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染田疇萬畝綠 ——廣水大地奏響“春耕曲” 隨州日報特約記者 劉冬 通訊員 黃萍 李鳴 布谷飛飛勸早耕,春鋤撲撲趁初晴。播種育苗、除草撒藥、剪枝施肥……暮春時節,廣水田間地頭一派繁忙,處處可見辛勤勞作的身影。廣袤的田野間生機盎然、欣欣向榮。 草長鶯飛,春風拂綠。4月17日,廣水市陳巷鎮劉崗村幸福田園種植專業合作社熱火朝天,工人們分工協作,邊放置育秧盤,將細土送入機器,邊撒上種子……不一會兒,一個個育秧盤就制作好了。 “一個育秧盤放2兩種子,26盤可種1畝地,發芽率達九成。我們合作社種植了1000畝水稻,需3萬多盤。”合作社負責人劉霞說。劉霞是本地人,開過制衣廠,搞過房地產開發。2015年,她回鄉流轉1400余畝土地,成立幸福田園種植專業合作社,發展種養業和休閑農業。 育秧盤制作完成,工人們手腳麻利,迅速將其搬至大棚內。劉霞介紹,大棚設有自動化灌溉設備,十幾個大棚僅需一兩個工人看管。棚內氣溫比外面高7-8攝氏度,可大幅縮短育秧時間,原本需1個多月的育苗時間縮短至22天!按砻玳L到兩寸高,就能進行移栽了。”劉霞說。 此時的秧苗比較“嬌氣”,劉霞絲毫不敢大意,出大棚前一周開始“練苗”,將塑料大棚卷起一部分通風,消除棚內外溫差,讓秧苗逐步適應外界環境。 合作社加入了國家優質糧工程,由當地政府統一提供優質稻種!斑@是‘平兩優絲苗’‘禾兩優1177’,抗病蟲害、抗倒伏;這是‘野香優海絲’,也稱‘隨州香稻’,口感好,是我們的主打品種……”回鄉6年,劉霞儼然成了“種植專家”。 除滿足自身生產需要,劉霞的合作社對外簽訂有約600畝的長期育秧、移栽合同,輻射周邊4個鄉鎮、10余個村,常年吸納帶動就業20余人,其中困難戶14名。困難戶章家國是聾啞人。合作社成立后,他過來打零工,育秧、打藥、薅草……合作社的農活,章家國都能干,年均增收16000元。 “去年,合作社生產了80多萬公斤稻谷,售得200萬元。今年增種100多畝,預計產量能突破100萬公斤!眲⑾颊f。 而在距劉崗村10多公里的太平鎮貓子湖村,已是豐收的景象。綠油油的蒜薹一望無際,蒜農在田間地頭忙著采摘!按笏馊硎菍。我種了2畝大蒜,賣了2000多斤蒜薹,收入八九千元。再過10多天,蒜坨也要上市了,又是一筆收入。”貓子湖村村民左國芳喜上眉梢。 太平鎮位于吉陽山東南麓,氣候環境獨特,適合生長一種藥食兩用的大蒜,這種大蒜坨皮薄、瓣勻肉嫩、口感辛辣、風味獨特,享譽海內外,因山得名“吉陽大蒜”。2011年7月,“吉陽大蒜”獲評國家地理產品標志產品。 圍繞大蒜產業發展,廣水市大力推進“吉陽大蒜”標準化生產,組織產地鄉鎮連片種植,按統一生產技術規范化生產。太平鎮由此成了遠近聞名的大蒜之鄉,全鎮“吉陽大蒜”種植面積近1000畝,年均收益500萬元。 太平鎮因勢利導,牽頭成立大蒜協會,頂峰時期會員達400余人,與全國20多個省市蔬菜市場、300多名貨主建立牢固的業務關系。 去年,“吉陽大蒜”蒜薹上市期撞上疫情,太平鎮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采取“點”對“點”銷售模式,20多天將45萬公斤蒜薹遠銷河南、武漢、孝感等地。今年,太平鎮繼續采用“市場銷售+零散收購”的模式,已售出40萬公斤蒜薹。同時,全鎮深入挖掘蒜精、蒜泥、蒜飲品等附加產業,著力延長“吉陽大蒜”產業鏈條,做大做強蒜經濟。 |
主管:中共隨州市委宣傳部 主辦:隨州日報社
鄂ICP備11004182號-2 | 鄂網備421201 | 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AVSP:鄂備2018021號 | 鄂公網安備 42130202003119號
隨州日報社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cscec1bh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2120180011
虛假新聞信息舉報電話:0722-3319535、新聞爆料熱線:0722-3319535、廣告服務電話:0722-3323288 13908660920光明左使(劉先生)、故障咨詢QQ:62561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