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編者按
隨州文化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貫徹落實“文化中國行”主題宣傳要求,隨州日報社統籌媒體資源,多形式多維度地開展“文化中國行·隨州篇”宣傳報道。本報全媒記者用鏡頭和紙筆探尋隨州文化遺跡、考古遺址、傳統村落、歷史街區、博物館、非遺傳承人等,通過文物對話、人物講述、故事回憶等形式,講述背后的文化故事,挖掘傳承與弘揚的歷程,推動優秀特質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茶壺、烘爐、花盆、燉罐……每一件土陶制品都承載著人們的日常生活記憶。然而,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科技的不斷進步,土陶制品逐漸被現代工業制品所替代。
在曾都區何店鎮龔家店村,古老而珍貴的傳統手工制陶技藝正默默訴說著歲月的故事。石正東、石正江兄弟倆接力傳承土陶手藝,是土陶制作技藝的第三代傳承人。
和泥、摔打、上轉盤……近日,走進龔家店村土陶廠,石正江正嫻熟地捏制一個土陶茶壺。他說:“制作土陶產品,手感非常重要,稍不留神,就會報廢,制作出的成品,每個都是‘孤品’,每次觸摸柔軟的陶土,能夠平復我的心情。”
走進屋內,一件件大小不等、形態各異的土陶制品映入眼簾,土陶燒制而成的茶壺、烘爐、花盆等外形美觀大方、色澤純良。
仔細觀察發現,雖然它們看著大小均勻、形態相似,但在細微之處卻各有千秋,彰顯著濃郁的民間手工藝特色。這些土陶器具,散發著一種質樸而溫暖的氣息,讓人感受到傳統手藝的獨特魅力。
石正江介紹說,土陶制作技藝需要經過選土、和泥、拉坯、修坯等十幾道工序,其中,拉坯環節最考驗技術,不僅需要力量與技巧的結合,更需要耐心與專注。
燒窯也是個技術活兒,需要精確控制溫度和火候。將泥坯全部放入土窯內,用柴火不間斷地燒制大約10個小時,再經過3天的自然降溫,土陶器具就大致成形了,但在這個過程中必須守在窯口前,時刻關注著火候的變化。
“每燒一窯,需要請1至2個人幫忙裝窯,人工費一天100元至200元。以前我們的柴火直接買,現在都是自己上山撿柴?!笔母绺缡龞|一邊往土窯添柴,一邊向記者介紹。
“20年前,我們的土陶器具供不應求,在周邊鄉鎮就被搶購一空?!笔龞|回憶起往昔的輝煌,臉上閃過一絲落寞,“現在市場需求量小了,一年純收益大概只有3萬元左右,勉強能維持生計。下一步,我們在保留古法傳承的基礎上,將在外形、色彩等方面做一定的嘗試創新?!?br style="color: rgb(0, 0, 0);font-family: 宋體;font-size: 14px;letter-spacing: normal;text-align: start;text-wrap: wrap;" />
“目前我們正在制作的有酒壇、茶壺、花盆、烘爐等器具,訂單分別來自曾都、隨縣、廣水、天門、京山等地,每個價格5元至20元不等?!笔龞|說,“我們這種老手藝勞動強度大還不掙錢,年輕人不愿意從事這個行業,目前面臨失傳的危機。希望能招到徒弟,免費傳授手藝,把這門土陶技藝傳承下去?!?br style="color: rgb(0, 0, 0);font-family: 宋體;font-size: 14px;letter-spacing: normal;text-align: start;text-wrap: wrap;" />
手工制作的土陶雖然外形沒有機械生產的土陶美觀,但凝結著匠人的智慧,有著獨特的美感。面對時代的變遷、市場的變化和挑戰,如何讓傳統的土陶技藝煥發新生?
何店鎮黨委副書記、鎮長白俊說:“目前,我鎮正在申報土陶制作技藝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這一方式來保護和傳承土陶技藝文化遺產。下一步,計劃設置陶藝體驗區,讓游客們體驗制陶樂趣,同時推出農家樂、民宿等配套服務,打造集文化傳承、電商融合、網紅打卡于一體的新興鄉村產業典范,讓傳承與創新并行,讓古老的陶藝煥發新生,為土陶產品打開更廣闊的市場空間?!?/p>
來源:隨州日報
記者:李文軍 黃芳芳 趙慧林 通訊員:張瑜
編輯:雅兮
編審:陳曉林
監制:劉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