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州日報全媒記者 張清 通訊員 梅勝 鐘克波 李樂樂 科學規劃城市布局不斷優化 二十年來,隨州始終秉承“不求其大、但求其美,不求其全、但求其精”的城市建設理念,科學規劃和定位,推動了城市健康發展。 城市定位不斷科學。地級隨州市成立后,隨州歷經三次總體規劃修編調整,城市定位由建市初的“鄂中北新的區域經濟發展中心”而提升發展定位為如今的“建設服務鄂北、聯動武漢、融入長江經濟帶,生態和文化旅游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的區域性中心城市”,實現了向襄十隨城市群節點城市的蝶變。 20年來,隨州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城市建設突破河流、鐵路的限制,城南、城東板塊迅速崛起。 2006年,漢十高速建成通車,打開了隨州城區“南大門”,政務中心、碧桂園、鳳凰酒店相繼建設,拉開了城南開發建設的大幕。 2009年,漢丹鐵路東移,城市向東發展擺脫鐵路制約,迎賓大道、站前大道、文帝大道等城市主干道交織成網,文化公園建成開發,隨州城市建設進入城東時代,工業、商業、居住項目迅速滿園。 2019年,漢十高鐵建成通車,站前大道、編鐘大道進一步拓展了城市框架,城南成為發展的熱土,市委黨校新校園、城際空間站等項目相繼落地,設施配套進一步完善。 地級隨州市成立二十年來,隨州中心城市建成區面積由建市時的20平方公里擴展到現在的80平方公里,人口由原來20萬的中小城市擴大到80萬人口的中等城市,城市空間由原來老城單核發展轉變為“一主一副、雙軸多組團”的發展格局。 城市發展不斷進步。二十年來,隨州城市布局根據發展需要不斷調整,城市各板塊發展和功能定位更加清晰。實施中心城市“建設城東、拓展城南、保護城西、調整城北、提升老城區”發展戰略,形成了五區互通、功能互補、協調互動的城市發展格局。特別是近年來,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打造“產業新城、文旅名城、生態綠城”,建設品質隨州的總目標,區域性中心城市的內涵和外延不斷豐富,城市競爭力和影響力進一步擴大。群眾的滿意度和獲得感不斷提升。 關于隨州城市建設發展,市住建局局長熊忠海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2018年,一位廣東客商來隨考察投資項目,當從何店下高速經迎賓大道過府河大橋時,該客商看到一河兩岸高樓鱗次櫛比,白云湖畔綠意蔥蘢、生態優美、風景宜人,他對我市接待人員說:“這哪里是隨州呀,這簡直是歐州都市。” 熊忠海說,這個廣東客商雖是夸張和溢美之詞,但也說明隨州城市發展的日新月異、突飛猛進。 精細建設城市功能不斷完善 20年來,隨州城市建設投資規模從億元增至百億元,城市路網框架逐步拉開,功能設施逐步完善,產業布局初具規模,城市的綜合承載力和服務能力得到全面增強。 交通環境進一步優化。對外交通依托3條高速、漢十高鐵,形成了武漢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等2小時市域交通圈。內部交通圍繞10分鐘出城圈打造城市路網,城市主道路從2000年的兩橫兩縱發展到現在的八橫八縱,建成了迎賓大道、白云大道、季梁大道、編鐘大道等城市主次干道,建成了編鐘大橋、波導大橋、青年路大橋和新氵厥水一橋,改造了涢水一橋,橋梁從2000年的3座發展到現在的10座,城市道路總長355公里,比20年前增長了6.5倍。 一座座造型別致的橋梁,一條條平整、寬闊的道路,是地級隨州市成立以來城市建設發展成就的最好注釋之一。 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二十年來,隨州城市商業配套不斷豐富,城市綜合體從無到有、由小到大,萬達廣場、大潤發廣場等城市商業綜合體相繼建成,功能更加全面,布局更加合理,城市商業總面積達100多萬平方米,比20年前增加了10倍以上;天然氣管網進區入戶,居民用上了清潔能源,建成燃氣管網923公里,儲氣能力達59.2萬立方米;城市供水建成了封江、先覺廟兩座自來水廠,建成供水管網986公里;城市防洪排澇能力不斷增強,實施東、西護城河等城市排洪設施改造,建成排水管網430公里。 兩大產業進一步發展。地級隨州市成立以來,全市建筑業搶抓機遇,發展與時俱進,有資質建筑業企業達到319家,其中一級建筑資質企業6家,實現了零的突破。2019年建筑業產值實現135億元,相比20年前增長了14倍。全市房地產業發展突飛猛進,商品房開發實現了從低端到高端的華麗轉變,碧桂園、恒大、卓爾、綠地、綠城等一大批知名房企落戶隨州,2019年以來全市在建樓盤41個,新建商品房銷售面積完成185萬平方米,是建市初的15倍。 產城融合、文旅融合、康養結合,如今,以高鐵小鎮、青銅古鎮、時光記憶小鎮為代表的特色小鎮全面建設推進,進一步豐富著隨州城市形態和居住業態。 關于城市建設投資規模的擴大,原隨州市建委退休干部、今年81歲的王大剛深有感觸,他說:“90年代初期,隨州城市建設投資最好的年景也只有幾百萬元,投資捉襟見肘時,很難大規模搞建設,F在市委市政府和各級各部門爭資和投資力度大,城市建設投資每年動不動就上百億元,今非昔比啊!” 精準施策城市品質不斷提升 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為人民。20年來,隨州城市建設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精心實施了一批補短板、強弱項、優環境、惠民生的重點城市建設項目,打造了更加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新隨州。 住房條件進一步改善。通過二十年的舊城改造、城中村改造、棚戶區改造以及新區開發建設,我市先后建設公租房1萬多套、經濟適用住房850多套,3萬多戶城市“夾心層”喬遷新居;近3萬戶城市棚戶區和2600多戶墾區棚戶區得到逐步改造,保障性住房和危房改造惠及10余萬群眾。啟動城市老舊小區改造,299個老舊小區納入了住建部老舊小區改造項目庫,將分3年陸續完成改造;70個“紅色物業”示范小區創建活動全力推進,“紅色物業”正在成為我市城市黨建新品牌,打通了聯系和服務群眾“最后一米”。 城市環境進一步宜居。城市建設更加注重生態宜居,二十年來,隨州城區先后建成了神農公園、文化公園、回龍寺公園、濱湖體育公園等,改造了神農公園和白云公園,城市公園廣場由1個增加到現在的17個,城市綠地面積增加至1800多萬平方米,園林式小區增至130多個,城市綠地率達到36.2%,40.8%,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1.9平方米。“一河兩岸”生態項目榮獲“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一軸一環三片”生態格局基本形成。 城市生態進一步改善。投資10億余元,完成了城區14條黑臭水體治理任務,治理總長度達15.42千米。新建了隨州市污水處廠、城南污水處理廠2座污水處理廠,并全部完成一級A排放標準提標升級改造,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96.4%,污泥無害化處理處置率達到100%。綠色建筑和節能建筑進一步發展,2019年,全市新建節能建筑178萬㎡,發展綠色建筑234.13萬㎡。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如今,在隨州城區,每當華燈初上的夜晚或晨曦初起的清晨,神農公園、文化公園、濱湖風光帶、濱湖體育公園等地游人如織,摩肩接踵,到處可見小朋友的嬉戲打鬧、年輕人的歡聲笑語、中年大媽的秀美舞姿以及老年人的運動健身,呈現出一派繁榮美好、欣欣向榮的和諧景象,讓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二十年,在歷史的長河中只是一瞬,但對于隨州城市建設發展來說,卻上演著跨越發展、崛起騰飛的精彩華章。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進入新時代,隨州住建人將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確定的建設品質隨州,打造“產業新城、文旅名城、生態綠城”的總目標,搶抓新型城鎮化和襄十隨城市群發展的新機遇,著力在補短板、強功能、優環境、惠民生上下功夫,努力把隨州建設得更加宜居宜業宜游和靚麗,向人民交上一份滿意的城市建設答卷。 |
主管:中共隨州市委宣傳部 主辦:隨州日報社
鄂ICP備11004182號-2 | 鄂網備421201 | 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AVSP:鄂備2018021號 | 鄂公網安備 42130202003119號
隨州日報社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cscec1bh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2120180011
虛假新聞信息舉報電話:0722-3319535、新聞爆料熱線:0722-3319535、廣告服務電話:0722-3323288 13908660920光明左使(劉先生)、故障咨詢QQ:62561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