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級隨州市成立20周年系列述評之五 隨州日報全媒記者 包東流 實習生 伍谷 美麗鄉村梅子溝村 ·隨州日報全媒記者 徐斌 攝· 農村穩則天下安,農業興則基礎牢,農民富則國家盛。從新農村建設到“美麗鄉村”,再到鄉村振興戰略,黨中央針對“三農”問題的思考不斷深入,戰略不斷升級,方案不斷明晰。 地級隨州市成立20年來,歷屆市委市政府都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始終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理念,把“三農”放在重中之重地位不動搖,農業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廣袤田野生機勃勃,果蔬大棚孕育希望,農家小院歡聲笑語,美麗村莊游人如織……一幅美麗鄉村新畫卷徐徐展現。 特色產業,讓農業更有奔頭 2000年,地級隨州市成立。其時,我市農村的產業基本以農業產業為主,而傳統農業產業生產效率低下,難以支撐農村經濟社會發展。 2004年開始,中共中央連續下發了關于“三農”的一號文件,圍繞農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力求把過去單純追求產量的工作重心轉到在保持總量平衡、優化農產品結構的基礎上,更加突出質量和效益的發展軌道上來,以求全面發展農村經濟。 我市緊緊把握中央決策部署,把特色產業作為現代農業開發的核心領域,緊緊抓住自身農業資源優勢,匯聚特色要素,培育壯大特色農業板塊,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把數量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20年來,我市特色農業發展迅猛—— 一朵菇,從零星栽培、提籃小賣,到基地生產、出口創匯、精深加工,隨州香菇一步步成長為省級重點產業集群,被納入國家級品牌發展戰略; 一粒米,經過產業結構調整,通過發展訂單種植,不斷擴大優質品種規模,隨州香稻的市場認可度越來越高; 一滴油,讓60萬畝荒山披上綠裝,種植木本油料成為我市探索“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實踐路徑; 一片葉,舞起了種茶、制茶、賣茶、茶旅游、茶食品等一條龍的大產業,讓隨州有效融入中國與中亞、東歐、非洲等國家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大戰略中,在踐行“一帶一路”的新征程中,重振萬里茶道的歷史輝煌…… 20年來,我市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升,主要農產品產量穩定增長,農業基礎地位愈發穩固。糧食總產保持增長,產量穩定在140萬噸左右。食用菌、優質糧油、木本油料、茶葉、畜禽等產業不斷壯大。2019年,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完成280.84億元,是2000年的4.9倍。 “跳出農業看農業,跳出農業謀農業”。地級隨州市成立以來,我市堅持以市場化的眼光來發展農業,大力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突破性發展農產品加工業,農業產業化經營取得長足發展。 20年來,我市特色農產品加工業蓬勃發展,勇立市場潮頭。2019年全市農產品加工業產值515億元,成為我市名副其實的“第一支柱產業”。全市農產品加工業規上企業從零發展到202個,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128家,其中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2家,省級34家。天星糧油被評為中國食用油加工企業50強,金銀豐食品、天星糧油、裕國菇業分別位列2019中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500強第252位、第254位、第357位。全市農業“三品一標”品牌總數從零發展到173件。 隨著我市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正在各地涌動,有力推動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據統計,2019年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萬元,是2000年的7.7倍。 美麗鄉村,讓農村更有看頭 鄉村振興,應以“美麗鄉村”建設為主題,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建設美麗宜居家園,首先要解決的是交通等基礎設施問題。 地級隨州市成立伊始,我市境內硬化的農村道路屈指可數,許多村、組之間都是泥巴路,有的村、組甚至不通路,出行基本靠走,物資進不來、產品出不去,嚴重制約了農村的發展。 20年間,我市搶抓“村村通”公路和“四好農村路”建設機遇,大力推進農村公路建設。乘著“村村通”公路建設機遇,全市建成農村公路5192公里,2009年初提前實現100%行政村通水泥路。按照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提出的進一步把農村公路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的指示精神,我市加速推進農村公路由線成網、由窄變寬、由通向好,通達能力和通行水平明顯改善。 如今,我市的農村公路通車里程達到9517公里,農村公路網縱橫交錯,基本實現了通組、通灣,正積極朝著到戶的目標前進。 隨著干支相連、鎮村直達、對接循環的區域公路網絡的基本形成,農村發展邁上“快車道”。 美麗鄉村建設,重在村莊潔美。近年來,我市以“四個三重大生態工程”和“五清一改”村莊清潔行動攻堅戰役為載體,著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夯實美麗鄉村基礎,助推品質隨州建設。目前全市912個具有行政村職能的村(居委會),有905個已開展垃圾無害化處理工作。 把農村“廁所革命”與美麗鄉村建設、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相結合。截至目前,共建改農村戶廁12.59萬座、農村公廁869座,提前完成了三年攻堅期目標任務。全市37個新建鄉鎮生活污水處理廠實現全網穩定運行,全市農村生活污水亂排亂放得到管控的村達到508個。 美麗鄉村,特色為魂。我市始終堅持因地制宜,圍繞中心村、特色村、培育村,不整齊劃一、不千村一面,形成了“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韻”。 20年來,吉祥寺村、群金村、永興村、桃源村、觀音村、小嶺沖村、梅子溝村、鳳凰山村……從東到西,從南到北,一個個別具特色的美麗鄉村,裝點著隨州新農村建設的斑斕圖景,承載著全面小康社會的美好愿景。 良性善治,讓鄉風更加文明 鄉村振興離不開秩序,良好的秩序則源自有效治理。 有效治理、良性善治必然帶來有條不紊的鄉村秩序,從而對推動產業發展、保護生態環境、醇化良好鄉風、改善農民生活產生直接影響,提供有力保障。 堅持和加強黨對鄉村治理的集中統一領導。實現鄉村振興,關鍵在黨。我市落實“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的總要求,堅持黨建引領,發揮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深入開展“訪議解”活動,著力解決農村群眾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群眾是基層社會的主人,不斷提升基層群眾自治管理水平,培育鄉村治理的“主人翁”。目前我市已有887個村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內容納入村規民約,843個村建立人居環境整治農民參與機制。不少鄉村成立紅白理事會、農村“三資”管理監委會等群眾性自治組織,吸引農村“五老”、鄉賢和村民代表參與鄉村公共事務、公益事業的共商共議和監督管理。“村務協理員”“中心戶長”等制度也豐富了村民自治的內涵。 法治成為鄉村治理的“硬約束”。各地鄉村民俗文化墻上,法治標語隨處可見,潛移默化中,法治理念逐步深入民心。農村“網格化”管理體系不斷完善,“十戶聯防”打造出群防群治新模式。 德治建設涵育傳播文明鄉風。村級文化廣場遍地開花,民間放映隊、歌舞隊、腰鼓隊輪番上陣,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家庭和諧、鄰里和睦、團結奮進的農村社會新風尚,積極弘揚向善向上的正能量,進一步繁榮村級文化。 由我市首創的“逢四說事”工作,承擔了推進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重要使命,并在逐步深化中不斷豐富內涵,從“周四集中說事解事”拓展為“逢事說事、逢四解事、重在解事”。說事、解事的方式不斷創新,機制不斷健全,群眾“說事”方便,干部“解事”及時,大大小小的矛盾得以化解在基層。 今年是地級隨州市成立2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攻堅之年。當前,我市正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钡目傄螅罅ν七M鄉村振興戰略,抓好鄉村環境整治,推進鄉風文明建設,力促現代農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相信,我們一定能發揮優勢,攻堅克難,譜寫出新時代鄉村全面振興新篇章! |
主管:中共隨州市委宣傳部 主辦:隨州日報社
鄂ICP備11004182號-2 | 鄂網備421201 | 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AVSP:鄂備2018021號 | 鄂公網安備 42130202003119號
隨州日報社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cscec1bh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2120180011
虛假新聞信息舉報電話:0722-3319535、新聞爆料熱線:0722-3319535、廣告服務電話:0722-3323288 13908660920光明左使(劉先生)、故障咨詢QQ:62561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