這座體量小、底子薄的城市邁過高質量發展的坎,在持續高漲的市場競爭、區域競爭浪潮中占得先機、贏得主動?市委市政府高瞻遠矚,結合實際作出了打造品質隨州、建設生態綠城的戰略部署。 打造品質隨州、建設生態綠城,我們在城市發展中,要突出規劃引領,把握好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的內在聯系,實現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把創造優良人居環境作為中心目標,努力把城市建設成為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麗家園。 堅持以特取勝。針對“一河兩岸”天際線特色不鮮明、效果不佳,歷史文化資源整體保護、挖掘不夠等現實短板,加強對城市的空間立體性、平面協調性、風貌整體性、文脈延續性等方面的規劃和研究,打造“古城印象”、青銅古鎮、高鐵小鎮等一批城市亮點板塊。 “三分建,七分管”,我們要堅持精建細管,用“繡花精神”治理城市,解決市民衣食住行業教保醫等方面的煩心事,不斷提升城市競爭力,打造一座有溫度、有質感、有品位的城市,全面提升城鄉居民的幸福指數。 隨著品質隨州戰略深入實施,未來,隨州必將更加生態美麗、宜居宜業。 |
主管:中共隨州市委宣傳部 主辦:隨州日報社
鄂ICP備11004182號-2 | 鄂網備421201 | 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AVSP:鄂備2018021號 | 鄂公網安備 42130202003119號
隨州日報社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cscec1bh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2120180011
虛假新聞信息舉報電話:0722-3319535、新聞爆料熱線:0722-3319535、廣告服務電話:0722-3323288 13908660920光明左使(劉先生)、故障咨詢QQ:62561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