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板上,春雨淅淅瀝瀝,幾個買菜歸來的市民撐著傘走進深巷,黑白色調的富川老街上空飄起一層薄薄的云霧……3月5日中午,置身黃石市陽新縣興國鎮三眼井社區,鬧市的生活節奏似乎慢了下來。
陽新縣富川老街
這里是陽新縣老城區腹地,人口密集,也是歷史上“興國州”(陽新縣古稱興國州)的核心地帶。眼下,臨近一條街區實行了交通管制,正在進行改造。
在城鎮化進程不斷加速的今天,如何破解老城更新中的“拆與!薄靶屡c舊”“快與慢”的矛盾,成為考驗城市治理的命題。
在老城區的城市更新實踐中,興國鎮交出了一份獨具特色的答卷:2024年累計完成20.2萬平方米老舊小區改造、建成6個口袋公園……
這些數字背后,折射出的是老城更新的共贏之道。
在南門古街青石板鋪就的街巷間,傳統商鋪的木質門楣與現代化的休憩座椅相映成景。這種“微創手術”式的改造,正是陽新城市更新的精髓所在。
不同于大拆大建的粗暴模式,興國鎮配合相關政府部門采取“針灸式”療法。
“陽新老城區的更新模式體現出對城市文脈的深刻理解。”據興國鎮鎮長董國梁介紹,在對全鎮704處違建實施精準拆除后,騰挪出5.7萬平方米空間用于民生設施建設;在保留古商城原有建筑格局的基礎上,通過立面整治、管線入地實現功能升級;22部加裝電梯如同嵌入歷史建筑的現代模塊,既解決老齡化社區的實際需求,又保持建筑風貌的完整性。
南門古街一帶曾經商鋪林立,歷史上是陽新商貿、政治、文化中心,十分繁華。因為緊鄰富河,歷史上有南門、北門等大小8座城門,將老縣城擁入懷中。1938年,縣城遭日軍飛機轟炸,城門、城墻和不少古建筑毀于一旦。
1930年代初的富川門
如今,陽新縣正醞釀著在這里打造一條集美食、休閑、娛樂為一體的文化街區,將老興國的人文、歷史融入其中,成為游客來陽新必將打卡的網紅街。
在富川街土生土長的黃修權今年84歲,富川街132號是他的老宅,門前有一段500余米長的石板街。在逼仄的巷口,清末至民國時期的磚木結構老宅仍清晰可辨。
富川街古樸的石板街已經成為老興國人的集體記憶
“我在這里出生,也會在這里離開人世,這里就是我的根!秉S修權希望,在改造中盡量把石板街保護好,能修復的盡量修復,畢竟,老縣城的遺跡不多了。
按照改造設想,陽新縣將運用傳統工藝修復磚雕窗欞,同時植入綠化、花園等生態設施?梢赃b想,當樹影重新投射在修繕一新的粉墻上,城市記憶與現代生活實現了完美交融。
在張家垴片區的口袋公園,晨練老人與嬉戲兒童的歡聲笑語,丈量著城市更新的民生溫度。
日新月異的陽新縣城“顏值”不斷攀升
近年來,陽新縣將城市更新資金投向基礎設施短板:從人居環境的常態化清理到“飛線”專項整治,從29部在建電梯到凍庫夜市的醞釀改造,每個項目都聚焦群眾的“急難愁盼”。
興國鎮配合縣城管部門,堅持開展城市治理“十大專項整治”行動,針對衛生臟亂、交通擁堵、違建頑疾、物業失管、占道經營、空中飛線等亂象開展攻堅,并按照整治和宣傳并重的原則,引導居民群眾樹牢“主人翁”意識,形成“人人參與整治、人人共享成果”的良好格局。
遍地開花的口袋公園讓老城區舒適性大大提高
6日,春日陽光下,興國鎮林峰社區旁的口袋公園刷新了這片老城區的顏值。公園盡管面積不大,但“五臟俱全”,健身器材、亭子椅子樣樣都有。漫步這里,不僅能欣賞繁花與綠植,呼吸新鮮空氣,還能領略城區的民俗文化、英雄人物事跡。
“我就盼著口袋公園早日建成,沒事的時候去練練太極劍,身體好了,心情也好了。”附近住戶石玉蘭說。
這種民生導向更體現在治理機制的創新上。“門前三包”制度的智能化升級,讓商戶通過手機即可完成責任區域管理;“市民監督員”制度的推行,使背街小巷的整治效率明顯提升。
在蓮花池社區電信小區,姜孝誠等自改辦成員對新加裝電梯豎起大拇指。“去年加裝好之后,28戶居民上下樓方便多了。不過,后期運營還是要有保障!苯⒄\說。
加裝電梯后,老舊小區居民上下樓更便利。
作為全縣的商貿服務中心,在興國鎮老城區,華聯時代廣場、光谷廣場、城市廣場、九龍廣場、麗華廣場等商業綜合體為市民群眾提供了生活便利,也讓老城區迸發出新活力。
該鎮還通過污水管網改造、背街小巷改造,解決了興國老城區暴雨時節“看海模式”和臟亂差問題。
夜幕時分,整修一新的古商城秩序井然。燈光映射下,老戲臺給這里增添了一份文化韻味。
修葺一新的富川大舞臺
“以前每個周五晚上,有采茶戲劇團在這里唱戲,我專門坐公交車過來看戲!币呀洶岬疥栃鲁菛|新區居住的居民尹慧仙笑著說。
陽新采茶戲是陽新地區的一個具有濃郁特色的傳統戲曲劇種,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陽新古八景中,滄浪煙雨、南市漁歌、恩波夜月等遺存,皆深藏于興國老城肌理之中。在實施“城市更新”行動中,興國鎮注重保護傳統文化,讓人文歷史融入其中。
三眼井社區人文歷史陳列館是興國老城區的歷史縮影,每到節假日都迎來不少團體、單位參觀,已經成為興國的“網紅打卡點”。
三眼井社區人文歷史陳列館,“古井新韻”四個字映入眼簾。社區黨支部書記程麗君介紹,在政府部門支持下,社區梳理出三眼井的歷史,見證了陽新老縣城的滄桑歲月,開館后接待了多個團體、單位參觀。
“從宋代以來,這里就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晚清時期,有九座戲臺;民國時期,古城大南門下有茶樓、有做布貼的,還有藝人說書、彈唱,成為州城一景……”社區干部兼講解員王云君從人文歷史和街區變化,娓娓道出三眼井乃至興國州的前世今生。
富川老街老照片
“安徽、江西一些旅游城市將非遺工坊、傳統美食、傳統手工藝等元素融入到城市更新中,值得我們學習!迸d國鎮黨委書記吳坤說,在城市更新這盤大棋中,文化是城市的魂,城市更新不僅要塑造“形”,更要傳承“魂”。
吳坤表示,老城更新不是傳統與現代的零和博弈,而是能實現歷史傳承、民生改善、經濟發展的多元共贏。興國鎮是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在未來“一湖兩岸”文旅帶建設中,可以探索通過AR技術復原古碼頭場景,開發沉浸式戲劇體驗項目,推動歷史文化資源活化為沉浸式文旅消費場景,并結合湘鄂贛邊區鄂東南革命烈士陵園、蓮花湖國家濕地公園這些“紅綠”旅游景點,使得游客不出陽新縣城區,也能樂享觀光、度假、休閑“一日游”。(記者 賀介飛 吳天韻 通訊員 汪浩 盧奇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