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根植于農耕文明
——炎帝文化與中華文明系列談之二
神農風
“我國農耕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绷暯娇倳浀倪@一深刻論述,指明了中華文化和農耕文明的關系,生動闡釋了傳承弘揚農耕文明的重要意義。
中華文明根植于農耕文明。諸多史料表明,五千多年前,炎帝神農始作耒耜,教民農耕;首創醫藥,為民療疾;日中為市,互通有無;削桐為琴,練絲為弦……由此開啟了璀璨的華夏農耕文明,奠定了中華文明的基石。
社會生產的發展首先開始于農業。正是因為炎帝發明了原始農業,使人們定居,從而才有條件創造文化。農業養活并發展了人類,沒有農業就沒有人類的一切,更不會有人類的現代文明。
從考古學意義上看,稻作農業、粟作農業以及耒耜的發明,可作為中國早期農耕起源的標志。而以稻、粟、耒耜所代表的農耕文化符號和生產力水平恰恰構成了炎帝文化的核心內容,這種農耕經濟的生產方式,奠定了中國幾千年來以農立國、以農為本的中華文明中農耕文化的基礎。炎帝農耕文化中蘊含的腳踏實地、吃苦耐勞、精耕細作、奮進實干等理念,也不斷演化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基石和核心元素。
農耕文明承載著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碼。
炎帝神農時代的艱苦環境和社會條件,造就了先民們必須腳踏實地、勤勤懇懇、實實在在,通過勤勞努力的農業勞動來獲得豐收!懊裆谇,勤則不匱”,在堅持不懈同自然抗爭和辛勤耕耘的過程中,中華民族形成了勤勞勇敢的生活態度。由于農業生產與自然息息相關,具有較強的不確定性,農民依賴有限的農業收入來維持家庭的生計,逐漸形成了勤儉持家的生活習慣。此外,在與農耕活動緊密相連的鄉土社會生活中,守望相助、扶危濟困的鄉鄰關系,以和為貴、誠信重禮的人際交往,父慈子孝、耕讀傳家的傳統美德逐漸形成。從精耕細作的農耕技術,到節氣時序的農耕經驗,再到耕讀為本的農耕文化……由炎帝開創農耕延展而來的光輝燦爛的農耕文明,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農耕生活使得中華民族對自然界產生了深刻的觀察和理解;跒檗r業生產服務的目的,炎帝氏族發展了伏羲氏時代人們對天文歷法的觀察以及天象預測等!稌x書·律歷志》載:“逮乎炎帝,分八節以始農功!薄栋卓琢N》載:“神農立四時!毕让駛兣c土地結緣,對腳下的土地有了新的認識和依戀,也開始關注太陽、季節、雨水、氣溫等自然環境。在此基礎上,人們總結出四季更替、植物生長的規律,發明傳統歷法、二十四節氣等,用以指導農業生產。從哲學層面看,中國傳統農業也非常重視“人”與“天”“地”的關系,在春秋戰國時期便已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傳統農業哲學思想!秴问洗呵铩彆r》中載有“夫稼,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養之者天也”,系統性地總結了人對“天”“地”的認識!疤烊撕弦弧钡挠^念深刻影響了儒家、道家、墨家思想等早期哲學流派,并對當今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
農為邦本,本固邦寧。《史記·孝文本紀》載:“農,天下之本,務莫大焉!币馑际钦f,農業是國家的根本,是最重要的事情。自古以來,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就被看作關系國計民生和社會穩定的重要問題。我國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連續多年出臺關于“三農”工作的中央1號文件,把“三農”工作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進入新時代,黨中央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把保護耕地、確保糧食安全作為“國之大者”,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實行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農耕文明在時代的發展變遷中不斷地傳承和創新,并被賦予新的內涵。當前,我們要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深入挖掘農耕文明中的現代價值,賦能鄉村振興,助力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要充分利用鄉村資源條件,發掘本地特色文化,大力開發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特色產業,實現農耕文明與現代產業的相互融合;大力開發具有農耕文明特色的商業產品,將農耕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并借助市場活動充分傳播,提升農耕文化的影響力,推動農耕文明與現代商業融合;深入挖掘農耕文化蘊含的優秀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充分發揮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眾、淳化民風中的重要作用,讓歷史悠久的農耕文明在新時代展現持久彌新的魅力和風采。
源浚者流長,根深者葉茂。現代化新征程上,我們要把炎帝文化的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有機結合起來,把農耕文明的優秀遺產和現代文明要素結合起來,以文興業、以文惠民,為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注入更多活力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