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州是一片紅色的土地。百年來,隨州兒女始終緊貼祖國的脈搏,緊緊跟隨中國共產黨,在戰爭年代、和平建設、改革開放各個時期,英雄輩出—— 白云山上憶英烈 豐功偉績昭后人 
隨州革命烈士紀念碑  大革命時期隨縣黨組織分布圖  大革命時期應山縣黨組織分布圖  應山縣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魁星樓原貌  阮芳皋烈士塑像  隨州烈士陵園資料圖  隨州革命歷史陳列館
英名永駐白云山 ——參觀隨州革命烈士陵園側記 隨州日報全媒記者 許享紅 隨州是一片英雄輩出的紅色熱土。百年來,隨州兒女始終緊貼祖國母親脈搏,跟隨中國共產黨,為中華民族的解放、復興,浴血奮斗、前仆后繼,挺起鋼鐵之軀,撐起民族脊梁。 緬懷革命先輩,傳承紅色基因。3月下旬,隨州日報全媒記者采訪組瞻仰了隨州革命烈士陵園。一尊尊威武的英雄雕像,一個個生動的革命故事,令人肅然起敬,熱淚涌流。 隨州烈士陵園 18640位英烈長眠 隨州烈士陵園是新中國成立之后,為紀念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在隨縣境內犧牲的18640位革命烈士而修建的,是省政府首批命名的15家“湖北省國防教育基地”之一。 隨州烈士陵園1957年初建于隨縣城東,1970年因漢丹鐵路配套設施建設需要遷入南郊白云山。曾都區民政部門老干部、90歲高齡的劉維漢先生回憶道:“當時是隨縣政府選址和規劃的,用地65畝。蒼松翠柏,四季常青,寧靜肅穆,適宜先烈安息! 隨州烈士陵園包括革命烈士紀念碑、革命烈士公墓、人民英雄塑像、革命歷史陳列館等設施。歷屆市委市政府都非常重視陵園的建設和維護,十分重視紅色文化的教育和傳承,始終保持對革命烈士的敬仰之情,先后于1982年、2001年、2015年前后,進行了大修和布展。幾十年來,隨州烈士陵園充分發揮了“褒揚烈士、教育群眾”的主體功能。 陵園建設至今,前來瞻仰英烈和接受教育的青年學生、駐隨官兵、社會團體和各界人士有380余萬人次,其中60余萬人在這里舉行入隊、入團和入黨宣誓,為隨州加強國防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 革命烈士紀念碑 高大巍峨飽含深意 記者一行揣著敬仰之心,自白云山東麓拾級而上,瞻仰隨州烈士陵園。白云山巔,革命烈士紀念碑巍然屹立,直插云端,高大威嚴,碑名由已故國家主席李先念題寫。 曾都區軍人事務局副局長李旭東介紹,原來的烈士紀念碑經過40多年風霜雨雪,剝蝕和損壞了。2014年,為了更好光大革命先烈的獻身精神和偉大風骨,隨州市投資1100萬元在原址重建了革命烈士紀念碑。 隨州市城管委園林科干部張恒介紹,隨州革命烈士紀念碑高18.64米,寓意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在隨縣境內犧牲了18640位革命烈士。碑身、碑座、圍欄、臺階等全部由優質大理石建成,如福建優質大理石和隨州本地優質黃金麻大理石,石材質地堅韌細膩,縝密溫潤,抗蝕性強。用材寓意革命先烈堅韌不拔的革命精神。選材用心,體現了黨和人民對革命先烈的無限敬重。 紀念碑南側,有一座4米多高的英雄塑像。塑像為革命英雄背靠高山,面向大海,高舉旗幟,意氣風發。這是1988年原隨州齒輪廠黨員干部和職工捐資興建的。 紀念碑北側,是革命烈士公墓。主要安放的是新中國成立以后和平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在全國各地英勇獻身的隨州籍革命烈士的遺骨。如:曾都文峰中學為保護公款英勇犧牲的劉功臣烈士,曾都私立高中為搶救溺水同學而英勇獻身的吳憂烈士,廣水余店籍江蘇民警、舍己救人英勇犧牲的李春潮烈士,天津港爆炸中壯烈犧牲的隨縣籍龐題烈士…… 在革命烈士紀念碑、烈士公墓前,記者一行默哀、致敬。 革命歷史陳列館紅色 資料不斷完善 位于白云山隨州烈士陵園南側的隨州革命歷史陳列館,是一幢古樸典雅的中式建筑。陳列館兩層樓分4個展區,是2015年前后進行大修之后重新布展的,主要是文字、圖表、歷史照片,以1911年辛亥革命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歷史為主要內容。三大基本展區為:古代英烈區“悠久歷史英雄昭烈”,革命戰爭年代英烈區“烽火歲月革命史跡”,建設開放年代英烈區“和平年代熱血豐碑”。 “烽火歲月革命史跡”展區展陳“星火燎燃”“抗日烽火”“五師誕生中流砥柱”“解放的凱歌”等,展現了隨州革命主要脈絡和部分革命烈士事跡! “星火燎燃”展區內容包括:中共黨組織在隨縣創辦的馬列主義刊物《覺劍》,中共隨縣小組成立舊址城內勉工印務館,隨縣十四區工農組成自衛軍與豫南軍閥展開激戰保衛家鄉,祝林店武裝起義成功打響鄂北秋收起義暴動第一槍,國民黨軍在隨縣城漢東樓外殺害工農紅軍第9軍26師62位指戰員等史實和圖片。 展出的革命烈士有:阮芳皋,1919年赴武昌讀書,后加入中國共產黨,任中共武昌地方執行委員會委員;李彩奇、王蘭如等10余名隨縣籍人加入黨組織,為隨縣建立中共組織奠定了基礎,后被國民黨軍警逮捕英勇就義。 “五師誕生砥柱中流”展區內容包括:抗日戰爭中,中原敵后活躍著著名的新四軍第五師,以隨南白兆山為中心,建立了由中國共產黨絕對領導的的抗日根據地和人民政權。五師像一把鋼刀插在敵人的心臟,在諸多戰場上沉重打擊了敵人,至少牽制住6萬日本正規軍,占日軍在華總軍力的十分之一。在五師的戰斗歷程中有眾多英烈犧牲了生命。 “解放的凱歌”展示了解放戰爭時期隨縣黨組織分布示意圖,中原野戰軍前線指揮部新城鎮戴家倉屋,洪山地委舊址澴潭廖家寨,隨南雙河張家灣江漢公學,中原野戰軍三大主力主要領導人李先念、王震、戴季英于隨縣新城地區會師等重要革命圖文史料。 “和平年代熱血豐碑”,主要展示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在與來自國內外反動勢力的戰斗中,尤其是在抗美援朝、對印自衛反擊戰、對越自衛反擊戰,以及對自然災害及犯罪分子的搏斗中,眾多優秀的隨州兒女,用鮮血和生命建立功勛,英勇犧牲。據隨州烈士陵園負責人孫祥紅介紹,展陳資料還在不斷完善中。 滔滔涢水河,巍巍白云山,見證了革命英烈的豐功偉績。瞻仰隨州革命烈士陵園,參觀隨州革命歷史畫卷,我們仿佛被帶到炮火紛飛的崢嶸歲月,無限感慨,無限感恩。 隨州人民不會忘記,共產黨人在槍林彈雨的隨州大地上,英勇向前,頑強奮戰;不會忘記,無數革命先烈面對屠刀,視死如歸,氣貫長虹;不會忘記,在隨州大地上英勇犧牲的阮芳皋、李彩奇、黃春庭、鄧先柱、盧明遠、胡秀清、汪東波、華夫、趙基梅、劉功臣、孫宇豪、龐題……革命英烈不愧為祖國的脊梁、人民的驕傲。英烈精神萬古長青,激勵一代又一代隨州人民,奮勇爭先,開創未來。 紅色熱土,豎起偉大豐碑 隨州這塊紅色土地上,鐫刻著革命歷史的不朽豐碑。 隨州,先后駐設過中共中央鄂豫皖、湘鄂西、中原等分局及中央直屬鄂北特委機關,并召開過高廟、陶家樓、王店、漿溪店、九間房(屋)等重要會議,制定了鄂北秋收暴動計劃,決定紅四方面軍由此萬里長征,紅三軍戰略轉移湘鄂西,紅二十八軍留在大別山、桐柏山堅持長期游擊戰爭,中原野戰軍主力移師大悟山。 隨州,成立過中共鄂中區黨委、江漢、桐柏區黨委、行署、軍區,還建立有鄂豫皖邊、鄂豫邊、鄂北、鄂中、隨棗、淮源、洪山等12個地(特)委、專署及軍分區;進行過廣水、烏龍觀、白兆山、洛陽店、魯家沖等50余次重大戰役。 隨州,還創辦了隨營軍校、抗大第十分校、江漢公學及干部培訓班。這些機關、會議、戰役舊址,成為革命傳統、國防教育的重要基地,也發展成為紅色旅游和綠色發展的“雙勝地”。 革命先烈,血染隨州山川 隨州這塊紅色土地上,留存著革命先輩的英容風貌和戰斗故事。隨州先后為革命捐軀的烈士達25448人,被殺害的革命群眾36933人。 烈士中,有的知道姓名,有的不知姓名。如,江漢軍區司令員趙基梅,中共北方局工人運動負責人何子述,江漢行署副主任華夫,抗日軍政大學第十分校副校長黃春庭,紅九軍78團團長劉德全,紅一師20團政委蔡治宏,信應獨立團團長楊常安,中共隨縣縣委書記李彩奇、劉時舫、張宜府,安應工委書記胡海泉等。胡益臣及其妻兒全家為國捐軀,尹先三、尹作炳父子同時英勇就義,黃大安及其女兒跳巖殉職,17歲的陳仁江活活被敵人灌水銀剝皮而死。還有無名烈士堆、烈士坑17處,至今仍不知姓名,這些英勇的革命者,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獻出寶貴生命,永遠長眠在隨州大地……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展未來,共圓中國夢。革命先輩在隨州英勇奮戰,流血犧牲,英雄們的偉大革命精神與天地同在、與日月同輝。隨州人民十分珍惜英雄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幸福生活,對英雄的深切懷念和無限敬仰,將全部化作奮進的動力,奮力開創“漢襄肱骨、神韻隨州”的新天地。
隨州兒女英雄之歌 隨州日報全媒記者 許享紅 通訊員 江紅 隨州,北接中原,南臨江漢,境內桐柏山、大洪山、大別山山脈逶迤,既呈三足鼎立,又顯群山環圍。這一特殊的地理環境,為中國共產黨在這片土地上建立革命根據地創造了優越條件,因而隨州一直是湖北省乃至全國的重要革命根據地。 隨州這塊紅色土地上,銘刻著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光輝足跡。革命戰爭年代,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劉少奇、鄧小平、李先念、王震、李富春、徐向前、賀龍、陶鑄、陳少敏、錢瑛、任質彬等,都在隨州留下難忘的戰斗經歷。 中共中央中原局書記劉少奇視察隨北時,肯定了中共隨北特區委率先組建敵后抗日武裝;新四軍第五師師長李先念,在均川鎮楊氏祠同國民黨第五戰區談判會議上,爭取了新四軍在鄂豫邊區抗戰的合法地位,并于九口堰組建了新四軍第五師;中原軍區同國民黨及美國代表談判簽訂了“應山協議”,軍區副司令員王震,親赴隨北調處軍事摩擦,緩解了中原一觸即發的內戰危機;中共中央直屬鄂北特委書記李富春,發動了隨縣秋收武裝暴動,打響鄂北“秋暴”第一槍。還有錢瑛、陶鑄、陳少敏、任質彬等等,對創建隨州抗日根據地作出了突出貢獻…… 奮斗百年路,啟航新征程。3月中下旬,隨州日報全媒記者來到白云山隨州革命歷史陳列館,瞻仰隨州革命烈士紀念碑,拜讀中共隨州市委黨史資料,尋訪紅色足跡,致敬革命英雄。 革命火種,點燃隨縣應山 早在1919年,五四運動,隨縣、應山有志青年就投入其中,宣傳馬列主義的刊物《覺劍》在城鄉傳播,一批隨州籍學生在法國里昂和湖北武昌加入中國共產黨。1925年7月,中共隨縣和應山縣黨組織創建,之后工農運動如火如荼,4萬多農民自衛軍向軍閥地主武裝開火。 隨縣全縣開展了波瀾壯闊的工農革命運動。1927年2月底,隨縣總工會籌備處組織縣城反英總罷工,1000多名工會會員在縣城西關土地堂集會,舉行游行示威。4月,隨縣農民自衛軍總部在青城福音堂成立,農民武裝開展了聲勢浩大的懲治土豪劣紳運動和打擊土匪惡霸斗爭。應山基層農民協會在全縣普遍建立,擁有會員6萬多人,農協消滅土匪武裝,懲治土豪劣紳,開展減租減息,改良舊式教育,廢除封建陋習。 革命力量迅速在隨縣、應山大地壯大。1927年,按照“八七”會議精神,在祝林店率先武裝起義,成立了祝林、青苔、吳山3個區(鎮)、22個鄉、120個村革命委員會;1930年3月建立了隨西、隨北、應東3個特區、33個鄉蘇維埃政府,蘇區面積達到2800平方公里,人口18.2萬。 革命烽火,席卷隨應大地 抗戰全面爆發后,中共鄂中區黨委及管轄13縣的鄂豫邊區抗敵工作委員會分別于隨縣長崗店、均川鎮成立。 1940年6月,新四軍鄂豫挺進縱隊取得開辟隨南白兆山戰役的勝利,創建了隨南白兆山、隨東四望山、隨北桐柏山抗日根據地,縱隊司、政兩部進駐洛陽店九口堰、隨信桐長達10年之久。 新四軍第五師師長兼政委李先念率將領在九口堰通電就職。截止1942年8月,隨縣共建立8個縣、26個區、89個鄉抗日民主政府,面積達7150平方公里,人口56.3萬。 抗戰期間,五師部隊英勇轉戰武漢外圍敵后戰場,在敵偽和國民黨頑固派夾擊的復雜斗爭中,團結了抗日的各階層民眾,經過長期艱苦的斗爭,開創了鄂豫邊抗日民主根據地,解放了9萬多平方公里的國土和1300多萬人口,建立了38個縣級民主政權。五師的許多將士為抗日戰爭的勝利,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僅隨縣籍指揮員和地方干部傷亡人數就達1320多人。 抗戰勝利后,1945年9月,中原軍區在應山漿溪店成立。桐柏戰役的勝利,解放了大片敵占區,建立了13個縣、45個區、135個鄉愛國民主政府。1946年6月,蔣介石悍然撕毀停戰協定,發動了對中原解放區的大舉圍攻,挑起全面內戰。我中原軍區主力分路進行突圍。由李先念、鄭位三和王震率領的北路突圍部隊,到達應山以北的泉口店、吳家店、漿溪店一線。中原突圍打亂了國民黨軍的部署,揭開了全國解放戰爭的序幕。 1947年12月,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后,在隨南貫莊店成立了江漢區黨委和江漢軍區,隨縣的雙河周家大灣成為江漢軍區所在地。1948年1月,洪山地委及洪山、隨南、隨北、隨棗四縣委分別在隨縣境內建立。勝利曙光照耀在隨州大地上。 1948年1月,江漢軍區獨立旅在隨縣地方武裝的配合下,首次解放隨縣城。5月,國民黨華中“剿匪”總司令白崇禧集結重兵對我江漢解放區發動了大規模的軍事“掃蕩”。8月,隨縣全境解放,斬斷了國民黨軍隊的襄花公路聯防,使江漢解放區與桐柏解放區連成一片,為解放全中國創造了有利條件。1949年3月,應山解放。1949年5月,江漢區黨政軍機關從隨縣雙河遷往武漢,即改為湖北省委、省政府、省軍區的建制。
隨州的解放和人民政權建立 隨州日報全媒記者 劉詩詩 1947年12月,劉鄧大軍的后續部隊十縱和十二縱分別向桐柏山、大洪山地區展開,啟動了隨州(當時的隨縣,下同)解放的偉大征程。 12月13日,桐柏區黨委、桐柏軍區進至隨州境內。桐柏一地委在隨縣東部的楊家灣召開第一次會議,宣布設立跨行政區域的邊界縣隨北縣。桐柏軍區和桐柏第一軍分區繼續西進,直抵桐柏山腹地天河口、淮河店一帶,呈展開之勢。隨北縣的干部和最初的基本武裝匯聚天河口,中共隨北縣委、縣愛國民主政府正式成立,同時組建了縣武裝力量部和獨立營。17日,江漢區黨委、行署、軍區司令部等先后到達隨南貫莊店,21日,中共隨南縣和洪山縣委、縣愛國民主政府、縣軍事指揮部同時在貫莊店成立。 江漢獨立旅和洪山軍分區基干團,橫掃大洪山周圍的國民黨地方反動勢力,控制的區域逐步擴展。隨州城以西,已控制到安居鎮,向北,已控制棗陽東南部分鄉鎮。根據這一形勢和工作需要,洪山地委、專署報經江漢區黨委、行署同意,于1948年1月初,在隨縣澴潭鎮北邊的廖家寨成立中共隨棗縣委、縣愛國民主政府、縣軍事指揮部。 1948年1月5日,江漢獨立旅3000余名將士頂嚴寒、踏冰雪,翻越大洪山的崇山峻嶺,由西向東,從鐘祥張家集向隨州方向進發。7日,抵達隨州城外圍,將隨州守軍全部包圍。二團指揮所即刻命令迫擊炮、小炮、輕重機槍猛烈射擊,以強大的火力掩護工兵爆破組。爆破組攜帶炸藥,迅速沖向城門。隨著一聲巨響,東城門和門樓被炸塌。江漢獨立旅三面進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克土城,占領青城。鄂北重鎮隨州城宣告解放。 1948年5月,國民黨軍整編八十五師從孝感花園出發,向安陸、隨縣、棗陽等地進犯。為避實就虛、在運動中消滅敵人,江漢軍區留少數部隊就地堅持,主力跳出大洪山地區外線作戰,八十五師的一個團占領隨州。6月3日,洪山軍分區基干團和江漢獨立旅一團奉命回師,擬于次日向隨州城守敵發起進攻。國民黨軍為避免覆滅的命運,趁夜棄城而逃,江漢軍區部隊第二次解放隨州城。 鑒于隨州城周圍(厲山鎮除外)的地域都已解放,已分屬隨南、洪山、隨棗、隨北4縣,洪山地委、專署、軍分區報經江漢區黨委、行署、軍區批準,在隨州城設隨城區,中共隨城區委、區愛國民主政府和城防司令部正式成立。 隨州城第二次解放時,隨縣各區鎮均已獲解放,唯厲山鎮仍為國民黨湖北省保安第五團所盤踞,但已處于解放區的四面包圍之中。這股反動武裝害怕被人民解放軍消滅,便急急忙忙向廣水、花園方向撤退。厲山地區地主“還鄉團”見有機可乘,糾集100余人搶占厲山鎮。1948年6月16日,江漢獨立旅二團一部及隨棗地方部隊奉命進攻厲山鎮,經短時間戰斗,解放了厲山鎮,消滅了隨州區域最后一撥公開的反動武裝。至此,隨州南北全境解放。 1948年12月15日,桂系張淦部國民黨軍從棗陽方向敗退南逃,短期控制了隨州城。19日,城關區長蔡光耀率區中隊進城,國民黨隨縣縣政府殘部潰逃,隨州城第三次解放。至此,隨州城的局勢穩定下來。
盧明遠:嘔心瀝血獻身革命 隨州日報全媒記者 向凱君 盧明遠(1914-1946年),革命烈士。廣水市應山縣人。 盧明遠,又名盧為政,9歲喪父,與母親和姐姐相依為命。14歲又被土匪當作“肉票”擄去。1931年,他考取了湖北鄉村師范學校,畢業后被分配到蘄春啟明中學教書。 1935年,在北京“一二·九”學生愛國運動浪潮影響下,盧明遠組織一批進步教師上街游行,貼標語,在校內出墻報,揭露反動政府的罪行,聲援“一二·九”運動。1937年底,盧明遠參加中共湖北工委派方毅到黃安(今紅安)七里坪舉辦的干部訓練班,正式踏上革命征途。 1938年6月,盧明遠在河南從事《救國日報》的編輯工作,他以筆為矛,鞭辟入里,揭露日偽軍的種種暴行,痛批國民黨片面抗戰壓制群眾的錯誤抗戰路線。報紙深受讀者歡迎,被河南省委表揚。1939年1月,他隨李先念率領的新四軍豫鄂獨立游擊大隊南下,經四望山挺進到鄂中敵后。7月,他在剛創刊不久的《七七報》任編輯并擔任刻印工作。1940年春,盧明遠被調往京山縣委宣傳部,他又辦起了《抗敵報》。 1943年11月,盧明遠任禮南縣縣長,他投身工作、不舍晝夜,以致肺病纏身,可他置病體于不顧,依舊拼命工作。1944年12月,邊區黨委在該縣召開了為期五天的全縣士紳會議,盧明遠每天早晨5點開始一直工作到深夜12點。會后他病倒了。邊區黨委和行公署,強令他住院治療,抗戰勝利后,盧明遠調桐柏縣任財政科長,負責第一縱隊的財政供給工作。在桐柏戰役期間,他千方百計與各地士紳、商人談判,籌集金財,為部隊提供給養。1946年2月,他因勞累過度,肺病惡化,永遠地倒下了,年僅32歲。
張宜府:竭力抗日壯烈殉國 隨州日報全媒記者 劉詩詩 向凱君 
張宜府(1916—1941年),革命烈士。隨縣唐縣鎮西碼頭人。 1937年12月,張宜府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6月,鄂中特委派張宜府、呂謹等到隨縣澴潭鎮發展黨組織和組建抗日武裝。兩個月后,中共隨縣工作委員會于澴潭上畈任家坊成立,張宜府任組織委員。 張宜府利用堂兄任第五戰區采購專員的名義,成立隨縣常備第五中隊,自任中隊長,有60余人、步槍40余支,又在唐縣鎮、大碑店、澴潭等地收集購置長短槍70余支,隊伍擴大到140余人槍。1939年1月,他將常備五中隊二、三分隊交我黨指揮,自己率余部開赴黃廟、河源店、安店、澴潭、唐縣鎮等地打游擊,秘密發展黨員,建立中隊特支。同年5月,張宜府率部肅清了喬家寨、黃廟、橫山嶺等地土匪,逮捕澴潭維持會會長楊筱泉將其就地處決,圍殲安居鎮維持會武裝20余人槍。6月,隨縣工委改屬棗隨地委,張宜府代理工委書記。他為鄂三專署統戰工作,建立專、縣兩級抗日群團組織,擴建均川抗日自衛團武裝等做了大量工作。 10月,國共摩擦加劇,國民黨隨縣縣長劉仲虎乘張宜府帶領抗戰劇團下鄉演出之機,下令解散了隨縣常備第五中隊,張宜府機智地擺脫敵特盯梢,連夜趕往襄陽黃龍垱向隨棗地委匯報情況。次日返回澴潭蜂洞沖,通知常備五中隊60余人于鐵嶺寨集中,開赴京山八字門,編入鄂豫邊區保安司令部。12月,張宜府被任命為應城國民抗敵自衛總隊二支隊第一大隊副大隊長。 1941年2月,李宗仁調集頑新二軍“圍剿”白兆山抗日根據地。張宜府帶領應抗武裝配合新四軍鄂豫挺進縱隊在劉店殲頑軍一個團。隨后張宜府、何奇偉等率領應抗一、三大隊于大山頭與頑軍激戰。張宜府在前沿陣地指揮部隊追擊時不幸中彈犧牲。 陶鑄聞噩耗,在《七七報》上發表《哭宜府》的悼念文章,李先念在《一年來鄂豫邊區抗日游擊戰》一文中,對張宜府等烈士的革命精神給予了高度評價。 朱仁義:舍身取義炸碉堡 隨州日報全媒記者 向凱君 
朱仁義(1957—1979年),革命烈士。隨縣洪山鎮橋河人。 無數革命先輩為了黨的事業舍生忘死、前仆后繼,留下一個個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的革命故事。朱仁義的英勇事跡,便是其中的生動演繹。 對越自衛反擊戰前夕,朱仁義連續多次向黨支部表決心,堅決要求上前線。部隊出發前,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朱仁義并提升為班長。 1979年2月20日,朱仁義所在排奉命攻占越南復和空瓦地區的無名高地。無名高地位居要道,滿山青藤攀繞,石尖壁峭崖險,越軍暗火力點層層密布,構成了我軍進攻的最大障礙!吧皼_,死往前倒,我們九班就是戰斗到最后一個人也不能后退一步!”朱仁義誓死啃下這塊“硬骨頭”。 戰斗很快打響,敵軍對我軍傾瀉大量火力,三排戰士被壓制在一塊洼地里,進退不得。朱仁義等4人從右側懸崖絕壁攀上山,試圖摸清敵情,伺機接應全排攀占山頭。不料被敵軍發現,朱仁義和戰友乘夜色疾步下山,發現石林中一個敵軍暗堡火力點正噴射火舌,封鎖了全排上山的唯一通道。敵軍暗堡不消滅,全排50多名戰友就難于上山,朱仁義十分著急。他轉身斬釘截鐵地對爆破手說:“敵人不消滅,全排上不去,任務就完不成。我去把這個釘子拔掉,你等我一炸掉火力點,立即去找副連長。” 話音剛落,朱仁義已手提沖鋒槍,背上兩公斤炸藥包,繞到敵軍火力點下。乘敵不備,他將拉了導火索的炸藥包塞進了暗堡。敵軍在機槍掩護下,拼命將炸藥包往外推。朱仁義頭部兩處中彈,仍忍著劇痛,用右手死死地頂住炸藥包不放……“轟”地一聲巨響,炸藥包爆炸了,暗堡里的敵軍被消滅了,朱仁義被炸藥掀至兩米高的崖下,與敵人同歸于盡,生命永遠定格在22歲。 朱仁義用鮮血和生命為全排的進攻和勝利開拓了道路,同志們稱他為董存瑞式的戰斗英雄。不久,中央軍委批準授予他“一級戰斗英雄”榮譽稱號。
龐題:天津港爆炸中英勇犧牲 隨州日報特約記者 張和 
龐題(1991-2015年),革命烈士。隨縣唐縣鎮人。 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繼承光榮傳統,弘揚民族精神。3月23日上午,隨州日報全媒記者一行來到隨州烈士陵園,深切緬懷為中國革命、建設和開放時期的事業作出杰出貢獻的革命烈士。來到在天津港爆炸事故中英勇犧牲的龐題烈士的墓前,記者莊嚴地默哀、鞠躬……他的英雄事跡仿佛昨天。 龐題1991年10月出生于隨縣唐縣鎮,從小他就有一個夢想,長大后投身祖國的國防建設之中,當一名保衛祖國的軍人。 2010年12月,18歲的龐題應征入伍,如愿以償走進軍營,成為天津市公安消防總隊保稅支隊天保大道中隊戰斗二班的一名消防戰士。因為表現突出,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提拔為班長。2012年天津消防總隊組織的“十一”執勤比武競賽中,龐題代表保稅支隊取得了掛鉤梯單項第二的好成績,并榮獲消防總隊“執勤崗位練兵標兵”稱號。 因工作繁忙,他每次在救火或處理事故歸隊后,都給家里打電話報平安。然而,2015年,在天津“8·12”大爆炸事故的消防救援中不幸犧牲,他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24歲。 龐題走了,留下的是家鄉父母和親友對他的不舍和無盡的思念。當他魂歸故里隨州時,來自四面八方的群眾、朋友、同學,還有與他素不相識的人,自發地趕到他的家鄉唐縣鎮,迎接英雄龐題回家。 在這場血與火、生與死的考驗面前,龐題與隊友一起,視災情為命令,視災區為戰場,第一時間投入“戰場”,為保衛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勇敢地與火魔殊死搏斗,用自己年輕的生命,踐行了“對黨忠誠、紀律嚴明、赴湯蹈火、竭誠為民”的錚錚誓言。 英雄龐題,臨危不懼的英雄氣概,舍生忘死的高尚品格,深刻體現了一個共產黨人,關鍵時刻挺身而出、危急關頭沖鋒在前的使命擔當。他是隨州人民的自豪與驕傲。 逝者安息,生者奮進。我們一定沿著英雄龐題的足跡,汲取前行的力量,為隨州發展多作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