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
在年初召開的隨州市五屆人大三次會議上,市政府承諾推進一批民生工程項目建設,補齊民生領域短板。年終將至,這些民生工程項目進展如何,給群眾帶來了哪些獲得感?隨州日報特別推出“2024民生工程追蹤”系列報道,走進現場、深入群眾,探進展、聽心聲。
衛生間里加裝扶手、防滑墊,房間裝置感應夜燈,配置可定位的智能手環……在隨州,“一戶一策”的個性服務居家適老化改造,以“小改造”帶來“大便利”,已惠及居民近3000戶。
老有所養,幼有所育。“一老一小”是市委、市政府著力解決的重點民生問題,也是尋常百姓家最為關注的身邊事兒。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將“完善多層次可持續養老服務體系,新建養老綜合體3個,完成居家適老化改造1000戶”寫入其中,成為市長領銜督辦的重點民生工程之一。
“只要坐在床邊,生命體征監測設備就能實時監測我的心跳、血壓,如果異常,會第一時間通知我的兒子、兒媳婦。”說起家中的適老化改造,家住隨縣澴潭鎮九里崗村四組的加長英老人贊不絕口。
加長英今年83歲,老伴腿腳不方便,晚上起夜、日常洗澡是他們最煩心的事。
居家適老化改造項目,為他們配備了洗澡椅、護理床,還安裝了生命體征監測設備、SOS報警器等一系列量身定制的智能看護設備,極大地提高了居家生活安全度。
適老化改造工作開展以來,我市統一部署、科學謀劃,采取“一戶一策”的模式,為符合條件的轄區老年人家庭內部的通道、居室、廚房、衛生間等生活場所配備適老化設備、進行環境改造,以適應老年人當下的使用習慣和居家生活安全,今年已完成1100戶特殊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任務。
“我們連續4年推進特殊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工作,累計完成2983戶改造任務。”市民政局有關負責人介紹。
截至2023年底,我市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50.04萬人,占常住人口的24.97%,正從中度加速向重度人口老齡化階段邁進。
我市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著力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分級分類推進福利院、養老服務綜合體、日間照料中心等建設。
市民政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在縣(市、區)層面,建好用好福利院,實行集中供養集中照護;在鄉鎮層面,建成13個養老服務綜合體;在村(社區),建好日間照料中心和幸福食堂,實現“家門口幸福養老”。
“鴻雁天空上,對對排成行……”上午10點,陽光不燥,位于澴潭鎮老街社區的澴潭鎮養老服務綜合體內熱鬧非凡,20余名老年人正翩翩起舞,沉醉于悠揚的旋律之中。
“這里讓我感覺很輕松愉悅,和姐妹們一起跳著舞,就像回到了年輕的時候,很開心。”休息間隙,李阿姨興奮地告訴記者。
澴潭鎮養老綜合服務體是我市今年3個綜合體項目中首家正式投用的鎮(街道)養老服務綜合體,集圖書學習室、老年活動室、健身康復室、幸福食堂、醫療室等為一體。
臨近中午,幸福食堂內菜品豐富、菜香撲鼻,不少老人選擇在這里就餐。為滿足周邊居民一日三餐需求,食堂為不同年齡階段的老人設置“幸福價”“關愛價”,解決老年人“做飯難”“吃飯難”“外賣貴”等問題。
“菜品多、味道好,還不貴,非常適合我們老年人。”69歲的萬天江練完書法,直奔食堂。
今年,我市投資300萬元建成3個養老綜合體,分別位于隨縣澴潭鎮、廣水市武勝關鎮、曾都區東城街道,均已投入使用。此外,改建7個農村互助照料中心,均已完工。
市民政局局長唐紅宇表示,下一步,將加快補齊養老設施短板,搭建并用好“互聯網+智慧養老”服務平臺,推進賦能智慧養老,滿足多元化養老服務需求,動員社會組織、志愿者、社會工作者、愛心人士參與到養老服務中來,切實提高全市老年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和滿意度,打造“頤養隨州”城市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