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社科院原副院長 劉玉堂
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羅運環
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黃尚明
1
炎帝文化
一直在我們的血液里流淌
劉玉堂:我們說世界華人炎帝故里尋根節,那就意味著炎帝神農文化是我們的根文化,那么作為根文化怎么理解?炎帝神農一些重要的發明創造,主要是物質文明的,都是我們后來的物質文明發明創造的重要的根基。我們幾乎所有的一些重大的發明都是在這個根基上不斷地拓展、升華逐步地發展。第二個就是我們說根脈,根文化也可以理解成脈文化,為什么叫脈文化?就是炎帝神農文化的精神作為一種血脈,在我們的血管中一直流淌。
哪些精神?比方說炎帝神農種植五谷、發明農具,這種創新的精神,炎帝神農他融合不同的部落,最后又跟黃帝部落實現了一個大的融合,這種團結統一的開放精神。還有就是炎帝神農嘗百草療民疾,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像(比如說)炎帝的女兒“女娃”,她在東海淹死了,變成精衛了,她銜西山木石來想把東海填平,這種精衛填海的一種精神,也是奉獻精神、也是一種進取精神。還有就是炎帝的樂工,叫刑天,他在一次戰斗中頭(被)砍掉了,結果他的雙乳變成他的眼睛,他的肚臍眼變成他的嘴巴繼續戰斗,這也是一種奮斗的精神、進取的精神。所以后來陶淵明有兩句詩: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還有炎帝神農的家族成員夸父,夸父逐日,他也體現了這種奮斗的、進取的精神。炎帝神農部落的成員的精神,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炎帝精神的一個重要的部分,所以我們也是要弘揚它。
2
荊楚文化離不開炎帝文化
劉玉堂:談到荊楚文化之前,有兩個概念要說明一下,一個是楚文化,一個是荊楚文化,往往容易被混淆。楚文化是一種國別的文化,它是楚國人民創造傳承并發展的文化,它代表的是楚國這個國家的文化。荊楚文化是一種地域的文化,它是湖北這個地區有人類以來一直到今天乃至未來產生的一些文化,都可以叫荊楚文化。對今天有什么意義呢?我想主要有三點:第一點,我們學習了解荊楚文化可以延續歷史文脈。第二點,湖北文化的一些精神可以使我們增強文化的自信。第三點,歷史文化它本來是一種資源,但是這種資源同時也是資本,不是說只有金錢才是資本,我們可以在某一個景點 、一個景區,深挖它的歷史文化的資源,然后進行一些精心地打造,變成一個旅游的目的地,那么它同時也可以取得兩個效益。
從這幾點可以看,首先我們看炎帝神農種植五谷,這個水稻是湖北發展的一個重要的項目。在宋代的時候,為了提高水稻的生產力,湖北鄂州人發明了秧馬,別看是一個小小的秧馬,它使水稻的生產效率大大地提高,到后來明清時期有一句話叫“湖廣熟 天下足”,兩湖地區湖北湖南的水稻成熟了,全中國人民都不愁吃的,這就是炎帝神農稻作文化的一種弘揚。第二,炎帝神農發明了醫藥,荊楚地區的醫藥文化相對發達,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也是世界的醫藥百科全書。第三,茶葉 ,湖北天門人陸羽的《茶經》是世界最早的一部茶學著作,在這本書里面他寫的第一句話就是: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就是說茶作為一種飲品,最早是由神農氏發明的。第四,貿易,據說炎帝神農日中為市,首創貿易,那么湖北的商貿也是淵源有自。在先秦的時候,楚國的商貿是非常發達的,我們現在在曾楚墓里面發現的蜻蜓眼琉璃珠,據專家考證,就是從地中海來的,他們都是在炎帝神農根文化的基礎上不斷地發展和完善起來的。
羅運環:炎帝文化在湖北來講,在傳說中是最早的,荊楚文化湖北文化離不開炎帝文化。第二,炎帝文化留下來的寶貴遺產是我們打造旅游資源的寶貴資源,不僅是隨州的也是湖北的品牌文旅資源。
3
曾隨文化,
是周文化在南方的突出代表
黃尚明:文獻記載有一個隨國,但我們現在考古發掘的文物上的銘文大多寫的是曾國。這種矛盾,學者們稱之為曾隨之謎,文獻稱隨國,考古上挖的都是曾國,其實都是一個國家。現在稱為曾隨文化,把兩個名詞都包括進去。我們過去只知道西周有個曾國,但是它具體細節搞不清楚,后來隨州挖了曾侯輿的墓葬以后,曾侯輿的編鐘上明確地記載,曾國是在西周周成王的時候,分封姬姓貴族南宮適為首任曾國的封侯,他的爵位很高,叫曾侯。他是當時的西周王朝分封在南方的一個地位最高、實力最強、文明水平最高的一個諸侯國。曾國最大的時候跨現在的隨州、棗陽,西邊應該要到襄陽的一部分,北邊要到新野的一部分,南邊到大洪山以南的京山縣,東邊跟安陸交界。曾隨文化的主要特點是,它是周文化在南方的代表。
4
尋根節,
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民族文化品牌
劉玉堂:尋根節有兩個特點:第一點,它擴大了影響的范圍。原先的神農節就是縣和鄉鎮的水平。對炎帝神農文化知道的范圍也是很小,就是隨州市的范圍,甚至在全省知道的也不是很多。通過舉辦炎帝故里尋根節,一屆一屆的(舉辦),現在已經擴大到海內外,整個東南亞,環太平洋地區,包括美國和歐洲。第二點,通過尋根節的舉辦,人們對炎帝神農文化有著更深刻地認識。原來有人說炎帝神農故里在隨州不可能吧,什么陜西、山西、包括湖南,都說炎帝故里在它那。但是后來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編了一本書叫《炎黃匯典》,在那里面已經說得比較清楚:湖北隨州是炎帝神農故里,山西的高平是炎帝神農廟,陜西的寶雞是炎帝神農祠,湖南的株洲是炎帝陵,故里、廟、祠、陵,已經說得很清楚,所以通過舉辦這些活動,加深了人們對炎帝神農文化的理解,也加深了對炎帝神農故里的認知。
另外還有一點,可能就是炎帝神農的精神更加深入人心了。炎帝神農精神,除了我們剛才和幾位聊到的,還有一點就是炎帝神農以民為本,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民本意識。他處處想的是大眾,文獻上說他身親耕 妻親織,以為天下先。像這種精神更加深入人心,它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羅運環:世界華人(炎帝故里)尋根節,它就是展示和宣傳湖北形象的一個重要窗口。舉辦世界華人(炎帝故里)尋根節,(把)炎帝故里的這個文化資源打造成世界性的文化品牌,不僅對隨州,而且對湖北文旅都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子。它首先增強了民族復興的凝聚力;第二點,增加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第三點,激發現代人的創新性。
5
弘揚炎帝文化 傳承炎帝精神
劉玉堂:現在湖北的文旅口號是“知音湖北、遇見無處不在”。那么它最早的起源是什么呢?大家可能都知道高山流水,高山流水用得是伯牙古琴,它象征的是追求一種和諧的境界,它的核心點是一把琴。但事實上,最早的琴叫神農琴。我們的文創、一些影視劇,能不能從神農琴到伯牙琴,尋找他們之間有沒有內在的那種精神。我想應該有,那種精神就是和合的精神,這是一個 。第二個,炎帝神農發明了醫藥,我們的醫藥產業也可以深入挖掘。有一部《神農本草經》,盡管不是炎帝神農寫的,但是它注名叫《神農本草經》,那肯定還是有點聯系。我們從《神農本草經》到《傷寒雜病論》,一直到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能不能找一些淵源一些關系。還有這個茶葉產業也是一樣的。你們(隨州)有一種茶叫神農(有機)茶,神農在發明醫藥的同時發明了茶。茶現在是世界三大無酒精飲料之一,世界上可能飲用最廣的是茶葉,沒有什么能超過它,就像世界上吃大米(的人數)占 53%一樣,這都跟炎帝神農有關。
羅運環:我覺得我們可以進一步從炎帝文化的內涵中提取一些符號,來把它運用到文創、經濟開發的品牌上。作為符號,這也是一個貢獻、推廣。
6
讓以炎帝文化為代表的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浸潤青少年心靈
劉玉堂:我想首先要編一些適合青少年讀的著作、書籍,理趣兼備,道理和趣味都有,雅俗共賞,文字要雅點,關鍵要深入淺出,他能看得懂,圖文并茂,更多的有些圖,有些實例,讓他在圖文互動的中間加深理解,就少長咸宜,小孩,哪怕是老人也能看懂。第二,要有些有形的東西,那就是說不僅僅是文字的東西。比如說在一些影視、一些舞臺藝術乃至一些文創作品中,我們要更多地開發哪怕是電子游戲,當然是比較健康的,讓青少年在玩中學。就是在他玩的過程中,在他觀賞一些藝術品的過程中,自覺不自覺地受到炎帝神農文化的熏陶和浸潤。第三,可能現在也是比較火的原來叫研學旅行,現在好像叫研學旅游,讓學生、青少年在游學的過程中深深地感受炎帝身上的文化魅力。
黃尚明:我覺得,能不能在隨州、在湖北、在中小學課堂里面,把它開發成課程,讓他們從小就了解炎帝文化、曾隨文化、荊楚文化,這些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樣的話,他從小就知道我們歷史是很悠久的,我們的文化是多元一體的這種格局,各地都在為中華文化做貢獻,要利用好這個課堂,讓他們能夠了解我們悠久的文化,樹立文化自信。
來源:隨州日報融媒體中心
編輯:伍雅兮
編審:劉詩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