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瑤 熊煒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戰略舉措。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要求,“健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并作出全面部署。我們要深刻認識把握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立足“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重要論斷,以綠色發展新成效不斷激發綠色生產力。
牢記“國之大者”
堅決扛起生態文明建設重大政治責任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堅持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生態文明建設是其中一位;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中,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其中一條;在新發展理念中,綠色是其中一項;在三大攻堅戰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戰;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中,美麗中國是其中一個,把我們黨對生態文明建設規律的認識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開創了生態文明建設新境界,走向了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國之大者”。從頂層設計來看,要深刻領會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敬畏歷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態,以對黨、對歷史、對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正確處理好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重點攻堅和協同治理、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外部約束和內生動力、“雙碳”承諾和自主行動的關系,持之以恒、全面系統推進生態建設。從具體抓手來看,要全面推進以流域綜合治理為基礎的四化同步發展,著重以鄂中丘陵區水資源配置工程為串聯、以鄂北水資源配置工程為重心、以淮河源生態保護為核心、以徐家河庫區水源涵養為依托,推動流域水安全、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和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福祉互促共進、相得益彰。從體制機制來看,要堅持將生態環境保護納入法治化軌道,建立有利于綠色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法律法規框架體系,促進綠色經濟高質量發展。
保持“戰略定力”
加快推動發展方式全面綠色低碳轉型
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從理論到實踐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2023年以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為代表的出口“新三樣”逆勢上揚,綠色發展為我國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動能。但同時,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伴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興起,雙碳目標下的市場競爭、科技競爭、綠色低碳競爭、治理能力競爭全面展開,我國生態環境建設仍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
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國之大者”,必須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深刻把握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前沿趨勢,推動整體發展綠色轉型。
一是在發展觀念上,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聚焦“隨州香菇”“隨州香稻”“隨州油茶”“隨州泡泡青”“隨州四寶”等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在產品上追求“錯峰頭”、在品質上追求“獨一份”、在品牌上追求“限量版”?v向上貫通產加銷,從種植養殖延伸至源頭育種、加工分選、倉儲保鮮、包裝運輸、電商銷售等多個環節;橫向上融合農文旅,從傳統種植業和手工藝,拓展到鄉村文旅、休閑康養、親子研學、精品民宿等新業態,加快推進“產、銷、學、研、游、創”全鏈條發展。
二是在發展方式上,加快構建綠色現代化產業體系。要加快制造業綠色改造升級,支持有能力的民營企業牽頭承擔綠色科技創新和先進綠色技術攻關以及推廣應用,推動綠色顛覆性技術攻關。要加強綠色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發展,積極推動產業結構高端化、能源消費低碳化、生產過程清潔化、制造流程數字化、產品供給綠色化全方位轉型,著力發展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為代表的新制造,以高附加值生產性服務業為代表的新服務,以及以經濟全球化和數字化為代表的新業態。
三是在政策方向上,持續優化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經濟政策工具箱。要加快完善支持綠色發展的財稅、金融、投資、價格政策和標準體系,支持建立以“管制-標準-激勵”為核心的政策框架支持,推動勞動、資本、土地、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產要素向發展綠色生產力集聚。要建立和完善地方政府綠色投融資體系,通過推動發行綠色地方政府債券、建立政府引導基金和地方綠色發展基金等方式,為綠色轉型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培育“生態文化”
著力營造生態文明建設良好社會氛圍
生態文化是馬克思主義的應有之義,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我們黨也十分注重培育與弘揚生態文化,從綠化祖國、生態環境保護、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到可持續發展戰略與科學發展觀,再到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動展現了不同發展階段我們黨關于生態文化的創新性理論思考,我國居民的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從強調行為規制、習慣糾偏等自外而內的被動式形塑,逐步轉變為理念重構、價值輸出等主動式踐行。
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國之大者”,生態文化以綠色愿景和綠色價值觀念為無形內核,以綠色制度規范和綠色行為實踐為有形表現,為綠色低碳生活方式的培育提供全面支撐。
一是創新生態文化形式。要立足地方資源稟賦、地理區位及地方生產生活方式等特點,著力將時代性、戰略性的生態文明愿景有效轉化為“接地氣”的綠色生態文化符號,通過設計“碳積分”相關主題實踐活動,將地方綠色文化價值理念外化為人們看得見、盼得到的目標,強化居民綠色環保信念和行為。如四川成都將國寶大熊貓作為地方生態文化符號標簽,通過“云養熊貓”及“碳積分”等實踐活動形式,將生態文化價值地方化、具象化。
二是凝聚生態文化氛圍。以生態文化基因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對于企業而言,是一場關涉綠色技術、綠色產業、綠色金融、綠色營銷等方面的重大綠色革命;對廣大公民來說,也是一場關涉綠色生活、綠色消費、綠色交往等方面的重大綠色革命?赏ㄟ^全面推行“樓長制”“巷長制”“街長制”等基層社群自治形式,以基層社群居民推選等形式選出環保帶頭人,通過綠色低碳理念宣傳、行為實踐、制度規范等方式,強化社群綠色身份標簽,以點帶面營造基層綠色文化氛圍,激發全民主動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動力。
三是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要從源頭上建立有利于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價格體系,形成有利于綠色發展的價格政策;要形成消費領域的綠色低碳消費偏好機制,通過消費領域倒逼生產者進行綠色低碳轉型,提高生產者綠色低碳轉型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要建立健全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鼓勵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要探索建立體現市場供需關系的生態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尤其是針對節水節能、污水垃圾處理等重點領域的價格形成機制,支持促進資源節約和高效利用,切實推動綠色生產力發展。
。ㄗ髡叻謩e系隨州市委黨校黨性教研室主任、副教授,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