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襄陽風神物流中心的汽車整裝待發。新華網發 楊東 攝
新華網武漢10月8日電(夏國燕、趙夢琪)傳統產業如何煥發新活力,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湖北北部列陣中的“襄十隨”汽車產業,用創新作出了現實回答。
從湖北十堰、隨州到襄陽,延伸著一條汽車產業走廊。在湖北“全域協同”區域發展規劃中,“襄十隨神”被作為湖北北部列陣協同發展。近日,新華網沿這條汽車走廊一路探訪,發現這些傳統汽車企業在創新的樂章中,正在煥發新的活力。
十堰市張灣區工業新區東風智能裝備產業園內,集聚著東風有限裝備公司旗下一批新能源、減速器、高端精密齒輪等汽車零部件企業,形成了較為完備的高端智能裝備制造產業鏈。
園區負責人介紹,產業園以“數字、智能、綠色”為定位,依靠創新加快轉型升級,激活傳統制造業“一池春水”。
圖為十堰東風智能裝備產業園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生產線。新華網發
在車城十堰,汽車業創新體現在細枝末節。
湖北帕菲特工程機械有限公司深耕專用車生產十余年,主要生產清障車、防撞緩沖車、移動服務車、移動補電車、隨車吊等5大系列產品。
該公司負責人講述了一個小故事。傳統清障車上板角度在12到13度之間,托運故障車輛過程中時常刮擦汽車底盤。怎樣解決這個難題?經過專家與技術人員聯合攻關,最終找到了最合適的上板角度——7度。
小小的角度改變,解決了救援行業里刮擦底盤損傷車輛的難題,也為帕菲特公司贏得口碑。
從無到有、從零部件到整車、從單一汽車制造業向汽車產業化,襄陽正傾力提升汽車產業轉型升級。
湖北三環鍛造有限公司是生產鋼質模鍛件和汽車轉向節的專業化企業,具備年產鍛件10萬噸、汽車轉向節300萬件的生產能力,其產品提供給國內20多家汽車主機廠,也遠銷德國、荷蘭、印度等多個國家。
近年來,這家公司將物聯網技術、3D制造等新技術運用到生產線改造,實現全流程工藝整合,縮短了產品制造周期并降低了制造成本。
據統計,生產線智能化改造后,產品制造周期由5天縮短到1天,鍛造全流程單班所需人員數從21人下降到6人,運營成本降低了25.3%,生產效率提升了39.8%。
圖為齊星集團的智能生產車間。新華網發 張偉 攝
湖北隨州,素被稱為“專用汽車之都”。在這里,創新之舉同樣隨處可見。
在湖北齊星集團生產車間內,橘紅色機器手臂來回旋轉,焊接嚴密精準。作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齊星集團每年科技創新投入近億元,用于裝備升級和技術研發,智能化生產成為齊星“看家本領”。
走進“中國民企500強”——程力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廠區路邊,停滿剛“出爐”的罐式灑水車、垃圾清運車、路面清掃車、消防車等各類專用車。
作為中國專汽龍頭企業,程力汽車集團是集汽車技術研發、汽車制造、汽車改裝、汽車零部件等為一體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旗下“程力威”“大力”為中國馳名商標,產品出口俄羅斯、新西蘭、安哥拉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
純電動灑水車、純電動掃地車、純電動卡車底盤……在新能源時代,這家公司也加大了新能源產品研發力度,產品訂單不斷增長。
據介紹,到2025年,隨州規劃專用汽車及零部件實現工業總產值將突破1000億元,專用車年產量超過25萬輛,新能源汽車年產量超過6萬輛。
湖北北部列陣傳統產業不斷創新,一大批企業“老樹發新芽”,蓄積了強大發展后勁。
圖為隨州舉行的專用汽車展覽。新華網發 徐斌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