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編者按
隨州文化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貫徹落實“文化中國行”主題宣傳要求,隨州日報社統籌媒體資源,多形式多維度地開展“文化中國行·隨州篇”宣傳報道。本報全媒記者用鏡頭和紙筆探尋隨州文化遺跡、考古遺址、傳統村落、歷史街區、博物館、非遺傳承人等,通過文物對話、人物講述、故事回憶等形式,講述背后的文化故事,挖掘傳承與弘揚的歷程,推動優秀特質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在曾都區淅河鎮老街社區,有一條石碼頭老街,它見證了歲月的變遷,承載了厚重的歷史。9月12日,記者一行踏訪了這條充滿故事的老街,探尋那些被時光雕刻的舊址。
石碼頭街位于淅河鎮中心地帶,街道兩旁是錯落有致的古建筑群。這些古建筑大多建于清末、民國時期,古樸的街道、斑駁的墻面,無不透露出歷史的滄桑,漫步在老街上,仿佛穿越了時空。
石碼頭街全長約1200米,2013年被列入隨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范圍。淅河鎮在清末民初水上交通便利、航運發達,石碼頭常停大船數百只,船運直達武漢,距隨州城區10公里,因商業發達而得名。隨著陸路交通的興起,石碼頭逐漸失去了往日的繁忙,但老街的歷史價值和文化意義長存。
淅河鎮老街社區黨支部書記胡道村告訴記者,淅河鎮在清末、民國初年有大小商號20多家,主要經營雜貨、廣貨、布匹、油脂、藥材、陶器、茶葉、棉花、糧食等,還有鐵器、篾器、皮革、釀酒、碾米等作坊。石碼頭街基本代表了清末民初時期碼頭商業古街的建筑風格,更是研究清末民初建筑的珍貴實物資料。
走進老街深處,可以看到許多傳統的商鋪,雖然現在大多已經關閉,但透過櫥窗仍能看到那些帶著時代氣息的招牌和裝飾,這些商鋪不僅是老街歷史的見證,也是當地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在老街的一角,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廟宇,名為“寶善寺”。
走進寶善寺,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寬敞的庭院,庭院中央,一棵銀杏樹佇立,歲月在它的樹干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跡。庭院的四周,是四合院的主要建筑——北房、南房、東房和西房,房門、屋檐上刻著精美的龍鳳紋木雕,展示了當時匠人的高超技藝。走進屋內,傳統的家具擺設和裝飾品,如八仙桌、太師椅、條案和字畫,無不透露出濃郁的古典韻味?!斑@里是我們淅河鎮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歷史遺址,過去是商鋪,后來經過歷史的遷徙,演變成如今的寺廟?!焙来逭f。
據了解,除了寶善寺外,石碼頭老街被列入歷史建筑名冊的還有5處古建筑民居。自2013年以來,在省市住建、文物等部門的重視支持下,隨州市規劃局編制了《隨州淅河石碼頭街保護范圍規劃》,淅河鎮始終堅持“無規劃不建設、有規劃慎建設”的原則,本著“尊重歷史遺存、敬畏保護工作”的態度,對石碼頭街的公房、私房進行編號登記、建立檔案,保護老街歷史原貌。
老街的居民大多世世代代生活在這里,他們對老街有著深厚的感情。“我在這里生活了30多年了,過去的老街是鵝卵石地,兩邊都是賣百貨、布匹、食品的商鋪,承載了我許多兒時的記憶。”淅河鎮老街社區居民王琴說。記者了解到,目前老街住了300戶人家。
石碼頭老街的每一塊石板、每一塊磚瓦,都訴說著淅河鎮的歷史。老街不僅成為淅河鎮的文化名片,更是人們心中的一段美好記憶。
近年來,淅河鎮開展了云龍大道建設、“一河兩岸”建設,打造淅河鎮美麗鄉村示范片,將歷史文化與現代鄉村聯系在一起,積極發展旅游經濟。未來,石碼頭老街將繼續承載著歷史的沉淀,迎接新的發展機遇,為更多人講述淅河鎮的故事。
來源:隨州日報
記者:劉馨怡 鐘金輝 通訊員:徐瀏穎
編輯:雅兮
編審:陳曉林
監制:劉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