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仁才 清明時節雨紛紛,又是杜鵑啼血時。在中國共產黨建黨一百周年前夕,我專程從隨州市城區回到高城老家,去拜謁一直縈繞在心頭的烈士墓。 在故鄉的這片土地上,長眠著的一群新四軍戰士。他們是為了民族的獨立與人民的解放,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獻出了年輕而寶貴的生命。 站在一座座莊嚴肅穆的烈士墓碑前,我不由心潮起伏,浮想聯翩。思緒的翅膀飛翔著,把我帶到了那已經遠去的歲月。緬懷中國共產黨由弱到強,由建黨時的幾個人到現在九千多萬人執政黨的艱難歷程。今天的紅色江山是多少烈士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 那一年的清明節,我還在讀小學五年級。老師帶領我們第一次來到這里,給烈士掃墓。于是,我聽到了一個故事,故事的結局非常悲壯。故事中的新四軍都犧牲了,他們就長眠在這里。故鄉的熱土埋葬著烈士的忠骨。 自此,這個故事便深深地鑲嵌在我腦海之中。入伍當兵八年,北上千里,這個故事隨我裝在心底,帶入軍營;回鄉參加工作,新四軍烈士的故事總在腦海里縈繞。 心潮在澎湃,熱血在沸騰。對烈士的膜拜與敬仰,終于如熾熱的巖漿噴薄而出。按捺不住的情感,幻化成了一行又一行的詩句…… 那是一首題為《等待》的詩—— 映山紅盛開的時候,/一位美麗少婦從山間走來。/懷抱的兒子笑容天真,/少婦紅光滿面,深情滿懷。 她走進新五師偵察連連部,/坐上丈夫的鋪蓋。/接待她的指導員說:連長到黃河北學習,/三月二月不能回來。 少婦將丈夫破損的領袖縫補,/將潮濕的被褥晾曬。/一雙鴛鴦襪底壓在枕下,/留下一塊銀元讓丈夫把東西買。 送走了少婦,指導員已淚流滿腮,/悲痛的哭聲響徹云外。/連長已壯烈犧牲,忠骨被戰友掩埋,/指導員怕少婦悲痛,沒把實情說出來。 悲壯的中原突圍,/少婦在家默默祈禱,/祝丈夫帶領著他的連隊沖出重圍,/平安地跳出圈外。 三大戰役隆隆炮聲,/讓她寢食不安,思緒紛繁。/常注視著北去的大雁,/給丈夫帶去祝福和平安。 渡江戰役,/解放軍飲馬長江,雄師百萬。/她在涢水河畔放飛鴛鴦紙船,/讓船流入長江,漂到丈夫跟前。 全國解放一年、二年,/不見丈夫回來。/是不是為了保家衛國,丈夫去了朝鮮?/正伏在草叢偵察,身邊盛開著金達萊。 她靈巧的雙手不斷地繡著襪底,/針下的鴛鴦萬般風彩。/燈下繡啊繡,/襪底把箱子滿載。 春天里她站在桃花下;/夏天里她站在桅子花下;/秋天里她站在桂花下;/冬天里她站在梅花下;/她等待……/等待著丈夫的歸來。 二零一一年三月二十日,《隨州日報》大洪山副刊刊發了這首我對烈士英靈飽含深情的詩作。 記得在報紙刊印前,我還特別交待編輯加了“時近清明,想起躺在家鄉土地上的革命烈士事跡,遂有此作”的說明。 詩言志,這首詩表達了我真實的情感,是發自心底的感慨。 壓在心里多年的烈士故事,在這首詩歌見于報端時,我終于有所釋懷,總算是對兒時祭掃烈士墓,對長眠地下的烈士有所交待。 一九七零年清明節的前一天,放學前校長把學校高年級的學生集中到操場開會。 學校在高城鎮北的高城寺;高城寺原來是座寺廟,解放后改造成高城完小。我們讀書時學校還留下大量佛教文化的痕跡。學校是大四合院組成,前面是磚木結構的兩層樓,后面、兩側是單層瓦房;后面房屋的墻上畫有壁畫,印象最深的一副是“姜太公釣魚”,畫畫得比較抽象。院當中放著一個上面有很多銘文的大鐵鐘和一個上噸重的大石礅。院中栽有杏樹、紫竹、天竹、紫荊等各種花木,房外是一排百年大槐樹。學校背靠一座孤山,故名孤山尾,山后是奔流不息的母親河——漂水河。 校長站在寬大的主席臺上,用洪亮的聲音講道:我們的國旗,我們的紅領巾是先烈們用鮮血染紅的,我們一定要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學好文化知識。我們無數先烈作出的犧牲就是為了我們今天能過上和平、幸福的生活。明天學校決定去掃烈士墓,我們一定要帶著感情、帶著敬意去祭掃先烈…… 第二天一大早,我換上了干凈的衣服,扎上了鮮艷的紅領巾,書包里裝著用牛皮紙包裹的媽媽起早煎的油饃——這是按老師的要求所帶的午餐。 早晨六點,去掃墓的同學集合完畢,領隊老師一聲令下,領頭的同學打著鮮艷的少先隊隊旗,同學們高唱著:“學習雷鋒好榜樣”迎著晨曦,踏著露水,我們浩浩蕩蕩向距離學校二十里路的高城五大隊應山趴樓子塆(現高皇村)烈士長眠之地進發。 那天風和日麗,當我們來到烈士墓地時,已是上午九點多鐘。 清明時節,大地一片蔥蘢,岸柳依依、山花怒放、草長鶯飛、燕子呢喃、百鳥啁啾,到處都是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烈士墓坐落在樓子塆右邊的山坡上,同學們緊圍著烈士墳墓而立。烈士墓上,沒有墓碑,墳上野草萋萋,只是一個普通的土包,四周都是盛開紫色的悶荊花,顯得很悲涼。學校請來前天就聯系好的一位四十多歲的壯漢給我們介紹烈士事跡。他就是高城公社五大隊八隊的生產隊蔣隊長,當地人。烈士犧牲時蔣隊長已是二十多歲的青年,想必當時的情況他是清楚的。 蔣隊長講道,犧牲的烈士中有一位姓姜,是新四軍連長,到高城這邊來執行偵察任務,晚上宿營在樓子塆。因被人告密,晚上高城國民黨鄉公所武裝人員將樓子塆團團圍著。國民黨的人數倍于新四軍,經過激烈的戰斗,新四軍全部戰死、壯烈犧牲。 蔣隊長講的,對我印象最深的有三點:第一,犧牲的是新四軍連長姓姜,墳下埋葬的就是這位連長和同時犧牲的戰友張德春、柳永坤、曾先運及其他無名烈士;第二,戰斗中國民黨鄉公所來了幾十人將樓子塆團團圍著,當房里新四軍往外沖的時候,鄉公所武裝人員對房里猛烈射擊,子彈打在新四軍手拿的槍托上直冒火花;第三,第二年春上姜連長的老婆懷抱著嬰兒到部隊來看丈夫時,部隊的領導沒敢實話告訴姜連長老婆,說姜連長被派到黃河北學習去了。第三點可能是隊長聽別人講的,第二年部隊在哪里他可能也不知道。 蔣隊長講解完后,我們一群同學向對面的山崖走去。因為山崖邊盛開著一簇簇迎風招展的映山紅。我們過了流水潺潺的小河溝,攀崖而上,滿山的青松露出粉黃色的嫩枝,櫟樹的嫩葉嬌綠欲滴,白色的野梨子花與鮮紅的映山紅交相輝映,她們忠實地守望著長眠于地下的烈士。 同學們摘下一朵朵鮮艷的映山紅,返回到烈士墓地,紛紛將映山紅放在烈士墓前。紅領巾、映山紅在微風中飄舞著,以寄托著同學們對烈士的哀思。 清明節掃墓之后,烈士犧牲的細節老縈繞在我的心頭。從懵懂的少年,到青年,直到退休后,烈士的故事伴我走過長城內外,大江南北,深深地鑲嵌在我腦海里。我想尋找完整的答案,先是有了《等待》, 后又經過不斷地尋找、查證,現在有了基本的答案。 那是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三日,中原軍區江漢支隊連長姜明顯帶領干部戰士張德春、柳永坤、曾先運等十余人,進入應山趴執行偵察和發動群眾宣傳的任務。當晚宿營樓子塆。 然而,一場腥風血雨卻在向他們悄悄襲來。 蔣心五和董高升是混進新四軍隊伍的兩個奸細,他們暗中指派當地富農張存銀,將部隊駐防情況通報給高城國民黨鄉長黃洪洲。八月二十四日晚,鄉公所副隊長張存炳領著六十多名武裝人員向趴樓子塆開來。蔣心五、董高升這天正值崗,可第一班崗站完后,還不見國民黨鄉公所武裝人員來。他倆要求再加一班崗,連長姜明顯不知是計,答應了他倆的要求。當晚十一點左右,張存炳率領的武裝人員趕到,他們將樓子塆團團圍著。國民黨武裝人員張加常向東哨新四軍戰士靠了過來。站崗戰士發現后迅速向宿營地跑回報信。張加常端起槍向新四軍戰士打去,報信的新四軍戰士頓時倒在了血泊中。連長姜明顯聽到槍響,即指揮部隊與敵作戰。沒想到槍支早已被蔣心五與董高升藏了起來,只剩下一桿長槍和上膛的一發子彈。姜明顯拿著長槍,他看到房頂一國民黨武裝人員,他抬手一槍,將房頂的敵人打中。董高升在院中喊道:“兄弟們,不要怕,新四軍沒有子彈了,快沖呀!”蔣心五、董高升隨即調轉槍口堵住了姜明顯連長等新四軍的后路。張存銀點燃了塆前面的一排草房,頓時火光沖天。姜明顯手提著長槍往外沖,一槍托打倒一個敵兵。鄉公所武裝人員集中火力向院中掃射。由于敵眾我寡,又無槍支彈藥,姜明顯、曾先運等數名新四軍戰士當場壯烈犧牲。張德春、柳永坤等新四軍因手無寸鐵而不幸被捕。在押解途中,柳永坤一腳踢向張存炳的小腹。張存炳惱羞成怒,在一個叫廟兒坡的山上,張存炳下令將這些被捕的新四軍全部槍殺。 待敵人走后,這些新四軍的遺體被樓子塆的老百姓收殮起來,然后埋在了塆子右邊的山坡上。 于是,我的故鄉高城就多了一片讓人魂牽夢縈的墳塋。 高城,是一塊由革命的戰旗與烈士的鮮血染紅的土地。這一片墳塋只是那個炮火連天的歷史時代,留給我們其中的一個痕跡。 一九四零年四月五日,新四軍第五師在隨州洛陽店建軍后,高城鎮就成了新四軍馳騁風云的戰場。為了趕走日本侵略者,爭取民族的解放,他們浴血奮戰,演繹了一幕又一幕可歌可泣的活劇。 前幾年,我還在高城鎮下街的居民墻上,看到了當年新四軍書寫的“打倒日本侵略者”的標語;這些透著歷史滄桑而應彪炳千秋的紅色記憶。 我還記得當地生產隊的韓隊長來學校講過另外兩個新四軍烈士的故事,雖然過去了幾十年,到現在我還是記憶猶新。那是兩個新四軍的后勤干部,他們化裝成老百姓,到高城來購買軍需物資,被國民黨鄉公所發現。鄉公所派人將他們抓了起來,用彈花的牛皮繩捆住他們的中指,然后將他們吊在屋梁上,用皮鞭抽打,想從他們的口中得到新四軍在高城活動的信息。這兩名新四軍寧死不屈,最后被敵人活活打死。他們姓什名誰?生產隊長不知道;他們埋在什么地方?生產隊長也不知道。 高城鎮還散落著不少孤墳,聽村里的老人講,這里面大多是被敵人抓到后慘遭活埋的新四軍。 由此可見,高城當時有多少人參加了新四軍?犧牲了多少人?這些謎一樣的數字,就埋在一座座無名的墳塋中,讓人們去探尋。 還有,那是應該提到的“萬人埋”與“萬人坑”。 由于高城鎮是抗日的主戰場,也就成了重災區,被日本鐵蹄蹂躪下經歷過多少腥風血雨誰也說不清。最有名的是日本人血洗三家寨。高城逃難的百姓逃到三家寨,夜晚日本兵攻破三家寨,日本兵對高城鎮手無寸鐵的百姓進行血腥屠殺,到底死了多少人也無法統計。跳寨墻摔死的老百姓無數,因無人收尸,尸體腐爛蒼蠅亂飛,野狗亂串。老人講:尸首腐爛流出的尸水使灰灰菜長得格外壯碩。 高城鎮河東的蜂子山戰斗,中日雙方戰死了多少人誰也沒有一個準確的數字,只知道埋葬死人的地方叫“萬人埋”。 高城寺孤山尾也發生過戰斗,埋死人的地方也叫“萬人坑”!叭f人坑”只是個叫法,死的有沒有一萬人很難說,但肯定是死了不少人。 這“萬人埋”與“萬人坑”的名字,是我們高城人民為民族解放付出生命代價的寫照。 一個個烈士的墳頭上,已立起了一座座墓碑。但只有姜明顯、張德春、柳永坤、曾先運四個人的墓碑上有名字,其它的則是無名烈士之墓。 而這四個留下名字的烈士墓主,我們僅僅知道張德春的信息。他是高城鎮雷家祠村人,犧牲那年四十一歲。而令人遺憾的是,連長姜明顯與新四軍戰士柳永坤、曾先運,人們除了知道他們的名字之外,其它的一無所知。 那位到部隊尋找姜連長的少婦與她懷中的嬰兒,也不知身在何方?真的希望她們能來到我們高城,能找到這個烈士墓,能站在姜明顯連長的墓碑前,把烈士的一切告訴我們。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币越黠@為代表,犧牲在高城鎮的革命烈士,是信仰的力量讓他們不惜拋頭顱灑熱血。他們完全可和老婆孩子熱炕頭,過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伤麄優榱送品f惡的舊社會,抗擊外族侵略者,他們寧愿拋妻別子,寧愿用自己的青春和熱血!盀橛袪奚鄩阎,敢叫日月換新天”為老百姓打下一片沒有壓迫,沒有剝削,人民當家作主的新社會。將外國侵略者趕出中國,他們何嘗不知道革命隨時都有犧牲的危險,打仗是會死人的。 今年恰逢建黨一百周年,我是四十多年黨齡的老黨員,面對無名烈士碑和根本沒有墓碑的烈士,常心生漣漪,心潮澎湃,浮想聯翩。先烈們為何擦干了血跡,埋葬了尸體又上戰場?不就是為了我們今天過上太平、幸福美好的生活嗎? 我的腦海里常浮現姜明顯烈士提著槍與敵人戰斗,直到戰斗到最后,他和他的戰友們流盡最后一滴血而壯烈犧牲的場景是何等的壯烈! 我的腦海里常浮現少婦懷抱著嬰兒,滿懷希望地探訪心愛的丈夫,一家人相聚時的歡喜;而丈夫已壯烈犧牲,少婦放下一塊銀元,將丈夫的被褥晾曬后匆匆離去,到死都沒見上心愛人一眼,這種場景是何等的悲壯,何等的讓人心酸,何等的讓人淚水漣漣。 少婦多少個日日夜夜,春夏秋冬,斗轉星移,暑往寒來,盼望著與丈夫團聚,這是何等的讓人揪心。 懷抱里嬰兒活潑天真的笑臉,他過早地失去了父愛,這又是何等讓人心寒。 我的腦海里常浮現新四軍寧死不屈被敵人活活吊死是何等的悲壯。 站在無名烈士墓前,望天地之悠悠,低頭而悲愴。我們又能為他們做些什么呢?只能在心底吟唱無字的贊歌。告慰先烈們我們現在歲月靜好,山河無恙。 可是,哪有什么歲月靜好,江山如此多嬌,是無數先烈用生命鮮血換來的,那是一寸山河一寸血。 山崖上迎風搖曳的紅杜鵑,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里。不管風吹雨打,不管山崖峭壁,她如血的花朵昂首怒放,啼血的杜鵑呼喚著春風,吹醒著姹紫嫣紅的春天,伴隨著長眠地下千千萬萬烈士,讓他們含笑于九泉。 中華民族屹立在世界東方,五千年的文明延續不斷,中華民族不正像峭壁上的紅杜鵑,品質堅強,傲然挺立,經受著風雨的蹂躪,怒放著她如血雄姿! 人生是短暫的,共產黨已有百年的歷史。共產黨人為了人民幸福一代代薪火相傳,前赴后繼。我的拙筆是無法記錄的,所書寫的只是滄海一粟;恐怕任何文字也無法描繪烈士、先烈、前輩、共產黨人的豐功偉績!奥仿湫捱h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只有啼血的杜鵑見證著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停的腳步。路有所指,初心所在,杜鵑啼血永遠與不屈不撓的共產黨人相伴! 為了人民福祉,我們共產黨人莫問前程,不管前進道路多么曲折艱險、千山萬壑;我們將奮斗拼搏、砥礪前行、風雨兼程,一定要達到勝利的彼岸;讓啼血的杜鵑迎著春風開得更加鮮艷。 |
主管:中共隨州市委宣傳部 主辦:隨州日報社
鄂ICP備11004182號-2 | 鄂網備421201 | 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AVSP:鄂備2018021號 | 鄂公網安備 42130202003119號
隨州日報社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cscec1bh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2120180011
虛假新聞信息舉報電話:0722-3319535、新聞爆料熱線:0722-3319535、廣告服務電話:0722-3323288 13908660920光明左使(劉先生)、故障咨詢QQ:62561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