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編者按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在我市鄉村產業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中涌現出許多先進典型,取得了很好的發展成果。本報推出“一線調研·鄉村智理‘36計’”系列報道,聚焦鄉村新農人、新產業、新業態、新理念、新技術等進行深入調研,展示隨州推進鄉村振興中的好思路、好做法,為廣大鄉村發展提供可借鑒、可復制的鮮活經驗。
洛陽鎮金雞嶺村
“90后”新農人陳濤
“跨界”發展
稻菇“融合”闖新路
登上插秧機,他就是插秧手;遙控植保機,他也是飛防手;走進香菇大棚,他還是香菇技術能手……
在曾都區洛陽鎮金雞嶺村,“90后”新農人陳濤,從一名農業“小白”逐漸晉級為精通“十八般武藝”的多面手,在鄉村振興的舞臺上大展拳腳。
陳濤說:“做農業不難,但想把農業做好挺難?!彼粩嗨伎肌⒊掷m探索,從最初的稻米加工到打通大米全產業鏈,再到推動稻菇“融合”發展,“三部曲”讓傳統種植煥發新的活力,廣袤田野孕育新的希望。
一部曲:延續父親“禾下夢”
“夢見禾下乘涼,就是我最幸福的時候。”“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禾下夢影響了無數農業人。
稻浪飄香,承載著人們對家鄉的思戀。
2010年,20歲的陳濤從部隊退伍。一輩子與稻米打交道的父親希望陳濤能回鄉發展,延續他的“禾下夢”。“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必須要去看一看。”剛剛步入社會的陳濤,前往深圳闖蕩,做過采購和銷售,見了“世面”,也積累了不少市場經驗。
2014年,帶著對家鄉的深深眷念,陳濤回到了洛陽鎮金雞嶺村。他和父親一起創辦了隨州市曾都區桃源米業有限公司,將大米加工引向正規化。
“隨著市場的拓展,降低大米收購成本、提升大米品質迫在眉睫。”陳濤堅持自己發展優質稻種植,影響帶動更多農戶調整種植品種,進而從源頭把控產品品質。
2017年,陳濤成立曾都區順民種植合作社,首次流轉500畝土地進行試種。從此,他徹底在農村扎下了根,跟隨著父親的腳步,逐夢“禾下”。
二部曲:讓種田變得更加簡單高效
“我家里種了260畝水田,過去要一兩個月才能種完,今年只用了20多天,現在幫合作社插秧,一天還能收入300元。”6月18日,見到順民種植合作社社員戴道軍的時候,已經是中午12點,這天上午他和妻子用插秧機插秧近20畝。
“75后”戴道軍是洛陽鎮王家橋村的種植大戶。因為流轉的多是河灘地,春節都沒時間休息,要摘香菇。”戴道軍樂呵呵地說道。
自從他加入了合作社,不僅自家的田合作社幫忙種,還可以利用空閑時間和妻子一道到合作社務工,參與插秧、田間管理、大米加工、香菇種植等工作,處處都能分享收益。種田簡單了,他信心也更足了,計劃明年繼續擴大種植規模。
走進金雞嶺村香稻種植基地,剛剛種下不久的秧苗已經返青,滿目翠綠。近年來,在合作社的示范推廣下,越來越多的農戶開始種植隨州香稻。“香稻的種植技術相對更高,合作社通過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讓種田變得更加簡單、高效、有效益。”陳濤表示。
合作社將種植大戶、機械能手等人力資源和他們手中的農機資源整合起來,為社員和周邊農戶提供從選種、育秧、旋耕、插秧、田間管理、收割、烘干到加工的全流程社會化服務,農戶根據自身需求選擇全托管或部分環節托管。
“合作社將最佳種植時段留給服務對象,自己的田提前或推后種,最晚7月初可種完。”陳濤介紹。在他們的帶動下,合作社的“隊伍”日漸壯大。目前,順民種植合作社流轉土地2000余畝,吸納社員80余人,建立育苗基地80余畝,購買各類農機設備50余臺,提供就業崗位200余個,農業社會化服務面積達1.5萬余畝。
三部曲:稻菇“融合”闖出新路子
在順民種植合作社的育秧基地里,工人們正在將一個個成熟的秧盤裝上三輪車,準備送往種植基地。一些沒有育秧的大棚內,則種滿了地栽香菇,噴淋設施來回旋轉為棚內降溫。
育秧基地里怎么種起了香菇?從種糧食到種香菇,陳濤為何“跨界”發展?
“水稻的季節性很強,越是種得多,各方面投入就越大。水稻收割后,地里可以種油菜、小麥、大麥??障聛淼挠泶笈镌趺崔k?”“怎樣讓農戶一年四季有活兒干、讓各種投入發揮最大效益?”陳濤反復思索。
“香稻育苗時間是每年4月至7月初,香菇出菇時間是10月至次年4月,利用時間差可以更加合理利用大棚。”陳濤說。香菇是隨州的特色優勢產業,洛陽鎮也有著悠久的種植歷史和堅實的產業基礎,開展香稻、香菇輪作讓社員一年四季有事做、有收入,實現了農業設施高效利用;同時,種植秧苗可以分解菇棚里的雜菌,提高香菇存活率,一舉多得。
陳濤還發現,過去直接廢棄的菌棒也有大作用。以前,集中育秧的基質為田間挖來的素土,隨著香稻種植規模不斷擴大,土的來源成為一個難題。為此,陳濤找到了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和農業農村部門專家來指導,經過試驗,最終找到了廢棄菌棒“變廢為寶”的一個路徑,解決了這一難題。
在合作社的一個大棚內看到,60萬個回收的菌棒在高溫作用下,釋放出濃烈的腐木氣息。這些菌棒經過自然渥堆、發酵,再打碎添加相關營養元素,就可以用來育秧了。
陳濤介紹:“菌棒做的育秧基質疏松透氣、保水性好,且木質素里含有多種微生物,縮短了育秧時間,提高了秧苗質量,秧苗根系松軟而發達,使得機械化插秧漏兜率更低、秧苗返青時間更短。”
陳濤此舉不僅實現了資源循環利用,也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益。今年,合作社不僅消化了自身的30萬棒廢棄菌棒,還回收了周邊農戶的30萬棒。
洛陽鎮黨委副書記徐靜表示:“洛陽鎮每年種植香菇500萬棒,這項技術的推廣,為廢棄菌棒循環利用找到了一條新路子?!?/p>
記者手記:
夏至時節,行走在曾都區洛陽鎮,處處風景如畫,生機勃勃。以陳濤為代表的一群“新農人”,用他們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掌握的新技術等,讓傳統產業煥發新的活力,讓鄉村發展充滿希望。陳濤始終記得父親的一句話:“一年學個生意手,十年難學種田人?!睘榇?,他不斷在實踐中鉆研探索,還前往隨州香菇學院系統學習,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人覺得種田有奔頭、讓更多人扎根農村。在他的帶動下,合作社里的“80后”“90后”達到了10多人。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激勵各類人才在農村廣闊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華、大顯身手?!苯陙?,洛陽鎮通過搭建事業平臺、創優發展環境、制定激勵政策等,累計吸引200多名“新農人”“新村民”到該鎮發展創業。各類人才在希望的田野上闊步向前、踔厲奮發,共同書寫鄉村振興美麗畫卷。
來源:隨州日報
記者:張琴 鐘金輝 李發兵
編輯:伍雅兮
編審:陳曉林
監制:劉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