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州日報通訊員 楊雪松
為了騙取他人錢財,在社交平臺發布“炫
富”視頻及照片,偽裝老板身份,以各種理由向線上、線下認識的人“借錢”不還,究竟是民事糾紛還是刑事案件?
“我只是找他們借錢,沒有詐騙,而且我沒說不還錢,我現在沒錢還,等以后有錢了會還的!泵鎸z察官的訊問,張某始終辯稱自己只是出于資金周轉需要找他人借錢,屬于民事糾紛。
“如果是借錢,為什么以支付寶賬戶凍結為由多次讓他人給你轉賬,事后還偽造銀行電子轉賬回執?而且還以各種理由推諉不還錢?”面對檢察官的反問,張某仍堅持自己的行為是民事糾紛,拒不認罪認罰。
原來,2024年,張某約見熟人姜某,聲稱準備開一家燒烤店,讓姜某幫忙找一位廚師。閑談中,張某以支付寶被凍結為由,讓姜某向其支付寶賬戶轉兩筆錢,以此解凍賬號,并承諾支付寶解凍后會立即把錢退回。于是,姜某當即分兩筆給張某轉了9998元。轉賬成功后,張某稱支付寶還是未解凍,但是聯系了公司“會計”給姜某銀行卡轉賬10000元,并將銀行電子轉賬回執發給姜某。事后,姜某并沒有收到銀行的轉賬,便找張某對質,張某則稱可能是公司“會計”搞錯了,這錢就算是他借的,過幾天就還。姜某察覺不對勁,遂報警。
經查,2021年至2024年期間,張某在明知自己尚有多起民事判決未執行、多筆欠款未清償且無償還能力的情況下,偽造自己為“大老板”的身份獲取他人信任,以激活支付寶、考駕照、資金周轉、生病住院等借口,先后找姜某、童某、劉某等十人“借款”16萬余元,并通過各種理由推諉企圖賴賬,甚至偽造銀行電子轉賬憑證謊稱錢已還,所借款項均被用于還債及日常消費。但張某始終堅稱自己只是做生意需要資金周轉才找他人借錢,這些都屬于民事糾紛,其并沒有想騙取他人錢財的主觀故意。2024年5月,該案被移送至曾都區人民檢察院審查起訴。
為有力指控犯罪,曾都區檢察院將該案退回公安機關補充偵查,并列出繼續偵查提綱,包括調取張某社交平臺聊天記錄、銀行流水明細、個人名下財產等。同時,檢察官通過實地走訪張某辯稱的生意場所及相關證人等,核實張某并沒有經營他所謂的生意,且無固定收入,其在明知自己沒有還款能力下,虛構自身經濟狀況獲取他人信任后,多次捏造理由找他人“借款”,并偽造銀行電子轉賬回執,其行為涉嫌詐騙罪。
在確鑿的證據面前,張某向檢察官如實交代自己的犯罪事實,在檢察官的釋法說理下,張某及其親屬表示愿意積極籌措資金償還被害人損失。截至庭審前,張某親屬已退賠所有被害人經濟損失,取得被害人諒解。
2024年11月,經隨州市曾都區人民檢察院提起公訴,法院以詐騙罪依法判處張某有期徒刑三年,緩刑四年,并處罰金。
檢察官提醒:
收到他人轉賬要及時核對相關信息并確認無誤,必要時可以撥打銀行服務熱線。他人有借應有還,切勿以為隨意虛假承諾,騙取錢財沒有法律后果。以借為名,實為詐騙,終將受到法律的嚴懲。
法條鏈接:
最高人民法院《全國法院審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談會紀要》規定:對于行為人通過詐騙的方法獲取資金,造成數額較大資金不能歸還,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認定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1)明知沒有歸還能力而大量騙取資金的;
。2)非法獲取資金后逃跑的;
。3)肆意揮霍騙取資金的;
。4)使用騙取的資金進行違法犯罪活動的;
。5)抽逃、轉移資金、隱匿財產,以逃避返還資金的;
。6)隱匿、銷毀賬目的,或者搞假破產、假倒閉,以逃避返還資金的;
。7)其他非法占有資金、拒不返還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