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考古發現
近日
湖北省考古院等單位發布
湖北隨州棗樹林墓地發掘簡報
該墓春秋時期的“甲”字形大墓
發掘出土鼎、簋、簠、缶、編鐘等青銅禮器
發現有銘文“曾侯寶”
棗樹林墓地隸屬于義地崗墓群,是墓群南部諸多小墓地之一,位于湖北省隨州市曾都區東城辦事處文峰社區面積約6萬平方米。2018年6月,經國家文物局批準,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現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對之前勘探發現的墓葬及馬坑、車坑進行考古發掘,共發掘墓葬86座,馬坑、車馬坑7座。其中M168位于棗樹林墓地中部(圖二),是墓地5座大型墓葬之一,共出土銅、陶、玉石、鉛錫等隨葬器物123件(套)。![]()
M168位置圖
M168是棗樹林墓地5座大型墓葬之一,平面呈“甲”字形。墓口東西長6.7、南北寬5.7、全長17.7米,南部設有陪葬車坑及馬坑。根據既往曾國考古發現及研究,可知如此規模、規格的墓葬均為曾侯及夫人墓。墓葬共出土器物123件(套),隨葬成套大型編鐘,銅禮器有鼎、簋、鬲、簠、缶、壺、
等,且大部分有銘文,銘文所涉及器主也較為一致,主要為“曾侯寶”,因此,可以判定該墓主為曾侯寶。M168墓主為春秋中期曾侯寶,與同一墓地春秋中期早段M190曾公求墓、春秋中期晚段M129曾侯得墓前后相繼,填補了春秋中期曾國歷史的缺環,對研究曾國歷史文化具有重要意義。M168雖然被盜,但仍然出土了較多精美且帶銘文的青銅禮器,而且可以與追繳回來的相關青銅禮器相對照,從而專家大致推測出墓葬隨葬青銅禮器的組合,為探討春秋中期高等級貴族墓葬禮器制度提供了重要的新材料。M168隨葬器物中新見有楚文化體系青銅禮器——缶,對研究曾楚文化交流與融合,特別是曾國從“左右文武”到“左右楚王”的歷史進程具有重要意義。墓葬出土的銅戈上鑄有銘文“
山之金,曾公用斿”,說明曾國銅料來源于某座大山,為揭示曾國銅料來源提供了新線索。M168共出土隨葬器物123件(套)(不完全統計,部分提取樣品正在實驗室清理中),可分為銅、玉石器兩大類,下文按質地分類予以介紹。為便于區分及介紹,下文對墓葬盜洞內出土器物編號前加數字0。近年,墓葬被盜器物部分在公安等部門的大力支持配合下,被追回收繳,亦有部分被私家收藏。镈鐘 2件。正面鼓部鑄銘五行15字,自左至右讀作:“曾侯寶擇其吉金自作行鐘其永用之”。出土甬鐘 13件。綜合編鐘大小、銘文內容、字體及出土位置,可將13件出土甬鐘分為3組,第一組2件,第二組6件,第三組5件。 M168∶8,正面鉦部鑄銘一行3字:“曾侯寶”,右鼓部鑄銘二行6字:“擇其吉金自作”。M168∶7,正面鉦部鑄銘一行3字:“行鐘其”(圖版九,2),正面右鼓部鑄銘一行3字:“永用之”(圖版九,3)。M168∶13,正面鉦部鑄銘一行2字:“曾侯”,正面右鼓部鑄銘1行2字:“寶擇”。M168∶14,正面右鼓部鑄銘一行3字:“其吉金”(圖版一〇,3)。
M168∶15,正面右鼓部鑄銘一行2字:“自作”(圖版一〇,4)。
M168∶10,正面右鼓部鑄銘一行2字:“行鐘”(圖版一〇,5)。
M168∶16,正面右鼓部鑄銘一行2字:“其永”(圖版一〇,6)。
M168∶106,正面右鼓部鑄銘一行2字:“用之”(圖版一〇,7)。
第三組甬鐘:
M168∶9,正面右鼓部鑄銘一行3字:“其吉金”(圖版一一,1)。
M168∶12,正面右鼓部鑄銘一行2字:“自作”(圖版一一,2)。
M168∶104,正面右鼓部鑄銘一行2字:“行鐘”(圖版一一,3)。
M168∶105,正面右鼓部鑄銘一行2字:“其永”(圖版一一,4)。
M168∶11,正面右鼓部鑄銘一行2字:“用之”(圖版一一,5)。另外出土車馬器51件(套)馬銜鑣、車軎、鑾鈴、編鈴、軛足、節約、鋂;玉石器佩、沖牙、玦、環、塞、管、戈、編磬等。另外還出土了兵器,陶器等。棗樹林墓地發掘了兩組曾侯夫婦合葬墓,即M190、M191與M168、M169,根據發掘情況及墓葬隨葬器物特征看,M190與M168墓主是前后相繼的兩位曾侯,M190的年代在公元前650年左右,M168的年代要晚于公元前650年。M169羋加編鐘銘文記載:“嗚呼,龔公早陟……”,說明M168墓主去世較M169羋加早,羋加編鐘的年代大概在公元前623年,故M168年代當早于公元前623年。根據隨葬器物形制特征及相關銅器銘文,推測M168的年代為春秋中期早晚段之間,約為公元前650~前623年。通過墓葬考古出土器物結合被盜傳世器物,可以基本推定曾侯寶墓隨葬器物組合,對研究春秋中期諸侯墓葬隨葬禮制提供了新材料;M168隨葬器物兼具周楚文化特征,對研究曾、楚、周三者之間的文化交流與融合具有重要意義。
來源:湖北文物 文博圈 圖文資料來自《江漢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