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說隨州專汽之“新”:建有省級創新平臺60家;國家級、省級專精特新“小巨人”分別有5家、70家,省級制造業單項冠軍14家;50多種產品填補國內空白……
行業“內卷”持續加劇、市場競爭愈發激烈,加大創新投入、加快創新轉型、提升核心競爭力,成為專汽企業的共識。
新理念、新技術、新工藝,驅動專汽產業邁向“專精特新”。
會鉆洞的搜尋車、會上天的照明車、會噴水的無人機……去年11月13日,2024中國國際應急管理展覽會上,隨州專汽應急產品吸引客商圍觀。
湖北博利特汽帶來的“能飛上天的消防車”——高空系留無人機消防車,價值過千萬,可滿足30層以上高樓滅火需求,填補國內空白。
該公司總經理程鈺涵介紹:“公司重金招攬專業人才,持續加大研發投入,每年研發費用投入占比保持10%以上,2024年成功躋身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行列。”
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我市專汽企業以民營中小型企業為主,普遍缺乏核心研發團隊、自主研發能力較弱,導致產品同質化、附加值低、競爭力弱等系列問題。
對此,我市梯隊培育高新技術、優質制造業企業,引導企業增強自主創新動能。
一些企業緊盯行業發展趨勢和市場需求,建立研發平臺、與龍頭合作、向高校院所借智,在上裝附加值提升和底盤研制上同步發力,優化產品結構,提高“含新量”“含綠量”“含金量”。
程力集團與整車設計研發公司、成都壹為強強聯手,開發第二代新能源專用車底盤,盤活了整車資質。
湖北壹為新能源汽車常務副總經理李想紅介紹:“目前已開發5類新能源底盤平臺,累計銷售300多臺新能源整車,并與隨州多家企業開展合作?!?/p>
創新驅動下,“高精尖”產品不斷涌現,有豐富品類卻缺乏一流標桿產品的局面逐漸被打破。專汽領域知識產權數量快速上升,僅2024年新增發明專利36件。
設備更新與技術改造是推動工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手段。我市引導專汽企業錨定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扎實推進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激活發展新動能。
凱力專汽投資6.5億元打造智慧工廠。該公司總經理梁俊介紹:“智慧工廠將有力推動環衛、應急等整車裝備實現能源動力、功能質量、生產效率‘三大變革’,引領行業發展?!?/p>
各企業以技改為突破口,加快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步伐。楚帝智聯先后投入2000多萬元,新建柔性機器人焊接線、自動化板面式裝配線、智能檢測平臺等,80%生產環節實現自動化、智能化。
楚勝汽車通過技術改造提升標準化生產水平,帶動產業鏈配套企業轉型。該公司董事長董鳴勇表示:“將瞄準罐式車優勢品類,持續推動技改升級。計劃2025年投資2000余萬元對壓力容器生產設備進行智能化改造,填補隨州低溫壓力容器空白?!?/p>
數據顯示:2024年,全市實施技改項目144個,1至10月技改投資同比增長23.2%,其中專汽領域63個。
目前,全市只有少數專汽企業擁有焊接機器人、數控機床等自動化、智能化生產設備,行業生產智能化水平有待提升。
市經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繼續加大企業“智改數轉”力度,打造一批5G全連接工廠、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支持龍頭企業加大數控設備、工業機器人和工業互聯網等新裝備、新技術應用,推進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
2024年10月,湖北省移動應急智能裝備創新中心與武漢依迅北斗公司聯手,成功研發應急巡視測繪指揮車,搭載國內首創多機巢無人機系統,集成多項核心技術。
“未來,移動應急救援裝備研發制造是我們發展的一個重點?!饼R星集團總經理江正平介紹。齊星與隨州多家專汽企業和研究院所共同組建創新中心,就是為了聚合力量,共同攻克關鍵領域核心工藝、核心材料等技術瓶頸。
許多企業反映,引才難、留才難,創新難突破。
如何破解這一難題?我市通過市校合作,走出了一條柔性引才、成果轉化的路子。與華中科技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等高校深度合作,搭建湖北省專汽研究院、隨州武漢理工大學工業研究院、湖北省應急產業研究院等研發平臺,架起從“創新鏈”到“產業鏈”的橋梁。
武漢理工工業研究院副院長李存榮介紹:“5名核心專家教授領銜,26名專家教授和60余名博士、碩士研究生參與研究院成果轉化工作,年均服務企業150余家,累計解決技術難題35個?!?/p>
依托三大科研平臺,先后轉化專用車產品研發成果300余項,為40余家重點企業解決共性關鍵技術問題60余個,開發高端新產品裝備30余款。
我市融入全省科創供應鏈平臺,接“天網”、建“地網”,推動創新資源一網打盡、創新需求一鍵觸發、創新供需智能匹配。截至2024年12月26日,入駐205家專汽企業,成功對接技術需求36項。還計劃在隨州專區設立專汽板塊,圍繞創新資源導入、人才交流等方面開展全面合作。
市科技局局長白玉濤表示,將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鼓勵優勢企業建立研發機構,提升自主創新能力,開發出更多細分領域“高精尖”產品,讓隨州“智造”專用車馳騁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