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市城區歷史文物古跡保護的調查
文峰塔、歲豐橋作為我市城區歷史上百年以上的古建筑,承載著歷史的記憶,幫助我市在1994年獲批第三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成為全國目前獲此殊榮的121個城市之一。然而,多年來歲豐橋的橋體卻長出了幾棵野樹,文峰塔上雜草遍生,危脅到了這些百年古跡的建筑壽命。那么在城市的發展變遷中,如何才能保護具有歷史文化內涵的文物古跡、守住城市的“文化魂”?連日來,記者對此進行了走訪。

歲豐橋 記者 周強 攝
A 歲豐橋:樹根擠壓橋面變形嚴重
位于隨城玉石街護城河上的百歲老橋歲豐橋,以“歲歲豐收”命名,建于咸豐二年(1852年),經歷160多年風雨屹立不倒,如今仍較完整地保存在西護城河之上。
記者沿著西護城河一路前行,在護城河畔見到了這座百歲老橋。這是一座長10來米、寬約3米的單拱石橋,石拱高約4米,雖然歷經了160余年的風雨,老橋古風猶存,青灰色的石墩砌成的橋墩上,古磚石的紋路依然很清晰。然而,近看卻發現,這座百年老橋的橋體上長滿了樹木,樹根深深地扎在橋體之中,導致橋面已經微微拱起,古橋兩側的護欄也因年久失修,出現了較大的松動和縫隙。
據清同治《隨州志》記載,歲豐橋建于明成化十五年(1475年),兩次毀于洪水。清咸豐二年(1852年)重建。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歲豐橋再次被洪水損壞,交通受影響,咸豐二年(1852年)群眾捐款復建,后來復建的石橋一直留存至今。
2003年,為保護歲豐橋,市政府將其列為了“
隨州市文物保護單位”。這之后,歲豐橋不再承擔交通作用,為了防止車輛通行壓垮老橋,相關部門還在橋頭設置了護欄。
“這座老橋有歷史了,橋下的榆樹越長越大,有些樹根長進了橋墩里,使得橋墩上出現了不少裂縫,照這樣繼續下去,擔心裂縫會越來越大,導致橋身慢慢變形,萬一哪一天橋塌了多可惜!蹦赀^古稀的蔣大爺家離歲豐橋不足百米,他說,希望有關部門能對長在橋墩上的樹根進行清理,更好地保護這座文物古跡。

文峰塔 記者 黃闖 攝
B 文峰塔:塔頂長草 磚縫越來越大
同為古跡的文峰塔也面臨著同樣的威脅。文峰塔始建于唐宋,幾經重建,皆毀于戰火,清朝咸豐、同治年間,又分別進行過重修,但又再次毀于兵焚,至光緒十年五月即公元1884年5月又重新修建。
可如今不僅在文峰塔的塔頂上長著多棵小樹,在各層塔身的檐上,也都長著樹、草之類的植物。
家住文峰塔廣場附近的居民楊先生告訴記者,他每天上班都要從文峰塔經過。據他近段時間的觀察,文峰塔上的植物越長越大,雖然塔上并無土層,但植物根系比較發達,會“見縫插針”,鉆到磚縫里慢慢長粗,可能會使磚縫越來越大,從而導致古塔建筑主體松動。
文峰塔平面呈八角形,共有七層,塔高25米,塔基周長36米,每邊長4.5米。2011年,為了加強對文峰塔的保護,改善周邊居民居住和生活環境,建設了以文峰塔為中心、占地1.6萬多平方米的文峰塔廣場,廣場以青灰色磚塊鋪成,四周輔以明清建筑群,豐富了文峰塔的文化內涵。
“文峰塔廣場修繕一新,可塔頂的樹、草一直未清理,若任隨種子發芽、生長,根系會慢慢布滿古塔表面,甚至穿透到磚縫中,隨著時間的推移,可能會造成古塔主體受損,希望相關部門能對其進行清理!奔易∥姆逅䦶V場附近的居民張大爺擔心地說。
C 部門回應:修繕文物 重塑古跡形象
隨州歷史文物古跡眾多,每個名字、每個故事都蘊藏在年輪的深處。它們貫穿縱橫,成為隨州的城市記憶。然而,在城市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如何“安放”這些歷史“記憶”,給隨州以后的文物古跡保護帶來了新的挑戰。
據市城鄉規劃局名城管理科負責人介紹,隨州在保護歷史文化古建筑方面,曾做了不少工作,比如在2011年,隨州曾對文峰塔廣場進行重新規劃修繕,在其周圍建起仿古街區。今年10月,又專門抽調30萬元資金在其周圍修筑起圍欄。由于文峰塔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關于文峰塔塔頂的草木清理問題,目前,隨州文體部門已向省文體局進行申請,有望在明年對塔身進行整修。關于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歲豐橋的保護,市名城管理辦工作人員曾多次到現場進行查看,發現不少樹根深深嵌入橋體,目前,經相關部門鑒定其為危橋,且在歲豐橋四周設置擋板,禁止行人通行,待各部門協調完畢,將對其進行修繕,重塑古跡形象。
D 藍圖敲定:保護改造 扮靚草甸子街
市民關注的草甸子歷史街區保護性城市設計方案于近日通過市規委會審議,標志著草甸子街保護性建設進入倒計時。
據了解,草甸子街是隨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組成部分,多年實行規劃嚴管,部分建筑老舊破敗,房屋有的瀕臨倒塌,市政基礎設施嚴重匱乏,居民要求改造的呼聲較高。對此,市政府高度重視,在2014年組織完成《東護城河改造及草甸子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的基礎上,于今年5月啟動城市設計工作。
規劃通過“格局修復、空間梳理、肌理整治、基因復制、立體營造、活力生成”等手法,未來將草甸子街打造為古城傳統生活體驗中心、傳統文化休閑商業中心、地方特色商品展示中心。具體劃分為六大功能區,即:中部傳統商業區,包括古玩、國學器具、創意集市等項目,主要以文化型商業為主導;東部傳統生活區,結合民居改造,保留其原有的居住功能,并引入民俗的商業業態;西部休閑商業區,以酒吧、咖啡、餐飲等休閑性商業業態為主;南部東、西兩側分別為文化休閑區、文化創意區,主要包括明清書坊、創意工坊等;最南側為古城公園,恢復漢東門、古城墻、水碼頭等,凸顯隨州歷史文化名城魅力。
據市規劃部門有關負責人介紹,本輪規劃還提出了實施草甸子街保護與更新策略、綜合效益分析和保護建設時序等,對指導今后草甸子街保護和改造詳細規劃編制及規劃實施,進一步鞏固隨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金字招牌”、傳承隨州文化記憶、改善居民生活條件、豐富城市景觀等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