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編鐘為代表的曾隨文化享譽海內外,是舉世無雙的中華歷史文化瑰寶。去年初,我市提出依托曾隨文化資源,打造編鐘文化產業基地。
疫情防控形勢轉變后,編鐘文化產業基地建設相關規劃編制、方案設計、項目建設、文物保護等競相重啟,這一系統性工程持續穩步推進,古韻編鐘再次悠揚“敲響”。
超常規推進規劃 頂層設計不打折
打造“四園多點一走廊”主題文化展示區,是推動我市編鐘文化產業基地建設的重要戰略支撐。“四園”,指擂鼓墩、葉家山、義地崗、羊子山四處曾隨文化遺址公園;“多點”,指曾隨文化相關的多處個體工程項目;“一走廊”,即串珠成線、連線成片,建設曾隨文化大遺址走廊。
項目建設,規劃先行。去年,我市啟動《擂鼓墩考古遺址公園規劃》《義地崗墓群保護規劃》《廟臺子遺址保護規劃》和《義地崗墓群棗樹林墓地保護與展示工程方案》《葉家山墓地保護利用與生態修復工程方案》的編制設計。按推進計劃,規劃編制承接方北京建工建筑設計研究院相關團隊今年開年來隨,就“三規劃兩方案”現場征求意見。
疫情打亂了計劃。在疫情防控常態化形勢下,曾隨文化遺址走廊建設牽頭單位市文旅局超常規推進工作,網絡接收北京方編制的初稿后裝訂成冊送至相關部門,代為征求意見并梳理后再反饋給北京設計方。
連日來,市文旅局將征求到的意見一一細致整理,并與北京設計方緊密聯系!半m然疫情影響了規劃方案編制設計的進度,但絕不能因此而降格以求,必須保證質量!笔形穆镁指本珠L陳傳義說,“三規劃兩方案”定稿后將逐級報省、國家文物部門進行審批。
制定文物保護規劃是實施文物保護工程項目的前提。前期,《擂鼓墩古墓群保護規劃》《安居遺址保護規劃》已完成編制審批。
年前已由武漢規劃設計研究院完成編制的《曾隨文化走廊概念規劃》,正待市規委會評審公布。
項目復工趕進度 重點突破不掉隊
4月22日,在卓爾青銅古鎮項目建設現場看到,首期建設的青銅藝術館主體結構已封頂,正在進行室內精裝、外墻和周邊景觀施工等。
打造編鐘文化產業基地,項目是支撐。卓爾青銅古鎮,是項目建設突破點。去年11月,這一擂鼓墩文物保護區整體打造亮點工程開工建設。
年前我市已完成卓爾青銅古鎮項目用地考古勘探和文物影響評估報告的編制。年后疫情防控形勢好轉后,項目部迅速組織工人返崗,開工建設趕進度。據介紹,青銅藝術館將于5月18日建成并對外開放。
同樣因疫情暫停的博物館廣場和停車場改造工程,已于3月中旬復工,目前正搶時施工。落戶聚玉街的博科思文化創意產業園也已恢復裝修施工,隨縣神農部落等投資過億元的文旅項目逐步推進,炎帝故里景區委托專業團隊運營管理的初步方案已形成。
我市著力推進編鐘文化、曾隨文化與旅游業深度融合,彰顯特色,助力編鐘文化產業基地建設后發趕超。
今年,我市續建和新建億元以上文旅融合項目45個,總投資350億元,年內投資65億元。疫情之下,市文旅局第一時間將國家及省應對疫情渡過難關相關政策整理匯編并送至文旅企業,并組織銀企對接會,積極引導文旅企業與金融機構對接。目前全市超八成文旅項目復工。
既要加快建,也要大力招。今年我市策劃篩選了24個投資額過億元的文旅招商項目,并匯編成冊。
年前與我市進行了兩次對接的武漢航空港集團,對義地崗片區產業開發項目極具投資意向。4月23日,武漢航空港集團考察團再次來隨實地踏勘,并就合作框架、項目布局進行洽談。
多舉措文物保護 基礎前提不松懈
4月23日,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后加升在隨州高新區望城崗安置房項目現場進行文物調查踏勘。3月中旬全市項目建設工地陸續開工后,市文物部門考古調查同步啟動。
我市是文物大市,全市現有不可移動文物1966處,其中古文化遺址566處、古墓葬808處。擂鼓墩古墓群、安居遺址(含安居城址、羊子山墓地)、廟臺子遺址(含葉家山墓地)、義地崗墓群4處重點曾隨文化古遺址(古墓葬),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作為曾隨文化的發源地,珍貴豐富的考古遺址文化資源是隨州獨特的優勢!按蛟炀庣娢幕a業基地,目的也是為了保護開發利用好這些文化遺產,為隨州文旅名城打造提供重要戰略支持和核心競爭力!笔形穆镁志珠L曾云峰說。
挖掘傳承、開發利用的基礎前提,是做好保護。4月下旬連續降雨天氣,曾都區文物局副局長鄔丹鳳每天都要來到棗樹林墓地查看管護,防止已開挖墓穴垮塌等。疫情期間,現場8名看管人員24小時輪流值班巡邏,借助電子監控設備,確保文物安全。
曾侯乙墓本體修繕、駐軍部隊搬遷,一直是推進擂鼓墩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創建的“中梗阻”。年前我市積極爭取國家文物局啟動了曾侯乙墓遺址保護修繕工程,相關設計方案已完成評審。因疫情耽誤了行程的外地專家團隊,即將于近日抵隨。擂鼓墩駐軍部隊搬遷工作也取得了實質性進展,正待中央軍委審批相關軍用置換合同后正式實施。
對已全面完成文物發掘的義地崗棗樹林墓地,當前我市正積極配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整理相關資料,參評年度十大考古新發現。
同時,我市將市博物館、炎帝故里風景名勝區管委會和市擂鼓墩文物管理處整合組建成市歷史文化保護發展中心,做強文物保護機構;已完成《曾隨文化遺址保護條例》初稿,立法保障文物保護與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