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漢風報道:2024年9月26日,在北京舉行的2024(第七屆)年度經濟大會如期而至,經過嚴格評審,荊州經開區從眾多地區中脫穎而出,被授予“最具投資價值園區”。
荊州經開區成立于1992年,承擔著荊州市“工業振興崛起主戰場、城區向東橋頭堡”的使命,先后獲批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基地、長江經濟帶國家轉型升級示范區、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區、汽車零部件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國家火炬汽車及零部件特色產業基地、國家級綠色工業園區、中國綠色印染創新示范基地等多個國家級“金字招牌”。
經過30多年的建設發展,經開區已聚集規上工業企業298家,高新技術企業220家。2024年,經開區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19.1%,固定資產投資增速9.8%,工業投資增速8.0%,工業技改投資增速23.2%,各項經濟指標均穩中有進、進中提質。
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如今,經開區以全面融入省、市產業體系為導向,立足本地資源稟賦,正全力打造以智能裝備(分為智能家電產業及汽車零部件產業)為首位產業,化工新材料、紡織印染為特色產業的“1+2”產業發展格局,加快推動發展路徑、發展動力、發展模式、發展效能的優化完善和轉型升級,確保2025年全面建成千億產業新城。
聚力招商引資“強引擎”
1月17日下午,荊州經開區2025年招商引資工作大會舉行,13支招商隊伍擎旗出征,吹響新一年招商引資沖鋒號角。
招商引資,是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更是區域發展的后勁所在。
近年來,經開區狠抓招商引資“一號工程”,以招商引資大突破助推發展動能大提升。連續3年,協議引資額超700億元。其中,去年簽約億元以上項目142個,引資額達725億元。
聚焦主導產業開展鏈式招商,經開區編制招商規劃、繪制招商地圖,以優化產業結構、提升龍頭企業本地配套率為主攻方向開展精準招商。
2021年以來,經開區連續4年派出多路隊伍,奔赴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開展駐點招商,結出累累碩果。
在定期召開的招委會上,經開區黨工委、管委會組織招商、經發、資規等部門聚焦擬進區項目,圍繞“項目屬于產業鏈哪個環節”“項目投產后可為經開區發展帶來怎樣的助推作用”等方面進行詳細分析,為項目量身定制落地方案。
一個個優質項目的落地,離不開“最強大腦”的支撐。
2022年3月,經開區破局探路,在全市率先成立招商公司、產業研究院——荊州市荊開產業招商發展有限公司暨荊州經開區產業招商研究院。
兩年多來,產業招商研究院擔起“最強大腦”職責,全力做好全區產業發展戰略規劃、業態研究和項目分析等工作,從技術線路、應用領域、產業布局、發展路線和招商目標等方面實行“五圖”作戰,招什么、怎么招、去哪里招等問題迎刃而解。
全區史上投資額最大項目——總投資200億元的廣東先導項目洽談初期,產業研究院收到東莞招商隊員的訴求后,迅速啟動項目研究,對項目上下游、技術、工藝、生產要素等因素進行全面分析,為招商隊員提供“彈藥”,激發企業對經開區的投資興趣。最終,成功促成先導項目落戶荊州經開區。
強力招商舉措“磁吸”眾多優質企業和重大項目紛至沓來:行業龍頭美的“空冰洗”三大事業部接連相中荊州經開區,一年內投資逾百億元;世界500強之一的法雷奧繼一、二、三期項目投產后,再將熱系統中國研發中心落戶經開區,形成以荊州為中心、輻射全國乃至亞洲的產業布局;華中表面處理循環經濟產業園落戶投產,可容納汽車、航空航天、電子、五金等百余家表面處理企業入駐,輻射、服務華中地區……
一個個優質項目落地開花,為經開區產業發展和轉型升級注入強勁動能。
厚植營商“沃土”助發展
如果說招商引資是活水,那么好的營商環境就是企業生長的沃土。
2024年9月10日,湖北省鳴石高純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來到沙農集團,送來一面印有“心為企業謀發展 情牽企業共興榮”的錦旗。該負責人動情地說:“項目實現當年落地、開工建設,當年建成投產,離不開經開區各部門的鼎力支持!
無獨有偶。2023年5月,總投資200億元的湖北先導項目開工時,先導科技集團董事長朱世會就對“荊州速度”贊不絕口:“10天完成征地審批,17天完成土地征遷,荊州項目的征遷速度,在先導全國項目中絕無僅有!”
這只是荊州經開區營商環境的一個縮影。
在優化營商環境中,提速是關鍵。早在2022年,經開區便在全市率先推行一般社會投資工業建設項目“五證同發”服務,審批環節由5個變為“一事聯辦”,在材料齊全且準確的情況下,審批時間縮減至2個工作日。
近年來,經開區向著“只進一門”“一次辦好”的目標前進,全力按下政務服務改革的快進鍵。
在經開區政務服務中心大廳,全新打造的“自然人、法人全生命周期無差 別 受 理 綜窗。〔粍赢a服務分領域綜 窗 專區”服務模 式,讓此前的“一事跑多窗”變為“一窗 辦多事”,895個事項實現“一窗通辦”。
既要項目快落地,更要企業發展好。集合資源、要素、政策,根據產業特性及鏈上企業待辦事項共性特點,經開區編制“一鏈通辦”事項清單和服務指南,為項目量身定制“一企一案”,實行企業點單、精準服務。
眼下,湖北民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一期項目正有序運行,生產的氯乙酸、環氧氯丙烷等產品,廣泛應用于醫藥、農藥、染料等行業。而在項目投產之初,企業曾遭遇資金困難。
關鍵時刻,經開區企業秘書主動提供幫助,對接銀行爭取貸款,解了企業燃眉之急。同時,舉一反三,全面摸底化工新材料產業鏈企業,多次組織政銀企對接活動,解決產業鏈企業的資金需求。
湖北銀行荊州開發區支行相關負責人介紹,按照“一鏈通辦”工作思路,對產業鏈客戶制定了針對性的授信方案。
經開區不斷拓展增值化服務事項,將原本不屬于審批范疇的公章備案信息查詢、工程質量檢測、施工合同網簽、人才公寓和公租房申請等90項事項納入其中,真正實現“一鏈通辦”高效精準服務。
聚焦企業需求,經開區不斷推出創新服務舉措。
2024年9月14日,經開區產業鏈黨建聯盟大會上,汽車零部件和白色家電產業鏈黨建聯盟正式成立,拉開了以黨建賦能產業跨越式發展的大幕。
半個月后,產業鏈黨建聯盟舉行首次聯席會議,汽車零部件和白色家電產業鏈部分鏈上企業和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面對面話訴求、解難題。企業想租用周邊公寓作為員工宿舍,廠區周邊需要安裝路燈亮化……一個個問題現場得到部門回復,逐一解決。
搭建主導產業“四梁八柱”
發泡車間內,機械臂在后臺精確控制下自動作業,流量調節變得智能而高效,徹底擺脫對人工經驗的依賴;注塑黑燈車間里,自動化設備在昏暗的燈光下運轉自如,無需任何人工干預……在美的冰箱荊州工廠,AGV小車與工業機器人配合默契,平均每1.5秒就有一臺冰箱下線。
美的冰箱荊州工廠的前身是小天鵝(荊州)電器有限公司。2008年,小天鵝電器被美的集團收購后,更名為湖北美的電冰箱有限公司。經過16年發展,這只“小天鵝”在荊州快速成長,產能從10萬臺提升到1200萬臺,產值從1億元躍升到破百億元,成為全球最大單體冰箱生產基地。
近年來,荊州經開區緊盯美的冰箱配套產業、關聯企業,不斷完善供應鏈體系,先后吸引美的冰箱、洗衣機、樓宇科技三大產業園項目落戶,帶動124家配套企業不斷發展壯大,全市智能家電產業集群邁向千億級。
在“美的系”智能制造引領下,經開區工業企業加速轉型升級,5G用戶普及率達到42%,企業上云率達到82%。
近年來,經開區堅持傳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兩手抓,加速布局“1+2”產業發展格局。除了智能制造首位產業外,化工新材料、紡織印染兩大特色產業也快速轉型升級。
化工新材料產業是經開區蓬勃發展的新興產業,現已擁有以安道麥、利爾化學為代表的農藥化工,以能特科技、聯化科技、天津藥研院、帝斯曼為代表的醫藥化工,以太和氣體、聯仕化學為代表的電子化學材料,以先導科技、拓材科技為代表的高純金屬材料等產業集群,正大力招引生物醫藥中間體、原料藥、制劑、電子化學品、光伏新材料、新型植保等領域企業。
隨著湖北打造“光芯屏端網”世界級產業集群目標的明確,經開區搶抓機遇,從材料端破題,將半導體產業納入化工新材料細分領域,作為重點發展的新興產業。
經開區是荊州半導體項目的主要聚集地。其中,先導科技集中力量建設集成電路關鍵材料、稀散金屬回收加工、新一代半導體材料、太陽能電池及創新研究院等項目;拓材科技計劃在荊州建成國內最大、種類最多的高純半導體材料產業基地和國家級高純材料工程研發技術中心;安德科銘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將建設高純半導體薄膜前驅體生產基地……
與此同時,菲利華、太和氣體、匯達科技等本土企業也在半導體領域創新突圍,推動荊州經開區在電子氣體、濕電子化學品、光引發劑前驅體、光掩膜基板、高純半導體金屬材料等環節快速崛起,形成一股新勢力。
紡織印染產業是經開區傳統優勢產業。經開區紡織印染產業園總面積6.71平方公里,于2007年開始建設,是獲得環保部門批復的、湖北省最大最集中的專業化印染產業園,現已形成以富春染織為代表的紡紗、織布、印染、成衣、電商“一條龍”產業鏈。
2023年7月,中國印染行業協會為經開區“中國綠色印染創新示范基地”揭牌,全力打造湖北綠色印染產業聚集示范區,為紡織印染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去年,經開區智能裝備產業產值同比增幅13.71%,化工新材料產業產值同比增幅35.1%,紡織印染產業產值同比增幅61.29%。
科技創新托起騰飛翅膀
“這是紅外截止濾光片,是讓手機拍照色彩豐富、艷麗的關鍵零部件,全球五分之一的產品都產自荊州。”在荊州經開區五方光電生產車間,工作人員拿出一個僅有半個指甲片大小、0.21毫米厚的玻璃片說。
過去,生產紅外截止濾光片的關鍵原材料——藍玻璃,長期被國外壟斷。為此,五方光電在2019年成立子公司五方晶體,自主研發、加工藍玻璃,僅用一年半時間便突破了關鍵核心技術難題。
五方光電是荊州創新型企業的代表之一。近年來,經開區從創新要素出發,有效推動創新鏈與資金鏈、人才鏈、產業鏈深度融合,積極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逐步實現增長方式由資源驅動型向創新驅動型轉變。
企業是創新活動的主戰場,也是創新成果的試金石。為激發企業主體創新活力,經開區積極搭建產學研平臺,支持企業聯合科研院所、高校等組建創新聯合體,加大研發投入。
億鈞耀能等企業先后建設企校聯合創新中心。恒隆集團等企業與武漢工業大學等高校簽訂科技項目技術合作協議,其中太和氣體與武漢工程大學合作開展的電子特種氣體項目成功入選國家發改委先進制造業重點支持項目。
與此同時,經開區還將企業引才與全市“招碩引博”工作緊密結合,與同濟大學、武漢理工大學、長江大學等高校開展人才合作,與荊州職業技術學院、荊州理工職業學院共建產業學院,定向委培、訂單培養,打造區域產教聯合體。
法雷奧公司是汽車零部件產業的龍頭企業之一,在經開區建有其在中國最大的汽車熱系統研發中心,2023年入選首批省級人才驛站,現有博士2名、碩士64名、本科生520名以及集團專家35名,本科及以上學歷員工達總人數的三分之一。
為實現科技創新“關鍵變量”向高質量發展“有效增量”轉化,經開區全力推進以“用”為導向的科技創新供應鏈平臺建設。
健全雙創孵化載體,高規格建設科創中心,一期面積10萬平方米,引進中國科技開發院合作運營雙創中心,簽約入駐孵化企業51家。支持行業龍頭企業創建研發創新平臺,現有省級以上雙創平臺86家;組織企業接入湖北科創供應鏈天網平臺,入駐企業395家,發布需求458項。去年,辦理知識產權質押融資7.15億元,創新鏈與人才鏈、資金鏈加快融合,質押融資金額位居全市第一。
2024年,經開區有關企業科技創新的利好消息不斷:
銀科新材料入選2024年湖北省獨角獸企業,成為全市首家;
富春染織、偉速達等35家企業入列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行列,全區省級專精特新企業增至90家,位列全市第一;
聯仕(湖北)、色如丹(湖北)等9家企業入庫新物種“瞪羚”企業名單,全區新物種“瞪羚”企業達24家……
截至目前,經開區共有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480家,高新技術企業220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90家,國家級“小巨人”企業15家。
向綠而行繪新景
走進荊州經開區綠色循環產業園,能特科技有限公司新廠區一棟棟廠房整齊排列,自控室內40位操作員緊盯著電腦屏幕上的數值變化。
能特科技是在荊州本地成長起來的醫藥化工龍頭企業,2018年投資12億元實現整體搬遷,形成了年產1140噸關鍵醫藥中間體、高端化工催化劑的生產能力,推行全流程自動化操作。
通過招大引強、技術創新,能特科技與帝斯曼、天津藥研院等“聯姻”,成功裂變為益曼特、天科制藥、能泰科技等6家企業,形成產業集群。
為解決園區電子信息產業帶來的治污壓力,經開區引進金茂源(華中)表面處理循環經濟產業園項目。
該項目總投資約22億元,占地面積約65萬平方米,總建設面積110萬平方米,電鍍廢水處理能力達2.7萬噸/天,擁有可處理18類污廢水的廢水處理中心等完善的生產配套設施,可容納我省16條產業鏈中的軍工、航天、航空、高鐵、汽車、電子信息、智能制造和高端裝備制造業等產業配套的表面處理企業200余家,形成華中地區規模最大的表面處理產業集群。
與此同時,經開區著力引導相關企業開展副產物和廢物交換、能量和廢水的梯級利用以及基礎設施共享,實現資源利用最大化和產業鏈延伸。能泰公司利用生產放熱為能特、天科、益曼特等企業提供蒸汽能源;安道麥加工副產物氯氣為民騰、太和氣體、祥瑞化工提供液氯等,有效實現副產物的資源化利用。
步入金茂源(華中)表面處理循環經濟產業園,眼前別有洞天——
中心大屏實時顯示著廢水處理區、入園企業、化工庫區等近萬臺智能設備數據;園區地下,18條管道直通每一家企業的每一棟廠房,保證每一滴廢水達標處理排放。
截至目前,該園區已引入31家企業。經開區守牢生態底線,堅持走綠色發展道路,提出用3到5年時間,建成產業集聚、要素集中、功能集成、綠色集約的國家級經開區。
近幾年,經開區深入開展批而未供、閑置土地、低效項目、“僵尸企業”等四個專項治理工作,其中2024年消化處置批而未供土地961.54畝、完成閑置地處置2484.7畝。
2024年,該區出臺荊州首個工業企業績效綜合評價辦法,建立以畝均效益為核心的企業績效綜合評價制度,通過正向激勵、反向倒逼,引導企業集約節約用地,加快創新綠色發展,提高單位土地經濟承載容量和產出水平。
與此同時,經開區加快推進“零碳園區”建設,在全省率先以地方平臺國有資本進入光伏建筑領域,整區推進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工作。
2021年底至今,全區工商業分布式光伏電站發電量突破1.54億千瓦時,相當于節約標準煤4.6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2.3萬噸。預計2025年底年發電量可達到3億千瓦時。
2023年,經開區先后獲批省級綠色工業園區和國家級綠色工業園區;全區現有國家級綠色工廠6家、省級綠色工廠11家。
萬象更新,正是揚帆之時;潮涌荊江,自當破浪前行。荊州經開區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踔厲奮發!
(記者:劉娟、王大玲/編輯:王向明/一審:唐杰/二審:王桃芳/三審:江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