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中國共產黨歷來高度重視民族問題,在創建新中國的過程中,提出并實行民族區域自治,贏得了各族人民的衷心擁護。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中國共產黨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在長期革命實踐中探索出的具有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根本方法和路徑,是我國一項基本政治制度。而這一偉大制度的第一次實踐,則要從1936年的寧夏說起。 在《西行漫記》中,這一民族自治政府的成立被斯諾稱為是“在寧夏看到的一件最重要的事情”。1936年5月18日,中國工農紅軍紅一軍團和十五軍團開始西出陜北、挺進甘寧。也就是在那個時候,毛澤東同志提出了在民族平等的原則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思想。 1936年6月27日,紅十五軍團攻克豫旺縣,也就是如今的同心縣的下馬關,在那里建立了陜甘寧省豫旺縣蘇維埃政府。隨著各鄉村紅色政權相繼建立,選舉成立豫(旺)海(原)縣民族自治政府的條件基本成熟。 就這樣,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一個民族自治政府誕生了。出身貧苦的回族農民馬和福在和紅軍的接觸中,他見到紅軍紀律嚴明,對老百姓秋毫無犯,尊重他們的民族信仰,便主動接受了紅軍的抗日主張和民族政策,并在1936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在豫?h回民自治政府成立后,他帶領大家選舉出37名政府執行委員會委員,并發表《告北圈子四周圍同胞書》,號召組織回民解放會、宣傳紅軍抗日救國主張,武裝保衛自己,為民族獨立和解放而奮斗。大家還討論通過了《新土地法》《新婚姻法》《減租減息條例》等政府法規。 22年后的195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宣告成立,寧夏各族人民堅定跟黨走,開啟了民族區域自治的光輝歷程。從“三西”扶貧、閩寧對口扶貧協作到西部大開發、寧夏“十二五”生態移民、精準脫貧攻堅戰,寧夏各族群眾邁向新生活。今天,曾經因為干旱導致深度貧困的同心縣,通過三級揚黃、七級揚黃,將黃河水引到這里,開發了55萬畝水澆地、33萬畝節水滴灌農業,鄉村振興的美麗圖景正在一步步展開。 |
主管:中共隨州市委宣傳部 主辦:隨州日報社
鄂ICP備11004182號-2 | 鄂網備421201 | 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AVSP:鄂備2018021號 | 鄂公網安備 42130202003119號
隨州日報社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cscec1bh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2120180011
虛假新聞信息舉報電話:0722-3319535、新聞爆料熱線:0722-3319535、廣告服務電話:0722-3323288 13908660920光明左使(劉先生)、故障咨詢QQ:62561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