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琳 通訊員李旭 徐金芝 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板凳龍燈,創始于民國初年,沿襲至今,已成為尋根節廟會的重要表演節目。10月9日,記者來到隨縣安居鎮羅家榨村3組,找到扎“板凳龍燈”的民間老藝人紀世金,聽他講述了一段有關“板凳龍燈”的傳奇故事。 板凳龍燈,顧名思義就是用板凳扎制的龍燈,在專用的板凳上用竹條扎成兩個燈籠,內有燭臺,外邊就根據各自喜好加以修飾。拼接好的長龍在“龍珠”的帶領下,搖頭晃尾,穿街過巷,煞是神氣。 記者現場看到,紀世金師傅用竹篾片、稻草、青草、彩紙等制作成龍形置于板凳上,并畫上龍的圖案。為了增強晚上玩燈效果,還在龍頭、身、尾、處分別安上點蠟燭的插座。 關于板凳龍燈,安居鎮當地有個美麗的傳說。相傳,在很久以前,遇上了大旱,東海的一條水龍不顧一切躍出水面,下了一場大雨,但水龍由于違反了天條,被剁成一段一段,撒向人間。人們把龍體放在板凳上,并把它連接起來(稱之為“板凳龍”),不分晝夜地奔走相告,希望它能活下來,舞“板凳龍”的習俗也由此產生。紀世金說:“水龍與人方便的一毫之善,能激起如此民心并沿續至今,想必是那水龍所始料不及的! 一條板凳四只腳,耍起來卻奧妙無窮。一人玩“板凳龍燈”時,兩手分別執前后腿。二人玩時,一人執前兩腿,另一人執后兩腿。三人玩時,前二人各以側手執一腿,后一人雙手執兩腿。舞動時按照規定套路,合著鼓點,有規律、有節奏地舞出各種花樣。 紀世金向記者描述今年尋根節廟會的場景,他說:“舞龍燈的人們一般頭扎毛巾,腳穿草鞋,扎腰束腿。在舞燈時隨著龍頭的動作,他們扭、揮、仰、俯、跑、跳,熱熱鬧鬧、生氣勃勃,看燈的人興高采烈。龍戲珠、珠引龍,技藝高超的執珠人引得‘蛟龍’翻滾,只見板凳飛舞,龍身‘騰云駕霧’,如長龍橫空出世,場面壯觀! 隨縣安居鎮文化館館長黃守群,是玩“板凳龍燈”的好手,每年,他還特地從安居中學選拔一批優秀的青年學生,手把手傳授舞龍燈技藝。 黃守群告訴記者,玩板凳龍燈其動作主要是根據穿、躦、翻、滾、轉五個字展開的。它的藝術性、技巧性就在于“動”。 此外,“板凳龍燈”道具工藝制作手法豐富,集民間剪、畫、塑、織一身,龍頭與板凳之上的燈彩飾品千姿百態,琳瑯滿目。他說:“可別看這板凳龍舞起來好看,但要真正做到節節相隨是需要下工夫的。它需要眾人協調行動,時起時落。它還需要講究技巧,處置果斷! 如今,在隨縣安居鎮,每逢迎親嫁娶、生朝滿日、豐收喜慶的日子,村民常會跳起板凳舞,以增添喜慶氣氛,表達美好愿望。 |
主管:中共隨州市委宣傳部 主辦:隨州日報社
鄂ICP備11004182號-2 | 鄂網備421201 | 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AVSP:鄂備2018021號 | 鄂公網安備 42130202003119號
隨州日報社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cscec1bh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2120180011
虛假新聞信息舉報電話:0722-3319535、新聞爆料熱線:0722-3319535、廣告服務電話:0722-3323288 13908660920光明左使(劉先生)、故障咨詢QQ:62561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