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州日報全媒記者 王董斌 黃芳芳 炎帝是中國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尊稱,號神農氏,又號連山氏、列山氏,因“以火德王”故號“炎帝”。 炎帝神農“始作耒耜,教民耕種;遍嘗百草,發明醫藥;日中為市,首辟市場;削桐為琴,織絲為弦;耕而作陶,冶制斤斧;治麻為布,制作衣裳;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建屋造房,臺榭而居”,八大功績澤被后世,是中華農耕文明的開創者,被尊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 炎帝及其后代部落首領的足跡遍布湖北隨州、陜西寶雞、山西高平、湖南炎陵等地。其中,湖北隨州被公認為炎帝故里。 值此炎帝故里文化旅游區沖刺創建國家5A級景區之際,我們推出全媒體報道,從典籍中破譯文明密碼,于考古層剝解歷史印記,借學界智慧夯實論證根基,以國家認可錨定文化坐標,憑社會共識凝聚精神合力,讓這條奔流不息的文明長河,在多維印證中愈發清晰地照見隨州作為炎帝故里、華夏文明源頭的璀璨。 (一)典籍印證 在湖北隨州,藏著一段與華夏文明始祖炎帝緊密相連的古老記憶。多部核心歷史典籍為這份淵源留下了確鑿印記。 《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記載:“有烈山氏之子曰柱為稷,自夏以上祀之。”“烈山氏”被認為是炎帝的別稱,而“烈山”即今隨州厲山。這是已知的隨州與炎帝關聯的最早文字記載。 《國語·魯語上》提到“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边M一步印證烈山氏與農業起源的聯系。 西晉皇普謐在《帝王世紀》中明確記載:“炎帝神農氏起于烈山,謂烈山氏,今隨厲鄉是也。”首次將炎帝神農的誕生地指向隨州厲山(厲鄉),成為后世認定的重要依據。 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漻水》中提到“厲鄉水南有重山,即烈山也。山下有一穴,相傳為神農所生處!敝苯用枋鲭S州厲山的地貌與神農傳說,為炎帝神農生于隨州提供了地理佐證。 明代《隨州志》載“厲山,州北四十里,炎帝所生”。 從春秋初年以來,有多種典籍記載炎帝神農誕生于隨州烈山。這些典籍層層印證,讓隨州作為炎帝故里的歷史根基愈發深厚,成為探尋華夏農耕文明源頭的重要文化標識。 (二)考古實證 隨州為何是炎帝故里?這片土地上的眾多遺跡,藏著最堅實的考古答案。 淅河的西花園、廟臺子,洛陽的金雞嶺,三里崗的冷皮埡……一處處新石器時代遺址星羅棋布。它們距今約5000年,恰與炎帝神農時代完美重疊。 遺址里,磨制的石斧、石耜靜靜躺著,陶罐上還留著稻殼印痕,碳化的稻谷粒封存著遠古的農耕氣息——這些正是炎帝“始作耒耜,教民耕種”的實物見證,訴說著這里早已萌發稻作農業的曙光。 環大洪山的荊門屈家嶺、天門石家河遺址,與隨州遺址共同構成璀璨的史前文化圈,印證著炎帝時代農耕文明的擴散脈絡。 更有神農洞的幽邃、九龍山上的古碑以及桐柏山巖畫里的遠古符號,從史前遺跡到后世紀念,織就一條從未斷裂的文明線索。 這些遺址、文物,用完整的考古證據鏈,勾勒出炎帝時代的文明輪廓,表明隨州是人類的發祥地之一,是華夏文明起源與發展的重要區域。 。ㄈ⿲<艺撟C 學術界對于湖北隨州是炎帝神農故里有諸多論證和闡釋。 2015年10月,炎帝神農與中華文化傳承創新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原會長許嘉璐指出,炎帝神農是中國農耕文化定型的標志性人物,農耕文化是中華文化的基礎。炎帝神農文化盛行于隨州一帶、湖北一帶,一定有其必然性和偶然性。 2021年4月,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原副會長顧伯平指出,炎帝是農耕文明的締造者,是全球華人共同的祖先,隨州是炎帝神農的誕生地,農歷四月二十六是炎帝的誕辰紀念日。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歷史學部主任,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指出,炎黃時代,中國長江、黃河、遼河流域均有區域文明起源與形成,隨州興起的距今5000年前后的史前文化,與炎帝集團興起相吻合。 2002年,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組織編纂出版的大型文化典籍《炎黃匯典》作出權威論斷:“隨州是炎帝神農故里,湖南的炎陵是炎帝陵所在地,陜西寶雞的定位是炎帝祠,山西高平的定位是炎帝遺跡! (四)國家認可 隨州作為炎帝故里,其地位獲得國家層面的多維度認可。 在節慶活動方面,隨州自2009年起已連續十七年成功舉辦世界華人炎帝故里尋根節。該活動由國家相關部委與湖北省人民政府聯合主辦,截至目前,已有數十位全國人大常委會、全國政協領導及社會各界知名人士共襄盛舉。2014年,國家開展清理和規范慶典研討會論壇活動,經黨中央、國務院批準,同意保留舉辦世界華人炎帝故里尋根節,2023年獲批長期保留。 1992年,原國家主席李先念親筆題寫“中國湖北烈山炎帝神農節”節名。1993年,隨州市舉辦首屆炎帝神農節。 在文化傳承方面,2011年,《炎帝祭典(隨州神農祭典)》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炎帝故里景區被中國僑聯授予“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被國臺辦授予“海峽兩岸交流基地”、被教育部命名為“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成為傳承炎帝神農文化、增進兩岸同胞情感、維系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 國家層面的認可,奠定了隨州作為炎帝故里的重要地位。 (五)社會認同 隨州作為炎帝故里的社會認同,深植于千年流傳的民間記憶與文化傳承中。 炎帝神農的傳說在隨州及周邊地區廣泛流傳,傳說內容涵蓋了炎帝神農從生到死的人生過程,大部分講述的是炎帝神農的功績和祭祀活動,蘊涵著我國原始社會經濟、社會、文化、農業、醫學等諸多方面的歷史信息,堪稱民間文學藝術中的瑰寶。2008年,“炎帝神農傳說”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作為炎帝故里,每年農歷四月二十六祭祀始祖炎帝神農,是隨州的一項重要習俗。 《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載“有烈山氏之子曰柱為稷,自夏以上祀之!弊韵某,隨州民間便奉炎帝為灶神祭拜。清同治八年,隨州鄉人胡興普主持祭祀炎帝并形成一套儀程,此后世代相襲。 如今,“炎帝祭典(隨州神農祭典)”已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大典九項儀程得到全球華人的認可。 1991年,原隨州市恢復官方拜謁炎帝,并同步舉辦系列民俗活動。從2009年開始,“中國湖北烈山炎帝神農節”提升為“世界華人炎帝故里尋根節”,海內外華人包括全球烈山宗親會認同隨州為炎帝故里、根祖之地,從上世紀80年代起每年都派團來隨州烈山“尋根”。 各級各類媒體廣泛報道尋根節盛況,炎帝故里尋根節成為全球華人廣泛認同、具有影響力的民族文化品牌。 炎帝是中華文明的“文化坐標”,故里是歷史的腳印,精神是永恒的燈塔。 隨州作為炎帝故里,已得到典籍印證、考古實證、專家論證、國家認可和社會認同。 炎帝神農是我們共同的始祖,作為炎黃子孫,我們共享同一個始祖、同一份文化基因,讓我們摒棄“炎帝故里”的地域之爭,以行動弘揚炎帝精神,傳承中華文明。 當億萬華夏兒女以神農精神自強奮進時,炎帝的“家園”便存在于每一寸奮斗的熱土之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