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一百年來,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為了民族振興、國家富強、人民幸福而頑強拼搏、不懈奮斗,涌現了一大批革命烈士、英雄人物、先進模范,他們堅定的信仰、執著的追求、頑強的奮斗、無私的奉獻令人感佩。
隨州是一片紅色的土地,革命戰爭期間,這里涌現出一批光照千秋的先烈,形成了一批有紀念意義的革命遺址、遺跡,他(它)們是我們隨州寶貴的精神財富。
在建黨100周年之際,隨州日報策劃推出“奮斗百年路、啟航新征程——紅色足跡映初心”系列報道,派出記者探訪全市境內有紀念意義的革命遺址、遺跡,憑吊先輩們戰斗過的地方,推出一組烈士事跡的追憶報道和一組革命遺址的紀實報道,旨在傳播隨州黨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發揚革命傳統、賡續共產黨人精神血脈,鼓起邁進新征程、奮進新時代的精氣神,做到“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
(點擊圖片可以閱讀《隨州日報》詳細內容)
云掩山巒雨濛濛,清明時節祭英烈。
40多年前,每年清明節,記者都會隨學校組織的祭掃烈士墓活動到佛爺嶺祭奠烈士或到新寨戰場遺址憑吊先烈,聽革命烈士的戰斗故事和英雄事跡,一年一年逐漸理解和認識了革命烈士拋頭顱灑熱血的堅貞理想和精神追求。
4月8日,又逢清明時節,記者再次來到隨縣三里崗鎮佛爺嶺上的革命烈士陵園,懷著崇敬的心情緬懷先烈,細細聆聽先烈們的戰斗故事和英雄事跡。
青山有幸埋忠骨
三里崗鎮位于隨州市西南部,大洪山北麓,是隨縣、京山、鐘祥三縣市的結合部。大洪山雄居荊楚腹地,北扼襄隨走廊,南瞰江漢平原,自古以來是一個交通要道,也是兵家必爭之地。抗日戰爭和革命戰爭時期,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劉店自衛戰、江漢軍區新寨殲滅戰、元寶寨爭奪戰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在這里與日寇和國民黨反動派軍隊進行多次戰斗,許多革命先烈英勇犧牲,長眠于此,有姓可考的達29人。
在三里崗鎮,趙基梅、華夫、張指導員、吳江秋、劉天聰五烈士老少皆知,他們的英雄事跡人人熟記于心。
趙基梅烈士
1909年出生,湖北麻城人。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了鄂豫皖蘇區反“圍剿”、川陜蘇區反“圍攻”和長征,作戰勇敢,屢建戰功。1947年8月任晉冀魯豫野戰軍第12縱隊司令員,率部挺進大別山。12月兼任江漢軍區司令員,率部西越平漢鐵路向江漢地區展開,所率部隊所向披靡,半月殲敵4000人,先后解放桐柏、棗陽、京山、鐘祥等9座縣城。由于長期戰爭環境和忘我工作,他積勞成疾,得了嚴重的胃病,后又患了重感冒,1947年12月27日在三里崗尚店病逝,時年38歲。
烈士陵園內 華夫烈士
是江蘇南京人,1913年出生。生前任江漢行署副主任,江漢軍區政治部副主任。他謙虛謹慎,英勇頑強,因解放戰爭時期,物質生活艱苦,醫療條件差,勞累過度,身患疾病,醫治無效,于1947年冬病逝于雙河周家灣,葬于長崗庹家羅家臺村。1968年三里崗區人民政府修建伏嶺烈士陵園,將其遺骨遷葬于此。
烈士陵園有位“劉胡蘭式女英雄”吳江秋
吳江秋1925年出生于安陸縣,上初中時,吳江秋就參加了革命,并加入中國共產黨;16歲時,上級黨組織委派吳江秋到京山縣晏店區工作,先后任晏店區委宣傳委員、區委副書記等職務。1943年7月17日晚上,正在開會的吳江秋和劉天聰等七人被敵人包圍、被捕。吳江秋在關押地三里崗賀家灣經受了一個多月的嚴刑拷打和威脅利誘,她始終堅貞不屈,終被敵人殺害。吳江秋烈士犧牲時年僅19歲。
劉天聰烈士(出生年月不祥)
劉天聰是京山縣馬河村人。1937年參加革命并加入中國共產黨,生前任京山縣晏店區委書記。他被捕后關押在回龍灣。敵人對堅貞不屈的劉天聰束手無策,在吳江秋被害的第三天早晨,敵人在三里崗河口店對面的象王山下將劉天聰活埋。
烈士陵園內還有位不知名的烈士張指導員
張指導員姓名及出生年月不詳,是新五師一團某連指導員。他英勇殺敵,1947年4月在尚店元寶寨與國民黨六縱隊作戰中不幸犧牲,葬于當時尚店街的鳳凰嘴。
1967年4月,三里崗區人民政府將五烈士遺骨安葬于佛爺嶺下,修建了伏嶺烈士陵園。為便于后人祭掃,2006年,三里崗鎮人民政府將伏嶺烈士陵園遷至集鎮東頭的柳樹塆四組,更名為三里崗革命烈士陵園。五烈士的骨骸仍安葬在伏嶺烈士墓內。兩處烈士墓均為三里崗鎮中小學生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紅色記憶烙心中
大洪山下逶迤群山中,離三里崗鎮區10多里的伏嶺革命烈士陵園,掩映在綠樹叢中,水泥硬化的通村公路從陵園旁經過。一處相對平緩的坡地上,1967年4月5日修建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革命烈士紀念碑高高地矗立陵園中央,紀念碑北側是趙基梅、華夫、張指導員、劉天聰、吳江秋烈士的墓地。每個烈士墓上,插著往年掃墓時群眾帶來的已褪去色彩的花枝,還有七八枝新插的色彩鮮亮的花枝,說明了烈士們沒有被遺忘!
伏嶺村黨支部書記晏仁勇告訴記者,每年清明節前,村委會都會組織人力清理烈士陵園雜草樹枝,方便群眾給烈士掃墓。
晏仁勇介紹,趙基梅烈士有兄弟三人,都為革命獻出了寶貴的生命。趙基梅有一個兒子趙小平,在貴州省工作,第一次來三里崗祭掃父親的墓時,專門將墓土帶回去一捧。隨后,他每隔10年便會來三里崗為父親掃墓。
70歲的老黨員汪呈祥,是伏嶺村原生產隊長。他娓娓道來,講述了烈士陵園修建過程和群眾為烈士掃墓的故事。解放戰爭時期,江漢軍區司令員趙基梅在三里崗尚店火石沖病逝。解放后,為紀念在三里崗犧牲的革命烈士,1964年,原三里崗區人民政府在佛爺嶺修建烈士陵園,將趙基梅的墓遷移到伏嶺烈士陵園,隨后將分散在鎮區內的華夫、張指導員、劉天聰、吳江秋烈士的墓遷移到陵園內,1967年進行過翻修,隨后又多次整修過。汪呈祥和附近村民每年都自發地來維護陵園,為烈士掃墓,祭奠逝去的先烈們。“革命英雄拋頭顱灑熱血,為革命獻出了生命,我們應該紀念他們。沒有革命烈士,就沒有我們今天幸福的生活!”汪呈祥感慨地說。
在烈士墓前,記者和隨行的鎮、村干部一起,向烈士默哀,三鞠躬,愿烈士們安息!
吉祥寺村黨支部書記張國勇帶領記者來到楊家橋附近(原河口村)一處公路旁,尋訪烈士劉天聰、吳江秋犧牲地。張國勇指著山邊廠房介紹,劉天聰烈士被關押的回龍灣遺跡上已經建起了現代化的香菇生產出口工廠;指著東面象王山不遠處一塊油菜地介紹,油菜地坡上面就是曾經安葬劉天聰烈士的地方,現在是灌木叢。附近的村民都知道劉天聰、吳江秋烈士的關押地和犧牲地。
原河口村小學校長王學高詳細講解了劉天聰、吳江秋烈士的事跡。王學高的爺爺王煥業和大伯王家興得知劉天聰被敵人活埋,待敵人走后,兩人將劉天聰的遺體刨出來,選了一個地方進行安葬。1967年4月,劉天聰的墓地遷到伏嶺革命烈士陵園內。
關押過吳江秋的賀家灣,現有四五戶人家,都是紅磚瓦房,只有一間五六個平方米的農家牛欄依然是過去青磚黑瓦的民房,墻壁有些剝落,留下歷史的滄桑和時代印記。張國勇、王學高指著這間老屋說,這是賀姓祖居僅保留下來的一處古屋。吳江秋烈士戴著手銬腳鐐在這間小屋關押了一個多月。
村民鄒澤元今年70歲,聽說了記者的來意,指著不遠處山沖田邊說,那里曾經有棵大梨樹,吳江秋被國民黨反動派槍殺后就埋在大梨樹旁?,F在,大梨樹雖然不在,但烈士們的故事,卻在干部群眾間一直傳頌著,烈士們的名字,永遠烙在菇鄉人民心中。
隨行的三里崗鎮退役軍人服務站站長羅可啟曾經遍訪過戰斗遺址,他整理過詳細的烈士材料和戰斗故事,參與編輯過三里崗鎮地方志和紅色記憶校本教材。他有聲有色地講述了江漢軍區新寨殲滅戰慘烈的戰斗情景,令記者仿佛來到激烈的戰場,眼前一個個英勇殺敵的身軀,一幕幕沖鋒陷陣的場景,令人肅然起敬......
一處處鐫刻著紅色記憶的土地,一個個感人至深的英雄故事,每到一處,每聽一次,對黨員干部和青少年學生都是一種精神上、思想上的洗禮,為我們提供了永不枯竭的精神源泉?! ?/span>
革命精神代代傳
4月8日上午,當記者來到位于三里崗鎮居委會柳樹塆山崗上的三里崗革命烈士陵園時,正好碰到稅務部門和三里崗中心衛生院黨員干部一起祭掃烈士墓,聯合開展學黨史主題黨日活動。他們向革命烈士默哀敬禮,敬獻花籃,重溫入黨誓詞,聆聽英雄故事。
帶隊的隨縣均川稅務分局局長、黨支部書記吳曉東告訴記者:“到革命烈士陵園掃墓,緬懷先烈,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從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跡中汲取前進的智慧和力量,傳承紅色精神,牢記初心使命,激發愛國熱情,扛起責任擔當?!?br style="color: rgb(0, 0, 0);font-family: 宋體;font-size: 14px;text-align: start;white-space: normal;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
2006年,三里崗鎮人民政府將伏嶺烈士陵園遷至集鎮東頭的柳樹塆旁,更名為三里崗革命烈士陵園后,鎮區干部群眾不用再跋山涉水,走10多里山路去祭奠英烈了。每年清明節前后,鎮直部門干部職工和附近群眾都自覺去為烈士掃墓。
清明節前學校掃墓時敬獻的花圈靜靜地靠在烈士墓碑前,群眾掃墓帶來的塑料花枝插在墳頭。鎮宣傳委員許寶明介紹,每年清明節前,三里崗教育部門組織中小學生前來掃墓,祭奠英烈,進行紅色革命傳統教育。學校還組織編寫《紅色記憶——三里崗篇》校本教材,英雄故事、英雄事跡、英雄名字,都深深地印在學生的腦海里,革命英雄的紅色精神流淌在一代又一代菇鄉人的血液里.....
特別是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開展主題黨日活動和黨史學習教育后,鎮直部門紛紛組織黨員、干部在革命烈士陵園開展革命傳統教育活動,緬懷革命先烈,接受思想洗禮,汲取紅色力量,傳承紅色精神,堅定理想信念,勇擔時代使命。
來源:隨州日報全媒記者 楊文明 徐斌 通訊員 羅可啟
編審:許享紅
編輯:伍雅兮
日報君特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