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東地闊無雙院,楚北天空第一峰”,這是清代湖廣兵馬道陳維舟為大洪山主峰———寶珠峰題寫的一幅楹聯。 大洪山地處湖北省隨州市境內,在歷史上久負盛名,除了其巧奪天工的自然環境外,最重要的還因這里曾是我國佛教禪宗派的重點叢林。據《大洪山志》記載,唐代和尚善信生于廣德二年即公元764年,受度于洪州開元寺,是禪宗祖師慧能的第三代弟子,曾云游到五臺山求取“真經”。他被五臺山監寺安排到齋房擔柴挑水,為僧人們燒火做飯。一日睡覺,夢有如雷的人聲對他說:你的緣分在南方,逢水即止,遇洪即住。善信驚醒,方知有“高人”指點迷津。他不敢怠慢,第二天手持錫杖一直南行。一路自是曉行夜宿,歷盡千辛萬苦,至寶歷二年(公元826年)秋來到大洪山。 善信和尚到大洪山來的這年恰逢中原大旱,稻田龜裂,禾苗焦枯。洪山山主張武陵帶眾鄉人準備殺豬宰羊求雨。善信當即表示愿舍身代牲,他說:貧僧以誠求甘露,三日內必有雨。他登到主峰北崖禱告,三日內果然雷雨大作,頓時解除了數百里旱災。當山主張武陵對善信表示感激時,只見他仍在禪定之中,蛛網簾面,藤蔓纏身,渾然不知雨已降。這年莊稼大豐收。張武陵慨然捐出自己的山林,為善信修建廟宇。大和九年(公元835年)5月29日,善信坐化之前,還記著向龍神許下以身代牲的諾言,毅然割下自己的雙足。他的雙足留鎮山門,肉色久而不變。后人傳為鎮寺之寶,名曰“佛足”。 善信的善舉被地方士紳奏到朝廷,唐文宗很感動,下了一道圣旨,賜善信“慈忍大師”的法號,御書院額“幽濟”。自此,大洪山便名揚四方,香火逐年旺盛。后晉天福年(公元939年),高祖皇帝賜名洪山寺為“奇峰寺”。至北宋元豐元年(公元1078年),神宗皇帝又賜其為“靈峰寺”。宋以后戰火不息,洪山寺幾經變更,廢興不一。直到南宋紹興年間(公元1162年)院寺才得以復修。 據《大洪山志》記載:唐以后陸續在洪山主峰(寶珠峰)四周建有寺廟26處:其中以吉祥寺、觀音寺、泉興寺、圣泉寺、千佛寺、黃龍寺、寶峰寺、高峰寺等猶為出名,傳承香火數百年,僧眾達數千人。由此可見,大洪山區內廟宇之多。寶珠峰在唐、宋、明、清歷朝歷代都是佛教圣地。山上有殿堂百余間,佛像金飾,閣藏滿經,香火不斷,磬鐘長鳴。這正如明代王鉞在《金剛坡望大洪山寺》詩中描述的那樣:“捫蘿攀石扣禪關,五月陰寒雪滿山。遙聽云端簫鼓沸,始知天上有人間。” “門前巨釜烹明月,山外懸鉤釣白龍”真實地再現了當時洪山寺厚重的佛學淵源。 如今,昔日的佛學盛況雖已不見,但這里仍然保留著數處風景優美的景點,在這里可欣賞到“橫亙西南壓萬峰”、“踏破白云山外山”的美景;還可觀日出、賞夕陽、看云海、聽瀑布、避酷暑。 深山古剎,鳥語花香,大自然與宗教文化共同為大洪山構建出天人合一的和諧氛圍,置身其中,令人心曠神怡。(任儒舉) |
主管:中共隨州市委宣傳部 主辦:隨州日報社
鄂ICP備11004182號-2 | 鄂網備421201 | 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AVSP:鄂備2018021號 | 鄂公網安備 42130202003119號
隨州日報社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cscec1bh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2120180011
虛假新聞信息舉報電話:0722-3319535、新聞爆料熱線:0722-3319535、廣告服務電話:0722-3323288 13908660920光明左使(劉先生)、故障咨詢QQ:62561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