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濤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明確提出要“完善殘疾人社會保障制度和關愛服務體系”。當前,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存在于經濟社會各個領域,完善殘疾人社會保障和關愛體系,讓全市殘疾人過上幸福美好生活,是全體殘疾人工作者的奮斗目標。
春秋時期,齊國政治家管仲就指出“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享受有保障的生活,必須持續做好民生工程。殘疾人群體只有解決了基本民生保障,才會進而有更高層次的追求。殘聯部門擔負著健全殘疾人社會保障和服務體系、切實保障殘疾人權益的歷史使命,必須從殘疾人群體“最盼、最急、最憂、最怨”的問題入手,進一步縮小殘疾人生活狀況與社會平均水平的差距,改善殘疾人平等參與社會生活的物質條件和社會環境。
做到“三個堅持”
準確把握殘疾人工作定位,嚴格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對殘疾人群體要“格外關心、格外關注”的要求。一是堅持普惠與特惠相結合。既要通過普惠性制度安排給予殘疾人公平待遇,保障他們的基本生存發展需求,又要通過特惠性制度安排給予殘疾人特別扶助和優先保障,解決好他們的特殊困難和特殊需求。二是堅持增進殘疾人福祉和促進殘疾人自強自立相結合。既要解決好殘疾人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增進殘疾人福祉,又要充分發揮殘疾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提高殘疾人自我發展能力,幫助殘疾人通過自身努力創造更加幸福的生活。三是堅持廣泛參與。充分開發社會資源,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倡導鼓勵社會各界關心、支持和參與殘疾人事業。
完成“五新工程”
實現保障殘疾人民生改善新工程。統籌殘疾人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保險、專項補貼等保障措施。加快發展殘疾人托養照料服務,建立健全以家庭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的殘疾人托養服務體系。
持續著力殘疾人康復需求新工程。以隨州市殘疾人康復中心建設為引領,推動區縣級康復中心設施建設,建立集中康復訓練與社區、家庭為依托的社會化康復服務相結合的綜合康復服務體系,擴大基本康復服務的覆蓋范圍,繼續實施殘疾兒童搶救性康復、白內障手術復明工程、貧困殘疾人輔助器具適配、防盲治盲、防聾治聾等重點康復項目。
鞏固殘疾人就業創業環境新工程。強化分類施策和精準幫扶,加強實用技術培訓,確保農村貧困殘疾人家庭至少參與一項養殖、種植、設施農業等增收項目。借助“互聯網+”行動,鼓勵殘疾人利用網絡就業創業。扶持殘疾人社區就業、居家就業,支持殘疾人參與振興傳統工藝、家庭手工業等項目。
抓好殘疾人教育拓展新工程。提高殘疾兒童義務教育入學率,加強特教學校專業教師隊伍建設,積極推進殘疾兒童的學前教育,建立健全殘疾學生助學制度。
推進殘疾人文化體育繁榮新工程。在公共圖書館設立盲人閱覽室,配置盲文圖書、有聲讀物、大字讀物及閱讀輔助設備。開展殘疾人文化周、殘疾人閱讀推廣等群眾性文化活動。實施“殘疾人體育健身計劃”,創編、推廣殘疾人康復體育和健身體育項目。
推進“三實戰略”
扎實推進無障礙環境建設。確保新(改、擴)建道路、建筑物和居住區配套建設無障礙設施,加快推進政府機關、公共交通、社區等場所設施的無障礙改造。公共交通工具逐步配備無障礙設備。大力推進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信息服務無障礙,政府新聞逐步增加通用手語服務,公共服務機構、公共場所和公共交通工具為殘疾人提供語音和文字提示、手語、盲文等信息交流無障礙服務。
夯實殘疾人合法權益保障措施。運用互聯網和新媒體加大普法宣傳力度,拓寬殘疾人和殘疾人組織民主參與渠道,有效發揮殘疾人、殘疾人親友和殘疾人人大代表及政協委員的重要作用。大力推進殘疾人法律救助,幫助殘疾人及時獲得法律援助、法律服務和司法救助,發揮好12385殘疾人服務熱線和網絡信訪平臺作用,建立完善殘疾人權益保障應急處置機制。
幫實推動扶殘助殘組織發展。鼓勵支持殘疾人組織借助微博、微信和移動客戶端及有關移動新媒體,大力弘揚人道主義思想和殘疾人“平等、參與、共享、融合”的現代文明理念,發展殘疾人慈善事業,培育扶持助殘社會組織健康發展,鼓勵和規范網絡助殘,為殘疾人提供扶貧解困、生活照料、支教助學、社區導醫、文化體育、出行幫助等服務。支持殘疾人專門協會和村(社區)殘疾人協會開展服務殘疾人和維護殘疾人合法權益工作,鼓勵廣大殘疾人自尊、自信、自強、自立,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加快全市殘疾人事業高質量發展。
(作者系隨州市殘聯組宣部主任)
(責任編輯:海闊天空 新聞熱線:0722-3318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