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 琳 通訊員 李金剛 蔣夢曉 在隨縣環潭鎮廖家寨村,有一個山清水秀的地方,那里青山綠水,微風徐徐,怡然自得的田園風光吸引了不少前來垂釣的人。 “我是安居的”、“我是棗陽的”、“我是隨縣的”、“我是環潭本地的”……這不是在鄉鎮集會的現場,而是在老何家的養魚塘。老何名叫何明義,十年前,他還是城市里的一個三輪車夫,而現在,他已經是環潭鎮廖家寨有名的“魚老板”了。 “以前跑三輪車的時候,整天奔波勞累,一年辛辛苦苦賺不到萬把塊。現在我坐在屋里,一年收益十幾萬不成問題。”談到這里,何明義的眼睛都在笑。 何明義剛開始辦魚塘的時候,并不是十分順利。2002年,他剛回到村里,由于沒有好的農田可以耕種,老何便把“主意”打到了村里的荒田上。經與村干部的協商,他承包了120畝荒地、旱地,開始挖池、蓄池、投魚苗,經過三四年時間,終于把這百畝荒田變成了四個魚塘。“一畝水塘里平均上千條魚!焙蚊髁x說。 有了魚塘,就要實現收益。在村委會的幫助下,何明義與當地的收購商達成協議,每個月定期出售一部分,這樣他就有了穩定的收入。由于環境宜人,魚肉鮮甜,老何還發展起了垂釣業。為了保證魚肉鮮甜,他堅持用油糠、麥麩、秸稈等等純天然材料自制魚飼料,既節約了成本,又保證純天然綠色食品。 從三輪車夫到“魚老板”,從收入萬元到連增十倍,何明義的養魚之路,讓其他村民看到了致富希望。 村里一直鼓勵村民利用自身條件,發展立體農業,何明義的魚塘也成了村里的第一個示范。村里與何明義商量,下一步在魚塘上養鴨、養雞,形成水邊養雞、水面養鴨、水中養魚的立體發展模式。 “立體農業發展起來了,還要發展生態旅游,把房子裝修成家庭農莊,讓過來垂釣的人有吃有住有娛樂!”何明義指著遠處的房子,勾畫著屬于自己的美好藍圖。 |
主管:中共隨州市委宣傳部 主辦:隨州日報社
鄂ICP備11004182號-2 | 鄂網備421201 | 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AVSP:鄂備2018021號 | 鄂公網安備 42130202003119號
隨州日報社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cscec1bh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2120180011
虛假新聞信息舉報電話:0722-3319535、新聞爆料熱線:0722-3319535、廣告服務電話:0722-3323288 13908660920光明左使(劉先生)、故障咨詢QQ:62561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