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 順 明代中期,隨州有一位“父母官”備受百姓愛戴,在他離開隨州八年之后,隨州人仍念念不忘,立碑紀念;500多年后的今天,我們仍可從“夜光池”、“白云書院”、“歲豐橋”等隨州城的一個個歷史遺跡中,感受到他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功績……他,就是明代隨州知州李充嗣。 A 知民疾苦“李知州” 李充嗣由岳州通判調任隨州知州,是在明孝宗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在他離開隨州八年之后,一位隨州文士顏木寫下《前太守李公去思碑記》,開篇即濃情如許:“公去今也八年,州之人德公,如公在州……” 顏木與李充嗣并無直接的交往,李充嗣來隨州任知州,已三十出頭兒,而他離開隨州的時候,顏木尚年少,自然“不能知公”,因此,他的記述與抒情,便完全是為隨州老百姓“代言”,抒發了對曾經的“父母官”無比的感恩與懷念。 盡管此時的李充嗣已在別地作官,并屢有升遷,但《前太守李公去思碑記》并無拍馬之嫌,而是為了將李充嗣的“善政”形諸文字,留名青史,作后來者的榜樣。 始修于明成化年間、重修于清同治年間的《隨州志》也記載了李充嗣的事跡,“至則知民疾苦,環城為堤,以御水患,又以水無蓄泄,筑堤塘,興水利,于是污萊辟,戶口盈,逾年增至七千三百余戶”。當時的隨州,水患嚴重,“蟷水泛溢,沖沒南市,歲為患”,李充嗣組織老百姓修堤護城,城內百姓得以安居樂業;挖塘利田,開墾荒地,一年的時間,人口即“增至七千三百余戶”。 “七千三百余戶”在如今是一個不大的人口數字,但在當時,卻是一個很了不起的成績。盡管此時距明朝的建立,已有百年之久,但隨州社會經濟的發展,仍任重而道遠。 隨州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周朝以隨控制南土,漢朝為用兵之要地,魏晉南北朝隨州時南時北,唐朝為控扼南方特在隨州設都督府,金元南下均以得隨為利,南宋抗金抗元隨州更是前沿陣地……明末清初大學者顧炎武在《天下郡國利病書》中說,“議戰守者,未嘗不切切于隨州”。 而頻繁的戰爭,給隨州人造成了沉重的災難,戰火紛飛的時候,人們若不逃離家園,就性命難保。 《后漢書·侯霸傳》中,呈現了當時隨縣社會景象:“縣界曠遠,濱帶江湖,而亡命者多為寇盜!薄翱h界曠遠”的另一層意思,即是人口稀少。到唐代,唐太宗曾在其《勞鄧州刺史陳君賓詔》里說道:“隋末亂離,毒被海內,率土百姓,零落殆盡,州里蕭條,十不存一!本噜囍莶贿h的隨州,處境也是“十不存一!卑彩分畞y后,隨州又成為平定地方割據勢力的戰場,《舊唐書·李惠登傳》載,隨州“遭李忠臣、希烈殲殘之后,野曠無人!痹髦H,戰火連年,隨州老百姓或逃或亡,又是一個“地廣民稀”的景象。據《隨州志》載,明代沿襲元代,隨州領有隨縣、應山二縣,明初由于人口稀少,全州 “除關廂外分4鄉12里”(10戶為1甲,10甲為1里)。 因此,隨州難覓土著,近年許多姓氏修族譜,追根溯源,大多上溯到明清,就發現為“外來人口”,老根兒或在山陜,或在贛魯。 李充嗣在隨州的“善政”,也是明孝宗時代“弘治中興”的一個縮影。 明孝宗朱祐樘的出身頗為坎坷與傳奇。其生母紀氏作為廣西叛亂土司的女兒,被俘入宮中,與明憲宗偶遇懷孕,卻遭到受憲宗之寵的萬貴妃逼令墮胎。紀氏歷經艱險生下朱佑樘,并在眾人的幫助下,哺養成長,朱樘長到六歲才為明憲宗所知。朱樘被立為皇太子,但不久,其生母紀氏及幫助他的門監張敏,都為人所害。朱佑樘在其祖母、憲宗之母周太后的親自呵護下,才得以長大成人。 明憲宗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憲宗去世;侍又斓v樘繼位,是為明孝宗,第二年改年號為“弘治”。但17歲的明孝宗朱佑樘面對的,是一個朝政紊亂,國力凋敝的大明江山。據《明史·本紀第十五》載,孝宗勤于政事,不僅早朝每天必到,而且重開了午朝,使得大臣有更多的機會協助皇帝辦理政務。同時,他又重開了經筵侍講,向群臣咨詢治國之道。他還開辟了文華殿議政,在早朝與午朝之余的時間,與內閣商議政事。朱樘親賢臣遠小人,提倡直言進諫,為人寬厚仁慈,躬行節儉,不近聲色,重視司法,大力整頓朝綱。因而,吏治清明,任賢使能,經濟繁榮,人民安居樂業,被史家稱為“弘治中興”。 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像李充嗣這樣的一大批忠誠賢能之士,有了用武之地。 B 保境安民“李老子” 李充嗣在隨州的“善政”,有其系統的治理策略,先是除民之苦,解民之憂,在民生與治安上給老百姓以充分的保障,接著從“物質文明”延伸到“精神文明”,在城市建設和文化教育上大下功夫,日積月累,潛移默化,澤被后世,以致于隨州老百姓在他離開了隨州若干年之后,仍對他感恩戴德。 他組織百姓開墾荒地,大興水利,發展生產,呈現“夏秋之際,禾黍盈野”的景象。糧食豐收,他又建“義倉于四鄉,貯谷萬斛,饑散豐斂,民賴以濟。”豐年儲糧,饑年開倉放糧,百姓有了最重要的生活保障。以往秋糧外運,上交皇糧,都是由官吏雇百姓的船運糧,一些污吏巧取豪奪,加重了百姓的負擔,李充嗣則“造舟三十六艘,分給土人之善濟者,無事聽其駕以取利,轉漕令其候以裝載,民兩便之!贝艘慌e多得:一保證了上交皇糧任務的完成;二使百姓在“轉漕”運糧之余,還能正大光明地以公船干點私活兒,既促進了流通,又謀取了正當的收入;三是堵死了貪官污吏以“轉漕”牟利的渠道,凈化了官場風氣。 當時的治安形勢很嚴峻,多“寇盜出沒”。李充嗣派人丈量村莊之間的距離,每隔五里,即“擇高曠處,設窩鋪,編民夫,夜守有驚,則鳴鉦相聞,協力以御之!薄扒G襄盜起”,李充嗣又招募青壯,親自監督操練,建立了一千三百人的地方武裝,寇盜來襲,李充嗣建立的這支隊伍英勇迎戰,俘獲寇盜頭目,其他寇盜則四散而逃,并相互告誡說:“李老子不可犯也! 在建設方面,李充嗣的“善政”中頗多“標志性”的建筑。 比李充嗣中進士還早兩年的隨州人宗彝,曾寫了一篇《李公橋記》,記下了李充嗣任隨州知州第二年重修“歲豐橋”,隨州父老請求將橋名改為“李公橋”的故事。 坐落在城西護城河上的歲豐橋,如今偏居一隅,毫不起眼,但在明代,卻是關乎民生的交通要道!皻q豐橋”名稱的來歷,宗彝也無從考證,只說是“父老相傳曰歲豐橋”。因常遭山洪沖擊,當時橋已毀壞,“每水落溪干,斷石滾滾”,只剩橋址,交通不便。李充嗣“日矜民悴,巡阡陌,每過此回顧,心一惻然”,于是捐出自己的官俸,派人“結廬溪左,督工石,工師黔庶,日爭效力,僅二月而橋告成……東西橫跨溪兩崖,通襄汴荊蟷諸郡之官道!弊源耍鶃碚唢L雨無阻,“父老歡呼道上”。于是,隨州父老請宗彝作記,并請求將“歲豐橋”改名為“李公橋”,“李公舉進士有聲,郎秋官判岳陽有聲,及守隨益著賢聲……隨之人借賢名以榮橋,借橋名以懷仁! 從與李充嗣同時代的隨州人顏木、宗彝等人的描述中,可以想象到在李充嗣的治理下,隨州日漸繁榮的景象:隨州城“設四門,門建旗亭,而時啟閉之”,“又立白云漢東之二樓,尹公瑞蓮洗心溫泉之四亭,凡所以為敬神之典,惠民之政,游觀之所,一一而具舉焉。”他還在交通要道上興建了十六個驛站,并“夾道植林木七百余里,入其途者舉欣欣然有喜色矣! 李充嗣極重視教育與文化的傳承,創建白云書院、鄉賢名宦祠、尊經閣,并在鄉下“各建小學,皆為擇師以教”,生長于應山縣馬坪的顏木身受其益,所以由衷地說道:“今小大有成,至有一二舉于鄉者,固公之遺教也。” 白云樓,在隨州城西,因宋代詩人邢居實登城遠眺即興賦詩而得名,詩曰:“來時城南陌,始見梅花白;厥诐h江頭,黃梅已堪摘。杖策登高城,極目迥千里。落日下青山,但見白云起。”到明代,樓早已毀壞。李充嗣“鑿城西地為夜光池,于池南累土為基,高與城等,復建是樓,下置白云書院,以祀歐陽文忠公! 李充嗣此舉,將城市建設與文化傳承融為一體,相得益彰。重建白云樓,延續、光大了隨州城的歷史意蘊,而為建樓取土所形成的池塘,又與溪泉相通,命名為“夜光池”,與“隨侯之珠”的傳說遙相呼應,形成了繼往開來的新景觀。白云樓下再建白云書院,既紀念大文豪歐陽修,又傳承了文化傳統,有形和無形之間,給隨州人以莫大的激勵。 可惜后來有一個叫史經的人來隨州當知州,聽信風水先生的話,說白云樓不利于知州的官署,竟將白云樓毀了。到清代,知州吳蘩孫在白云樓舊址上建了一個小亭子,曰“白云亭”。 夜光池也年久而廢,清代乾隆年間有居民鋤地挖出一塊石碑,碑有“夜光池”三字,并有“明進士李盤詩知州胡觀瀾因立碑池上,而建亭以覆之”的碑文。 而李充嗣當時的心境,常常是報國之心與憂民之情溢于言表。他在《游洪山》一詩中寫道:“一雨清涼萬物新,省耕隨地踏芳春。明時愧我叨民牧,尚有饑寒灑淚人!奔词故怯紊劫p水,也不能忘懷于自己作為地方長官的職責,為屬地還有“饑寒灑淚人”而感到深深的愧疚。在其《夏日登白云樓》詩中,也是時時不忘使命:“浪跡湖湘幾度秋,百年忠孝是身謀! C 平叛有功“李尚書” 在隨州勤政愛民、“善政”頗多的李充嗣,后來幾經升遷,并以文臣而赴疆場,立下了安邦定國的大功。 據《明史·列傳第八十九》載,李充嗣離開隨州之后,“擢陜西僉事,歷云南按察使。正德九年,舉治行卓異,累遷右副都御史,巡撫河南。” 右副都御史,是都察院的副首長,正三品的官職。而屬大九卿之列的都察院,是明代朝廷的創制,與朝廷六部平行,掌管彈劾建言,會同吏部掌官吏升遷、考察、黜陟,會同刑部、大理寺掌司法刑獄,另有各道御史稽查各官署、地方職官,手里拿著“一票否決權”,幾乎掌著官員的“生死簿”。 李充嗣以政績而升任右副都御史這樣重要的官位,說明當時朝廷的風氣,“正能量”還是占據了主導的地位,但各方面的矛盾已經日益激化。 此時明朝的掌柜,是明武宗朱厚照。明弘治18年(公元1505年),因童年艱辛、身體羸弱的明孝宗朱佑樘病逝,年僅36歲。他在彌留之際對劉健、李東陽、謝遷等顧命大臣說,“太子人很聰明,但是年齡還小,又好逸樂,諸卿要好好輔佐他,使他擔當起大任,朕死也瞑目了。” 據《明史·本紀第十六》等載,兩歲就被立為皇太子、15歲就即位為皇帝的朱厚照,果然玩性不改,在劉瑾等號稱“八虎”的太監引導下,宮中成了他的游樂場:模仿街市的樣子建了許多店鋪,太監扮做老板、百姓,朱厚照則扮做富商;模仿妓院,讓許多宮女扮做粉頭,朱厚照挨家進去聽曲、淫樂……明孝宗留下的一班大臣,剛正廉潔,冒死直諫,聯名上書請求嚴懲八虎;但劉瑾的一番哭訴,明武宗朱厚照卻懲治了首先進諫的大臣。 官場生態變得險惡起來,但李充嗣還是義無反顧地履行著自己的職責。他以右副都御史的身份,巡撫河南。遇到荒年,李充嗣請示發錢發糧救濟災民,資金糧食不夠,就動員富家大戶借錢借糧。當時逃荒的老百姓多聚集開封,李充嗣就派人煮粥“哺之”。一個多月后,再資助老百姓還鄉。 當時劉瑾等宦官氣焰囂張,常假借要向皇上“進貢”之名,向地方“要求百端”。李充嗣慨然上書:“近中官進貢,有古銅器、窯變盆、黃鷹、角鷹、錦雞、走狗諸物,皆借名科斂……無慮十余事,苛派動數十萬。其左右用事者,又私于境內抑買雜物,擅榷商賈貨利。乞嚴行禁絕!被实巯略t只禁止“科取而已”,并未追究“科取”者的責任。 明武宗越發玩得昏天黑地。劉瑾等興建了“豹房”,里面藏有許多樂戶、美女、孌童,供武宗日夜作樂。自然地,明武宗待國政也如兒戲,一向以雄武自居的武宗為自己更名朱壽,后來又給自己加封為 “鎮國公”,令兵部存檔,戶部發餉。 《明史》評價他:“耽樂嬉游,昵近群小,至自署官號,冠履之分蕩然矣”。 明武宗朱厚照的荒淫無道,引起了同為朱元璋后人的寧王朱宸濠,對皇位的覬覦。 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朱宸濠得知皇帝遣使南下,將取消自己護衛和屯田等方面的特權,趁自己生日、地方文武官員入府祝賀之機,稱奉太后密旨,因當今皇帝荒淫無道,令起兵入朝。當日殺死不從其命的巡撫江西都御史孫燧、按察司副使許逵,將御史王金、江西布政使胡濂等十余人捕入監獄。朱宸濠集兵號稱十萬人,從南昌出鄱陽湖,陷南康、克九江,并自帥水軍沿江而下,圍攻安慶,欲入南京即皇帝位。 而李充嗣已于正德十二年 (公元1517年), “移撫應天諸府”。明朝實行兩都制,明成祖定都北京之后,南京為陪都。此時,寧王朱宸濠的叛軍欲占據乃祖朱元璋稱帝的南京,從而登高一呼,號令天下,而 “應天諸府”,正是抵御叛軍的屏障。大敵當前,李充嗣對南京兵部尚書喬宇說: “南京都城的守備屬于您,京都附近地方的防衛由我來擔當!庇谑亲约郝示f人,駐扎于采石磯,并派遣使者進入安慶城中,令指揮楊銳等堅守,同時 “聲言京邊兵十萬旦夕至”,催促地方準備軍餉,以迷惑叛軍。朱宸濠果然 “疑懼”,不敢向東進軍。 朱宸濠的反叛,只持續了四十三天,即以大敗收場。明武宗朱厚照雖然 “玩性”不改,但畢竟還有一大批正直有為的忠臣在維持朝政的運轉。而寧王朱宸濠,雖有政治野心,但為人極差,他欺壓百姓,為叛亂瘋狂斂財, “盡奪諸附王府民廬,責民間子錢,強奪田宅子女,養群盜,劫財江、湖間,有司不敢問!彼屑罕I,并派群盜四出劫掠,若遇有反抗者,則屠殺其家,百姓早已是怨聲在道。其反叛,最終落得個身死“國”滅的下場。 平叛成功,朝廷論功行賞,已調任戶部右侍郎的李充嗣,受到嘉獎表彰,隨后又“進充嗣工部尚書兼領水利事”。 D 留芳后世“李名宦” 在工部尚書的任上,李充嗣仍然恪盡職守,“開白茅港,疏吳淞江,六閱月而訖工!泵魇雷诶^位,李充嗣更是建言獻策,針對明武宗時“驟增內使”、“內臣苛索”等問題,向明世宗建議減少支出,并對 “內府征收,監以科道官”。明世宗在位早期嚴以馭官,寬以治民,整頓朝綱、減輕賦役,因而對李充嗣的進諫,“帝俱從之。”后來,李充嗣改任南京兵部尚書。 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李充嗣告老還鄉,明世宗賜車馬、批準官費使用沿途驛站將其送歸澧州。不久,即病逝。 因種種“善政”,李充嗣在隨州人的心目中,占有崇高的位置,《隨州志·名宦》中載,李充嗣離開隨州之后,“民德之,生纎其主于尹公祠!边@是一種特殊的紀念,在李充嗣離開隨州尚健在的時候,隨州百姓即將其姓名書寫于木牌,供奉于尹公祠,說明隨州老百姓對他的感恩戴德,已經無從言表,在老百姓的心中,李充嗣已近乎于“神”了。 李充嗣所建白云樓、白云書院、夜光池舊址,在今神農公園內,從新建的房舍亭臺池塘中,依稀可以想象李充嗣知隨州時的風采。 李充嗣重修的歲豐橋,被改名為 “李公橋”,后又毀于洪水。清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再次重建,有鐵鏈連接兩端橋墩,水底鐵鏈因波光粼粼,像蠕動的蜈蚣,所以民間就有了“歲豐橋下鐵蜈蚣”的傳說。1981年,有人發現一座石碑,石碑嵌在橋北西壁,上面刻有“大明洪(弘)歷十年州主李充嗣建歲豐橋,于道光二十八年六月內被水沖崩,咸豐二年菊月,首人余朝貴重建”的字樣。 仍橫跨于護城河上的李公橋 (歲豐橋),如今已不再承擔繁忙的交通任務;而李充嗣發現并營建的大洪山溫泉,如今已蔚為大觀。 明代人俞釗《溫泉記》載,明弘治戊午年(公元1498年)春,李充嗣“循行阡陌,道經梅邱,顧瞻形勝,見而奇之,命鄉民趙信等除繁木芟奧草,而得溫泉之脈,規畫量度,一小池,廣八尺深二丈,引泉縈而注之,以為洗塵之所。池上構一小亭,覆之匾曰:溫泉。泉之前,又構屋三間,以屏障之,扁曰:溫泉。居者耽于斯,浴者憩于斯,行者息于斯,造化效奇至是始顯。嗚呼,地不自美,因人而彰……李侯有功于隨多矣! 這段文字,有幾點令人回味:溫泉的發現,并非李充嗣游山玩水的副產品,而是在“循行阡陌”、下鄉調研時的意外發現;“見而奇之”,即付諸行動,建池構亭筑屋,“以為洗塵之所”,充分利用了資源;奇貨可居,卻并未據為己有,專為“居者”、“浴者”、“行者”服務,造福鄉里。 李充嗣對隨州的貢獻,不僅有白云樓、白云書院、夜光池、李公橋、溫泉等等這些有形的建設,而更多的是精神的傳承與感召。 明代人沈鐘在《隨州名宦鄉賢祠記》中,說李充嗣在“百度具舉”之時,創建名宦鄉賢祠的良苦用心,“為后來生于斯仕于斯者,勸其用心遠矣哉! 生長于馬坪的顏木,是在李充嗣精神的感召下,成長為“鄉賢名宦”的一個典型。 據清同治《隨州志·耆舊》、許宗魯《鳳陽府亳州知州顏公木墓碑》、清光緒《亳州志·名宦》等載,顏木于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中進士,后“知亳州,修建學校,禁遏豪強……尤長於文學……崇祀名宦!彼粦钟|怒“龍顏”,上奏勸阻明武宗朱厚照南巡,遭到杖責。被人“中傷”免官而歸,居馬坪二十余年 ,而“益淬礪自信”,更加注意保持自己崇高的氣節,他慷慨激昂地說:“別人能阻止我的仕途,而不能擾亂我的步伐;能罷免我的官爵,而不能毀壞我的學問。我將樹風立言,示范后世,屹然為淮河漢水之間的表率! 出外為官,顏木能為民造福,即使落官還鄉,也受到百姓的愛護,“亳民德之,護持以行,得返于鄉。”而居鄉為民,本不想再涉世事,隨州知州任德一句話:“你是隨州出生長大的,怎么可以推諉不為隨州做事呢!”顏木即起而為修州史,鞠躬盡瘁。 顏木感恩于李充嗣,“今小大有成,至有一二舉于鄉者,固公之遺教也!倍伳咀陨恚惨宰约旱膶嶋H行動,傳承并發揚著李充嗣的精神,“屹然表正于淮漢之間”。 |
主管:中共隨州市委宣傳部 主辦:隨州日報社
鄂ICP備11004182號-2 | 鄂網備421201 | 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AVSP:鄂備2018021號 | 鄂公網安備 42130202003119號
隨州日報社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cscec1bh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2120180011
虛假新聞信息舉報電話:0722-3319535、新聞爆料熱線:0722-3319535、廣告服務電話:0722-3323288 13908660920光明左使(劉先生)、故障咨詢QQ:62561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