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依江而建、因江而興,被譽為“世界水電之都”。它擁有享譽中外的三峽明珠,是長江大保護的生態標桿;三峽水運新通道即將全面開工建設,四通八達的交通樞紐加快成型;是我省唯一一個衛冕全國文明城市“四連冠”的城市,堪稱走在前列的文明典范。新的一年,宜昌如何發揮獨特優勢、推動整體提升,在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中奮勇爭先?《牢記囑托 建成支點·市州委書記訪談》專訪宜昌市委書記熊征宇。
問:今年,省委省政府要求宜昌努力打造成為漢襄宜“金三角”的重要支撐、長江大保護的重要展示窗口、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宜昌打算從哪些方面發力?
答:省委省政府聚焦“加快建成支點”,賦予宜昌“三個重要”新使命,為宜昌高質量發展確定了新坐標、明確了新任務。我們在第一時間進行了傳達貫徹、部署落實。2月6日,市委市政府又在新春第一會上,對扛牢“三個重要”新定位、落實“六個奮勇爭先”新要求進行再動員再部署。
我們將進一步聚焦聚力支點建設,以新型工業化為牽引,推動城市能級、發展質效和城市競爭力、區域帶動力加快躍升,為全省加快建成支點提供宜昌發展支撐、為世界展示美麗長江彰顯宜昌作為、為中部地區崛起注入宜昌強勁動能。
一是聚力提升發展能級。2024年,宜昌經濟總量跨越6000億,進入了登高望遠、跨越發展的新階段。我們將搶抓三峽水運新通道建設歷史機遇,深入實施“雙碳引領、樞紐賦能、強產興城”三大發展戰略,做大經濟總量、城市體量,加速向萬億級規模邁進。
二是聚力提升發展速度。全市上下瞄準更快、更好、更強的目標,在把質量放在優先位置的前提下,保持必要的經濟增速,力爭2025年GDP增速達到7%以上。實際工作中,我們將按照7.5%的目標進行調度,確保全年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延續高于全國、好于全省、排位靠前的競進態勢。
三是聚力提升發展質效。堅決扛牢“立規之地”的政治責任,堅持綠色低碳發展,統籌推動傳統產業、新興產業、未來產業“三線并進”,著力構建“12520”現代化產業體系。
四是聚力提升發展后勁。今年,以實施“全面深化改革推進年”“重大項目建設年”活動為抓手,深化重點領域改革,持續擴大有效投資。堅持主城引領,加快建設城市新中心、高鐵新城、東部產業新區、點軍科教城等重點發展片區,推動宜都、枝江百強縣進位,支持當陽沖刺百強,培育壯大一批百強城區、百強鄉鎮。
問:省委省政府提出大力實施“七大戰略”、整體提升“七個力”,其中包括提升區域協同力,要求推進漢襄宜“金三角”協同發展。這個過程中,宜昌如何發揮獨特優勢?
答:推動區域協同發展,既要發揮獨特優勢,干好一域促全局;也要著眼全省所需,站位全局謀一域。接下來主要聚焦“高質量”“一體化”兩大關鍵,做強自身實力、發揮支撐功能,進一步強化“五個協同”。
一是強化規劃協同。以編制實施“十五五”規劃為契機,與武漢、襄陽協同謀劃重大項目,共同打造全省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增長極。
二是強化產業協同。以宜昌東部產業新區為依托,做大做強“宜荊荊”磷化工、“荊襄宜十”綠色循環電池等優勢產業集群,推進“當枝松宜東”百強聚集區建設,夯實“金三角”發展根基。
三是強化創新協同。借力武漢科教優勢,創新資源布局、加強要素整合,促進平臺共建、人才共育、產業共聯。
四是強化開放協同。積極推動自貿片區、綜保區聯動發展,合力打好外貿穩增長、內外貿一體化、開放樞紐功能提升三大攻堅戰。
五是強化生態協同。深入實施長江高水平保護十大攻堅提升行動,加快建設引江補漢等重點工程,確保一江清水東流、一庫凈水北送。
問:支點建設,于地方而言,擺在首位的還是經濟建設。2024年宜昌經濟總量邁上了6000億臺階。今年宜昌如何繼續承壓前行,在“穩”與“進”中推動高質量發展?
答:扛牢扛穩“三個重要”新使命,經濟建設必須打頭陣。宜昌將始終聚焦經濟建設中心工作和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不斷夯實“穩”的基礎,激活“進”的動能。
一是全力抓項目。加快推進萬華化學、邦普宜化、安琪合成生物、廣汽二期、銀基國際旅游度假區等一批重大產業項目建成達效,謀劃推進30個百億級、50個五十億級、100個十億級重點項目,確保全年億元以上項目新開工不少于800個、新入庫不少于650個、新竣工不少于500個。
二是全力壯產業。錨定新型工業化主攻方向,深化“五個一”產業鏈招商,推動現代化工新材料產業加快向電子化學品等高端化方向延伸,生命健康產業加快向高端生物制造方向集群化發展,新能源及高端裝備產業加快向綠色智能船舶、高端化工裝備等領域特色化發展,突破性發展大數據及算力經濟,力爭今年新增2個千億產業,“3+2”主導產業全部達到千億級規模。同時,按照全省科技創新大會的部署,實施新一輪省域科創中心建設三年行動,健全科技財政穩定投入、科技金融服務等機制,用好安琪全國重點實驗室、湖北三峽實驗室等重點科創平臺。
三是全力促消費。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大力發展首發經濟、冰雪經濟、銀發經濟,持續唱響“荊楚購·宜起購”活動品牌,做大做強“兩壩一峽”、三峽千古情等拳頭產品,激發文旅消費潛力。
四是全力優環境。一流的營商環境,是最核心的競爭力。我們將聚焦降成本、暢循環、優服務、促公平,開展“解難題、穩增長、促發展”企業幫扶活動,打造營商環境標桿城市。
問:宜昌與三峽工程共成長,如今三峽水運新通道即將開建,宜昌發展迎來又一重大機遇。我們也注意到,宜昌正在實施“樞紐賦能”戰略,請問如何將樞紐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
答:宜昌伴江而生、因壩而興,宜昌城市跨越成長的每一步,都與國家重大戰略工程的建設高度正相關。今年,三峽水運新通道全面啟動建設,標志著宜昌進入“新三峽時代”。我們將統籌好服務保障和借勢借力的關系,深入實施樞紐賦能戰略,持續放大重大工程的“乘數效應”,把重大工程建設機遇轉化為發展機遇。
一是做大樞紐能級。加快建設4條高鐵、4座長江大橋、10條高速公路,加快補齊航空客貨運物流基礎設施短板,持續完善“鐵水公空管”多式聯運體系,著力打造三峽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
二是做強樞紐貿易。積極融入中歐(亞)班列國際大通道、西部陸海新通道,全面打通至寧波、廈門、廣州、欽州扇形對外開放物流通道,努力建設連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節點。
三是做實樞紐產業。壯大現代化工、生物醫藥、船舶制造、航材研發等樞紐型產業,切實以樞紐帶動貿易、貿易聚集產業、產業反哺樞紐。
四是做活樞紐生態。加快整合平臺口岸功能、貿易功能、服務功能,培育引進供應鏈示范企業,不斷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長江云新聞記者 田園 南新顏 鄭莉莉 金若晗 劉巧路 樂城 宜昌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