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年的精神家園
以輝煌的文化內核領航華夏兒女復興之路
崖留盤古樹,澗蓄神農藥。一棵大樹的枝繁葉茂郁郁蔥蔥,來自于土地滋養著它深埋地下的根。尋根問祖,追根溯源,如同大樹一般,通過祖先一代代的血脈傳承,中華民族得以在華夏大地生生不息。作為上古三皇之一炎帝的故里隨州,也正是無數海內外華人的尋祖圣地。正值隨州“尋根節”之際,眾多隨州籍貫的文化名人和專家也在流傳千年的文化脈絡中找到了他們心中的隨州文化之“根”。
01
藝述史:跨越千年,炎帝文化仍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
歷史文化類自媒體“藝述史”主播 雅鑫
5000年前,在文字都還沒影的新石器時代,其他文明都還在前路迷茫的時代,中華大地上卻有這么一小塊地方有了文化貿易的雛形。是誰成就了這一切?是炎帝,他創造的文化帶來的影響,功不可沒。
炎帝神農是長江流域文明的優秀代表,在傳說中,炎帝的功績主要在八個方面:
始作耒耜,教民耕種;首創醫藥,為民療疾;
日中為市,互通有無;削桐為琴,練絲為弦;
精作陶器,冶制斤斧;治麻為布,制作衣裳;
相土擇居,造屋建房;墾渠鑿井,澆灌農田。
在這八個功績中,最值得一提就是炎帝教人識米谷,知耕種,發明耒耜。炎帝還不滿足于此,他又教人民冶陶做陶器,削木為弓去打獵,作五弦琴豐富生活,之后又開辟市場,讓人們能夠拿做好的陶器、弓、琴去買賣,讓手工業貿易在這時候就有了萌芽的跡象。
后來,炎帝文化與黃帝文化融合在一起,成為了中華文化的源頭,而我們中國人也由此自稱為“炎黃子孫”。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將炎黃文化視為其精神象征,因為那是所有中華兒女的根,有了它才有了如今的生活,有了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國,也點燃了所有中華兒女心中的復興夢。
02
方勤:隨州燦爛輝煌的長江中游文明至關重要
方勤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
公元前5000年前后是中華文明形成的關鍵期,湖北大洪山區域是這一時期長江中游文明起源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地點。
位于大洪山北域的湖北隨州是炎帝故里,有一批新石器時期的考古發現,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等農耕工具,還發現了面積較大的房屋村落。例如金雞嶺遺址作為目前隨州發現的面積最大的新石器時代遺址,規格相當高,還有屈家嶺、石家河這些新石器時期的遺址也輻射到了隨州區域,這些環大洪山的考古發現揭示當時的文明程度跟炎帝時代是吻合的。可以說,以隨州區域為代表的這一時期的長江中游文明,對中華文明的起源有著重要作用。
1978年出土于湖北隨州的曾侯乙編鐘代表了中國先秦禮樂文明與青銅器鑄造技術的最高成就,是至今世界上已發現的最雄偉、最龐大的樂器。曾侯乙編鐘的出土發現曾引發業界對于“曾國之謎”的探尋,曾國作為當時的中央王朝周王朝分封在南邊的諸侯國,是周王朝經營南邊的一個橋頭堡,在楚文化的發展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從隨州葉家山墓地等考古發現來看,曾國是當時較大的一個諸侯國,曾國與當時的楚國同處長江中游區域,它與楚國經常有一些交流和分分合合的戰事。它們地域相連,文化上相互交融和影響,共同促進了荊楚文化的發展,可以說曾隨文明是荊楚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正是多種文化的碰撞與融合,才形成了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
03
王清雷:曾侯乙編鐘在千年前就以樂譜“和”
王清雷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研究員
1978年在湖北隨縣(今隨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曾侯乙編鐘驚艷了世界,它的出土改寫了世界音樂史,是中國迄今發現數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氣勢最宏偉的一套編鐘,代表了中國先秦禮樂文明與青銅器鑄造技術的最高成就。曾侯乙編鐘是至今世界上已發現的最雄偉、最龐大的樂器,被譽為古代世界的“第八大奇跡”。
曾侯乙編鐘代表了中國古代禮樂文化的精神內核和文化基因,這個基因就是一個“和”字。如何體現?曾侯乙編鐘可以演奏“一鐘雙音”,也就是敲擊它的正鼓部和側鼓部可以各發出一個音,這種鐘也叫“雙音鐘”,“雙音鐘”是中國先秦制鐘人的偉大發明。
從曾侯乙編鐘的正鼓部和側鼓部的標音銘文我們可以確切得知,早在2400多年前,曾侯乙編鐘的樂師就掌握了和弦這項音樂聲學的奧秘,因而曾侯乙編鐘的音樂效果聽起來也非常和諧、非常豐滿,這也就是從音聲效果中體現出來的“和”字。
除了“和”之外,曾侯乙編鐘還體現著一個重要思想,那就是“和而不同”。除了編鐘之外,還有一種禮樂重器叫做編磬,編鐘和編磬是配套使用的,在文獻當中把這樣的組合叫做“金石之樂”或“鐘磬樂”。編鐘和編磬相配合,音響效果互補,金石和鳴,恰恰體現了當時文明的核心,叫做“同而不和,和而不同”。
04
劉玉堂:炎帝文化,一段篳路藍縷的奮斗史
劉玉堂: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楚文化研究大家
炎帝神農文化,是早期的荊楚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從物質層面來看,炎帝神農文化是荊楚文化的根基,其依據在于炎帝的八大功績。
從精神層面來看,炎帝神農文化是荊楚文化的源泉。炎帝神農一生都在奉獻,他親自從事農業生產,其夫人從事紡織,其女精衛也有填海的傳說,這都是在進行創造性的勞動。這些不畏艱險,勇敢奮斗的精神,在后來的荊楚文化里都能找到很多的例證。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引用的“篳路藍縷”一詞也正如此,我們從楚文化中不斷看到,一代又一代的人,為了民族的團結,國家的發展和進步,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
炎帝神農文化不只是奠定了中華文明的基礎,也是弘揚楚文化的重要基點。而談到具有優秀傳統的楚文化,除了炎帝神農文化,曾隨文化亦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即公元前800年至前200年之間,楚文化、曾文化都處于那個時代,而且從地理方面來講,他們都處于北緯30度,都代表了當時區域文化的最高水平。二者相互成就、相互交融、共同進步。
當前,隨州正在挖掘與弘揚以曾隨文化為代表的禮樂文明,禮樂文明在當今時代依然是不可或缺的,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任重而道遠。禮樂文明只有在隨州、在荊楚大地進一步發揚光大,才能更好地傳遞和展示楚文化以及中華文明的精神面貌。
05
羅新:未來,隨州的故事會更豐富
羅新: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隨州有很多文化名片,從我小時候就聽說了擂鼓墩曾侯乙墓的發掘,近年來也有許多關于曾國的考古發現,以及炎帝文化、炎帝陵、神農洞等,這是在隨州兩千多年的歷史中從來沒人提到過的。但我們未來一定還會有更多以前沒人知道而將來會知道的事情,這也許會是隨州未來更重要的文化名片。
未來在哪里?未來不是找出來的,而是通過對一些我們過去不夠了解的東西深入研究,投入時間和精力,也許在一些細節中就有不同的發現。
從隋代到唐代,哪怕在一些僧轉道傳等等一些過去大家不太重視的書籍材料中,很可能就蘊含著很豐富的有關隨州的細節,我們可以去發掘這些故事,并將它們研究透徹集中起來,這樣隨州的故事就會變得很豐富。
06
吳學蘭:在尋根過程中提振民族精神
時事評論員、中國傳媒大學高級研究員吳學蘭
在拜謁炎帝神農大典儀式上,我對起鼓鳴鐘印象最深刻,那種儀式感、莊嚴感、肅穆感、氛圍感立刻拉滿了。我以前生活在香港,在遠離故土的時候,可以通過參與祭祖大典、尋根節這類活動慰藉我們的思鄉之情,也能夠體現民族大同,可以提振民族精神。
07
宋敏:全世界華人尋根拜祖、凝心鑄魂
美中文化傳播協會會長宋敏
正是有了“尋根節”,現在越來越多的海外炎黃子孫加入到了尋根拜祖的活動中來。通過拜祖大典的平臺,全世界的華人找到了精神上的歸屬感和民族認同感。雖然大家身處海外,但我們都是龍的傳人,我們也會將傳統的中華文化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
08
王巍:炎帝神農大典 5000年文明積淀煥發現代光輝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歷史學部主任,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
拜謁炎帝神農大典是非常有意義的,這種祭拜大典會讓所有人,包括來到現場的、觀看直播的人都有深刻的印象,都能得到心靈的震撼,這也是我們華夏子孫凝聚起來的一個重要方式,因此意義非常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