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曙松
通訊員 鄭家裕 彭強
2月17日清晨,秭歸縣茅坪橘園里,42歲的劉輝德手持對講機穿梭在學員中間。寒風中,他的目光始終追隨著空中10架訓練無人機。
這位昔日的鄉村教師,正在締造鄂西山區最大的無人機飛手培訓基地。
傳統農業與現代科技碰撞,在這片橘香彌漫的山谷迸發出令人驚嘆的火花。
2019年深秋的那個決定,至今仍烙印在劉輝德的記憶里。“當時全縣柑橘運輸損耗率18%,打藥人工成本占了產值的三成!敝钢缃駫鞚M錦旗的培訓教室,他的手指在“大疆農業戰略合作伙伴”銅牌上頓了頓。那年,他毅然告別熟悉的教鞭,創立了主營無人機農業服務的秭歸鴻來農業服務有限公司。
無人機旋翼轟鳴,奏響豐收樂章。它們沿著預設航線輕盈起舞,將一筐筐飽滿多汁、宛如金球的紅肉臍橙穩穩運出山坳。
創業初期,劉輝德的足跡踏遍了全縣378個自然村。為攻克山區信號干擾難題,他曾帶學員在雪夜蹲守試驗場,用38次墜落測試換回精準的飛行參數。
2021年柑橘采收季成為轉折點。在郭家壩鎮,劉輝德團隊用改裝后的無人機完成首次臍橙吊運測試。當裝載25公斤橙子的無人機穩穩降落在收購站時,圍觀的橘農們激動了。當晚,公司接到27個村的合作電話。
在四季有鮮橙的秭歸,無人機成了打開山門的鑰匙。
2007年12月,秭歸郭家壩鄧家坡,橘農用背簍艱難地將柑橘背出大山。
鴻來公司一路高歌猛進,麾下32個專業服務隊如虎添翼,1300余名專業技術人員各顯神通,400余臺套精良設備嚴陣以待。年社會化服務飛防面積沖破100萬畝次大關,吊運服務量高達80萬噸,穩坐當地農業服務頭把交椅。
眼下,新春的暖意剛沁入秭歸大地,無人機培訓點已然人聲鼎沸。眾多“新農民”紛至沓來,他們在教室里聆聽知識講解,在戶外場地操控無人機苦練技能,只為考取那開啟科技務農大門的操作證書。
2月17日,秭歸茅坪橘園內,“新農民”進行無人機飛行資格考試。
截至目前,鴻來公司在全縣培訓的持證“飛手”已超過1000名,農用無人機數量跨過620臺套大關。這些“新農具”除了傳統吊運外,還在農田測繪、精準施肥等領域大顯身手,推動當地農業大步邁向標準化、智能化的康莊大道。
劉輝德通過大顯示屏,察看每一架無人機作業的狀態。
記者手記
□ 劉曙松
2007年12月25日,秭歸郭家壩鄧家坡,我拍攝到大山中隨處可見成行成隊的橘農,他們背著碩大的背簍,將一筐筐臍橙運出深山。
2025年2月17日,秭歸縣農用無人機培訓基地里,我見到眾多農民前來學習無人機使用技術并考證。
18年,在歷史長河中不過一瞬,于我卻是職業生涯的深刻見證。撫今追昔,感慨萬千。
如今,秭歸擁有1000多名持證“飛手”,柑橘出山不再是肩挑背扛的苦旅。無人機翱翔天際,臍橙坐上“科技快車”,直抵城市餐桌。
這場農業革命,解放了農民的腰背,更放飛了大山的希望?萍假x能,秭歸臍橙正飛向更廣闊的天地。
詳見2月28日湖北日報十六版>>
點擊查看專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