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編者按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大力支持廣大民營企業奮力拼搏、蓬勃發展,使之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今年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在福建省泉州晉江召開創新發展“晉江經驗”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進一步釋放了國家層面堅定不移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鮮明信號。
5月23日,中共隨州市委五屆九次全體會議審議通過了《學習“晉江經驗”推動新時代隨州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強調要學好用好“晉江經驗”,厚植民營企業發展沃土,持續激發民營經濟市場活力和創造力,打造新時代最具活力的民營經濟“隨州樣板”。本報推出“民營經濟發展‘晉江經驗’解讀”系列報道,敬請關注。
改革創新精神:敢拼 愛拼 善拼
——民營經濟發展“晉江經驗”解讀之二
“始終堅持在頑強拼搏中取勝”,習近平總書記在總結“晉江經驗”時,用“敢拼、愛拼、善拼”概括其中的改革創新精神。
“敢為天下先,愛拼才會贏”,此話用到晉江民營經濟的發展上,最為恰當不過。近些年來,晉江始終是福建經濟發展最快、實力最強的縣市之一,常年位列全國百強縣市前十。晉江不只是福建省縣域經濟的領頭羊,它還是中國品牌之都、中國鞋都、中國陶瓷重鎮、中國食品生產基地,頭上的桂冠多到讓人咋舌。晉江這個“彈丸之地”,為何會成長出那么多民營企業及民營企業家,為何會取得如此輝煌的發展成就?其“密碼”之一正在于“拼”。
改革開放春潮初起,晉江以敢為人先的勇氣,大膽“吃螃蟹”,放開手腳干?!八恢臅x江人”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摸爬滾打,打拼出一個個白手起家、逆境求生的奮斗傳奇。
在晉江,不少產業集群最先是從村子開始的。無論是紡織鞋服、食品加工還是輔料生產,最開始都是以家庭作坊的形式出現的。中國最大的拉鏈品牌、世界第二大拉鏈生產商福建潯興集團所在的村子,過去家家戶戶都是拉鏈小作坊。晉江家族企業眾多,這些家族血液里流淌的就有創業基因。父傳子,子傳孫,創業不單是個人行為,也是家庭行為,家族行為;創業也不單是“小家”的抉擇,更是一個地區民眾的普遍選擇。
晉江民企的“愛拼”是“智拼”。他們不滿足于“家家點火、戶戶冒煙”,不滿足于“低端競爭,富而不強”,而是發揚工匠精神,力求做專做精、做大做強,著力塑造本地品牌,所以有了“品牌之都”的美譽。敢拼,才能在發展中贏得主動;智拼,才能在各自領域占有重要甚至是主導席位。在拼搏中,晉江人創造出1個超2000億(鞋服)、1個超千億(紡織)、2個超500億(建材、食品)、3個超百億(集成電路、智能裝備、醫療健康)的產業集群,多項產品市場占有率居全國第一位。
晉江民企的“愛拼”不是盲目蠻干,而是“善拼”。改革創新是“晉江經驗”的核心動力。20多年來,晉江錨定實體經濟,先后實施“質量立市”“品牌強市”“資本上市”“科技創新”“數智轉型”等發展戰略,推動傳統產業高新轉型。從紡織鞋服到食品加工,再到陶瓷建材,晉江的幾大支柱產業都屬于傳統產業,但晉江企業家卻從不拒絕創新。從恒安到安踏,再到盼盼,都十分注重技術研發、產品和商業模式創新。盼盼食品集團董事長蔡金垵常常會講起“小土豆、大智慧”的故事,故事的核心在于將一顆小小的土豆做到極致——光是在土豆產品方面,盼盼就有17項專利。過去,市場導向推動創新實踐;如今,創新思維顯然不僅限于產品,而是貫穿于生產、經營全產業鏈的方方面面。
近些年來,在轉型升級壓力下,晉江企業家更是把創新當“寵兒”,這或許正是晉江企業長盛不衰的一個秘訣。截至2023年,晉江90%以上企業實現“觸網”,超過60%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應用“數控一代”智能裝備技術。晉江還積極引入中國科學院海西研究院等創新平臺,國家級技術中心、院士專家工作站數量居全國縣域前列,全社會研發投入實現5年翻番增長。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晉江民營經濟發展從數量擴展到質量提升再到品牌運作、資本運作的戰略轉變,靠的是扎實推進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經營創新,走出一條不斷轉型升級、發展壯大的民營經濟發展路子。
今天,盡管轉型升級的挑戰依然嚴峻,但越來越多的晉江民營企業咬緊牙關,奮力向新興產業領域進軍,敢于同世界一流企業競高低,向著更高的發展境界攀登。
文字:隨州日報
圖片:中國發展改革 閩南網
編輯:伍雅兮
編審:陳曉林
監制:劉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