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我市召開整體提升環境、助力支點建設大會,對整體提升環境、助力支點建設作出系統部署。科技創新正在從地方經濟的“關鍵變量”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我市科技部門如何強化支點意識,以科技創新激活產業發展“新引擎”,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中聚力突破?近日,隨州日報全媒記者采訪了市科技局局長白玉濤。
市科技局局長白玉濤
平臺與人才“雙擎驅動”
全面提升創新策源力
問:全市“新春第一會”提出“將全部力量聚攏到整體提升環境、聚焦到助力支點建設”的核心要求,請您結合實際,談談對隨州科技創新工作的指導意義?
市科技局局長白玉濤:
全市“新春第一會”全面吹響了“整體提升環境、助力支點建設”的沖鋒號,明確提出“用好科研平臺,提升創新策源力”。
隨州擁有專汽、應急、香菇、稻米油產業研究院等創新平臺,在科研成果轉化方面有用武之地。我們要深入對接省內外科技創新源頭,共同開展核心技術攻關和科研成果轉化,建立隨州(武漢)離岸科創中心,打造“研發在武漢,轉化在隨州”的科創飛地。
積極引進綜合性實用型理工科本科院校,吸引、培養高素質人才,逐步建立教育培養人才、人才支撐科技、科技引領教育的良性循環機制,為科技創新注入源頭活水,為構建千億級產業集群提供有力支撐。
深挖干部潛能
全面提升服務保障力
問:面對隨州“爭先進位”的目標,市科技局將采取哪些具體措施,把干部的潛力轉化為推動科技創新的強大動力?
市科技局局長白玉濤:
助力建支點,科技打頭陣。我們將發揚“把科技自立自強當使命、視創新創造如生命、抓創新發展像拼命”的“三命”精神,破題開路,破局突圍,破浪前行,對標一流、爭先進位。
深入開展“大學習、大走訪、大比拼、大作為”活動,干中學、學中干,提升科技干部善作善成的能力本領,創建學習型、研究型、創新型、服務型、清廉型“五型”機關。
聚焦中心工作重要職責、重大任務、重點指標,完善以實績為導向的考核機制,提升科技工作質效。
牢固樹立拼搶意識,秉承“有求必應、無事不擾”的服務精神,以時不我待的緊迫和舍我其誰的擔當,在助力支點建設的征程中當先鋒、做表率。
推進“五項行動”
全面提升主體競爭力
問:會議強調“用好科研平臺,提升創新策源力”,市科技局作為推動科技創新的核心部門,如何具體謀劃以科技創新激活產業發展“新引擎”?
市科技局局長白玉濤:
開局即決戰,起步就沖刺。今年,我們致力構建“政產學研金服用”北斗七星創新體系,著力推進“五項行動”,在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上開拓進取。
一是實施創新體系“強核”行動。推動市縣共建隨州(武漢)離岸科創中心,主動融入光谷科創大走廊,把隨州打造成科技成果轉化承載地、示范區,促進“研發飛地”與“產業腹地”深度融合。持續對接襄陽都市圈科技資源,加快實現科技資源共建共享、科技人才互通互融。
二是實施創新力量“筑峰”行動。精心組織高企和科小培育三年行動,加快形成科技中小企業“大片森林”、高新技術企業“骨干樹林”、新物種企業“參天大樹”競相成長的發展格局,力爭全市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總數突破400家,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1000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速達到10%以上,占GDP的比重達到15%以上。
三是實施科研攻關“攻堅”行動。聚焦專汽、應急、風機、農業等重點產業共性技術和“卡脖子”技術,以“揭榜掛帥”形式開展產學研用協同攻關,加快催生一批關鍵性、原創性和標志性技術成果。圍繞“2236”產業集群,謀劃申報國家“兩重”項目和省、市級科技計劃項目,不斷壯大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智能制造、智慧農業等未來產業。
四是實施產研一體“融合”行動。做深做實科創鏈供應平臺,以企業技術、人才、金融、場景需求為重點,精準配置創新資源。深化市校合作戰略,重點與武大、華科、武漢理工、華農等高校在人才引進、校友經濟、成果轉化等方面展開合作。穩步推進“一地一品”科創平臺建設,培育一批企校聯合創新中心、鄉村振興創新示范基地、“星創天地”,力爭新增市級以上科創平臺20家。啟動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發展聯合基金項目,實施成果轉化后補貼政策,力爭全年技術合同登記額達80億元,轉化應用科技成果40項以上。
五是實施創新環境“優化”行動。以財政科技投入為引導,加快構建多元化投入機制,力爭全年全社會研發投入增長20%以上。實施“創新積分制”,創新科技金融服務。深入落實提升營商環境“十大行動”,加快打造熱帶雨林式的科創生態,讓企業敢投入、人才愿扎根、成果快轉化。
記者 | 王聰瑩 通訊員 | 胡猛
編輯丨陳巧巧 編審丨黃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