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7點,曾都區西城街道烏龍巷社區烏龍巷小區16號樓的樓道里傳來簌簌的掃地聲?!皹菞濋L”胡相成正弓著腰清理落葉,“現在每天早起打掃成了習慣,看著樓道干干凈凈,心里舒坦。”他邊說邊將垃圾掃進簸箕,掃帚與地面摩擦的聲響在晨光中格外清晰。
在烏龍巷小區,一場關于“清潔家園”的變革正如火如荼地展開,“樓棟長”作為其中的先鋒力量,充分發揮引領作用,帶動小區居民齊動手,共同勾勒出社區治理的美好藍圖。
65歲的老黨員胡相成深知居住環境對居民生活品質的重要性,在他的帶動下,16號樓居民熱情響應,紛紛參與到“清潔家園”行動中來。
為了清理小區樓道里的“牛皮癬”,大家踴躍出資購買涂料、粉刷用具等物資,并自發組織起來清理樓道、粉刷墻壁。曾經斑駁的墻面上,居民們自發繪制的“鄰里互助”主題墻繪在朝陽下色彩鮮艷。樓道轉角處,原本堆積如山的雜物變成了綠意盎然的綠植角,居民李阿姨特意搬來兩盆綠蘿點綴其間。
“你看,這里以前全是小廣告,現在貼上了文明公約。”胡相成帶著記者查看,手指劃過剛粉刷的雪白墻面。在他的帶動下,16號樓24戶居民集資2.3萬元,利用周末完成了樓道粉刷、照明改造等工程。此外,樓道還安裝了6個攝像頭和單元樓進出口門禁系統,提升了安全防范能力,讓居民住得更安心,滿意度大幅提升。
該小區的9號樓棟則以嚴格的制度和居民的積極參與,成為“清潔家園”的又一典范。
為加強安全衛生管理,9號樓“樓棟長”郝明鑒發動居民制定了詳細管理規則,涵蓋嚴禁高空拋物、倡導尊老愛幼、保持樓道衛生等內容,經全體業主一致通過后,于今年1月1日起正式執行,為清潔工作提供了有力制度支撐。
“以前總覺得社區治理是居委會的事,現在我們自己制定了《9號樓文明公約》,連高空拋物都有人管了。”居民劉女士抱著兩歲的孩子在樓下散步,在她身后,幾位老人正圍坐在一起下棋,石桌上“禁止吸煙”的提示牌出自樓內小學生之手。
居民們在“樓棟長”的影響下,也積極投身樓道清潔工作,按照規定時間和頻率認真打掃,相互監督,共同維護樓棟環境。此外,為平衡清潔工作負擔,增強居民責任感和歸屬感,9號樓棟實行輪流打掃制度,每層樓居民按規定時間和頻率打掃,不僅保證了樓道整潔,還促進了鄰里團結友好。
烏龍巷小區16號樓與9號樓棟的成功實踐,是社區共同締造“清潔家園”行動的生動體現。它們充分彰顯了居民自治的強大力量和社區治理的顯著成效,其寶貴經驗也將為更多社區在清潔家園、和諧發展的道路上提供借鑒,引領更多社區不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