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尋根節的拜謁炎帝神農大典,古樸莊嚴的禮儀,鐘鼓齊鳴的樂舞,訴說著禮樂文明傳承千年的魅力。“禮”“樂”從何而來?禮樂文化又是如何開啟的?這需要從中華文明的源頭說起。
古代文獻中,就有“炎帝神農氏削桐為琴、練絲為弦”等關于樂器發明的記載。5月28日,炎帝神農文化高端訪談第三期《禮樂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根基與靈魂》正式播出。訪談中,中央音樂學院特聘教授李幼平從“中國現今出土的古琴,一半以上在隨棗走廊”的角度闡釋了炎帝文化與禮樂文化的關系。
中央音樂學院特聘教授李幼平:“在中國古代的文獻里頭和大量的傳說里頭,都有炎帝神農制琴,練絲為弦的傳說和故事。神農制琴是早期中國音樂發展的一個很重要的傳說和見證,古琴的結構是天圓地方,它所代表的,都是一種天地人和的美好追求。因此我們在談到炎帝神農制琴的時候,我們可以想到很多美好的傳說,實際上這一切都是我們對當時的先民們一種偉大智慧的創造,以及對美好生活的一種追求!
李幼平表示,在目前的考古發掘中,找到的古琴基本上都在長江流域中游地區,據初步統計,至少有一半以上都在神農傳說的故鄉“隨棗走廊”被發現。
“比如說我們在2016年,在咱們(湖北棗陽)郭家店的曾墓里頭,發現了春秋早期的十弦琴,這可是目前最早的古琴。然后稍稍晚一點的,我們大家都知道的曾侯乙墓,在曾侯乙墓里頭,我們發現了兩張古琴,一張是十弦,還有一張是五弦琴,這跟我們的傳說正好契合。雖然它相對的一段時間,我們不一定說它就是它,但是起碼這種傳說是有源可循,這種文化是有根可追的。而且這張五弦琴特別有意思,我們學術界認為這張琴是為編鐘來進行調律定音的。也就是我們神農文化的傳說,不僅僅是一種文化現象,實際上它也為后世音樂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文化基礎!
自古以來,中國就是禮儀之邦、禮樂大國!岸Y”和“樂”互為融合、相互調和,在文明進程中發揮著經國序民的作用,形成了禮樂文明,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李幼平認為,炎帝神農斫琴制曲,很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運用于祭祀活動,進入早期的禮樂活動之中。
“所以禮儀活動和禮樂活動,是我們中華民族很早的一種文化活動內容。尤其到西周早期的時候,中國就形成了完整完善的禮樂制度,它不僅僅在考古學發現的那些墓葬里頭,或文獻記載里頭的有九鼎八簋,而且尤為重要的是和這些九鼎八簋等禮器相配合的,還有金石之聲、鐘磬禮樂、八音之樂以及六代樂舞等一系列的禮樂禮儀的文化活動。我覺得在西周開始,這一個完善的禮樂制度,為先秦時期的中國社會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同時也為我們中華的禮樂文明奠定了雄厚的文化基礎!崩钣灼窖a充道。
李幼平教授長期研究音樂文化和禮樂文化,作為“中華禮樂”國家社科基金重大研究項目負責人,5月19日,他曾受央視邀請來到武王墩墓考古現場,向全國觀眾解讀此次考古中發現的音樂文物。
作為甲辰年尋根節活動之一,炎帝神農文化高端訪談采取電視訪談節目的形式舉辦,節目由湖北廣播電視臺主持人王緣主持,邀請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王巍、中國先秦史學會會長宮長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所研究員馬平安、中央音樂學院特聘教授李幼平、湖北省社科院原副院長劉玉堂、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羅運環、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黃尚明、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研究員王清雷等專家學者做客訪談間,圍繞“炎帝文化與中華文明”進行闡釋,旨在進一步傳承與弘揚炎帝文化、曾隨文化等優秀傳統文化,為辦好甲辰年尋根節、擦亮炎帝神農世界級文化名片、推動隨州文化強市建設注入理論源泉與文化自信。
炎帝神農文化高端訪談由湖北省炎黃文化研究會、隨州市政府主辦,由湖北廣播電視臺、隨州日報社、隨州廣播電視臺、隨州市炎黃文化研究會聯合攝制。
(長江云新聞記者 張燃 通訊員 馮家園 艾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