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產業作為隨縣支柱產業之一,伴隨著新隨縣的成立發展壯大。從最初的“一擁而上”“遍地開花”,到如今的規范有序、綠色發展,隨縣石材產業走出了一條高質量發展的蝶變之路。
“全國石材行業綠色發展的領跑者”、全省重點成長型產業集群、“中國十強建材工業園”、“全國品牌建設工業園”……
一個個產業名片在業內不斷叫響,這背后更是隨縣堅持生態優先,推進產業綠色高質量發展的生動注腳。
痛定思痛
全面推進產業轉型
開年以來,隨縣吳山鎮、萬和鎮,石材礦山開采區、園區石材企業,轟鳴的機械聲奏響著沖刺首季開門紅的“奮進區”。
▲產品應用——成都環球影城(芝麻灰)
隨縣石材資源得天獨厚,以飾面用花崗巖為主,儲量大、質量優、易開發,目前已探明礦石儲量5.48億立方米,礦區開采面積10平方公里左右。品種包括黃金麻、白麻、芝麻灰、黃金鉆、白金、卡基諾金六大系列,廣泛運用于各類公共建筑建設項目。高峰時期,隨縣石材的市場份額一度占到全國的20%左右,部分品種更是一度占據全國同類品種80%的市場份額。
良好的市場優勢拉動了隨縣石材產業的快速發展。產業發展初期短短幾年時間,隨縣成長起來10余家礦山開采企業,100多家加工企業,年產值達200億元,產業鏈帶動了近5萬人就業,為全縣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產品應用——雅安大熊貓博物館(白麻)
然而,由于多方面原因,隨縣石材行業發展初期缺乏科學的規劃指引和完善的監管體系,各類市場主體爭相進入,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少數企業無序開采、越界開采也帶來了生態環境問題,石材資源稟賦優勢沒有很好地轉化為產業優勢、發展優勢。
隨縣政府痛定思痛,拿出壯士斷腕的勇氣,按下了石材產業高速發展的“暫停鍵”。針對出現的問題,展開了一系列的積極行動,在科學理念、發展規劃的指引下,全面推進石材產業綠色轉型發展,加快走出了產業發展“陣痛期”,重塑產業發展新格局,努力把儲量豐富的礦產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和發展勝勢,為沖刺中部百強縣提供堅實支撐。
規劃引領
科學擎畫產業藍圖
科學合理的規劃布局,是石材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指引。目前,隨縣共有吳山、萬和兩大石材產業園,具備年開采量530萬立方米荒料、生產1.8億平方米板材的能力。
▲綠色礦山建設
隨縣堅持規劃引領,突出問題導向,立足全局、放眼長遠,編制《隨縣石材產業十年規劃》,制定《隨縣石材產業三年行動實施方案》、《隨縣飾面用花崗巖石材產業規范發展指導意見》,明確了石材產業轉型發展重點任務,推動綠色礦業示范區建設,優化產業空間布局,以數字化智能化賦能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以產城融合、產業融合促進縣域經濟水平整體提升,打造國內一流石材產業集群和石材礦產資源高效開發利用示范基地。
針對礦區分散、礦區面積盲目擴張、經營主體水平層次不齊的實際,隨縣堅持一盤棋思維,優化整合礦權布局。綜合考慮礦石品種、安全、效益和產業發展、生態環境保護等因素,合理確定礦權數量和年度開采總量。2021年1月所有采礦權到期后,按照“數量壓減、規模適度”的原則整合礦權,化“零”為“整”,將原有18個礦權整合優化為6個,設計年開采規模保持在530萬立方米左右,開采面積控制在10平方公里左右,確保生產規模與礦山資源儲量相匹配。
堅持從嚴從緊把控,科學設計出讓模式。隨縣按照“政府主導、國有參股、民企整合、市場運作”的思路,統籌國有資本主導性和社會資本專業性之間的關系,利用好民營企業在市場、技術、人才等方面的優勢作用,發揮好國有投融資平臺優勢,合作開發礦產資源,積極穩妥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更好助力產業發展。目前全縣整合后的6宗礦權已掛牌出讓5宗。
生態優先
深化產業綠色發展
初春時節,在隨縣吳山鎮吳聯礦業公司礦區附近的山坡上看到,昔日的排土場經過治理,變成了一處山坡,種上了刺槐、濕地松等植物,還原生態之美。這是隨縣推進礦區生態修復的一個縮影。
隨縣堅持生態優先發展理念,堅持問題整改與整體提升兩手抓,一方面,積極開展礦山生態修復、園區綜合治理,推動歷史問題整改取得實效;另一方面,以創建綠色礦山為指引,堅定不移走“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和諧共存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持續開展礦山生態修復。該縣堅持“誰開發、誰治理,誰破壞、誰修復”的原則,按照“橫向到邊、縱向到底、不留死角”要求,創新“清理、整形、覆土、復綠、管護”五步法,開展礦山覆土復綠。2021年以來,全縣累計投資5.23億元,修復礦山開采平臺510個、邊坡481個,修復總面積2.11萬畝,做到應覆盡覆、應綠盡綠。
大力開展園區綜合整治。全面規范石材企業用地,清理騰退違規占用土地;督促企業安裝沖洗噴淋、防風抑塵降塵設施430余套,推行濕法作業方式全覆蓋;完善園區污水處理設施和廠區雨污分流系統,新建石材加工企業污水干濕分離設施180余套,做到園區加工企業全覆蓋,實現污水零排放、循環全利用。
積極開展綠色礦山建設。督導礦山開采企業設立“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基金”賬戶,用于礦山環境修復;編制《綠色礦山建設方案》,制定任務清單,有序開展綠色礦山建設。目前,福昌、鴻盛、吳聯、吳隨等已出讓的4個礦區已成功創建省級綠色礦山;吳聯、吳隨礦區被省自然資源廳推薦納入國家綠色礦山名錄。
健全長效管護機制。加強對礦山及園區生態環境的動態監管,把污水、噪聲、粉塵等污染源的防控和治理成效作為約束企業的“硬指標”,構建“邊生產、邊治理”的生態保護新格局。
數智賦能
培育產業新質生產力
開采區域視頻監控全覆蓋、運輸車輛進出車牌自動識別、車輛行駛軌跡在管理平臺上實時顯示……隨著智慧礦山系統平臺的建設,礦區管理變得更加精細、科學、智能,極大地提升了生產效率、環境保護水平及作業安全性。
▲產品加工
全力建設智慧礦山。近年來,針對行業管理方面的難點、痛點,隨縣堅持數智賦能,投資1.15億元建設集車輛調度、礦山監管、荒料調配、環境監測、安全生產監管等多元一體的智慧礦山管理平臺,力圖構建荒料、尾渣、鋸泥等礦產品跟蹤溯源體系,做到“來源清楚、去向明白、軌跡可循”,實現全流程閉環管理,為產業發展、行業監管、企業經營提供科學決策依據。
持續深化產研融合。利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科研及區域資源優勢,組建石材研究院,建立人才交流培養機制,開展技術創新、產品研發攻關,推動技術創新、數字化與產業深度融合,帶動產業突破性發展。
加快行業技改擴能。鼓勵企業技改擴能和設備更新,引導46家石材規模以上企業投資8.7億元,淘汰單臂式大切機、手搖切邊機、半自動式磨光機等落后設備,升級橋式大切機、紅外線切邊機、全自動磨光機等先進設備,全面提高石材加工自動化程度,降低能耗及污染風險。
內外兼修
催生產業發展新動能
隨縣堅持“苦練內功“與“勤修外功”相結合,為石材產業高質量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實施提檔升級工程。投資10.25億,圍繞道路交通優化、土地高效利用、配套設施建設、環境景觀建設、廠區改造升級等五大提升方向,全面實施園區提檔升級工程及162家企業“一企一策”改造工程,逐步建成布局合理的現代化加工園區。
完善產業服務配套。投資23.8億,修建礦區道路61公里;新建礦山污水處理站5座、礦區沖洗站4座及電力設施、辦公場所等配套基礎設施。謀劃投資建設鐵路專用線、石材產業大道,強化道路運輸承載能力,完善輻射全國的公鐵聯運物流網絡。
強化循環綜合利用。投資4.7億元,建成大嶺礦區、董家莊礦區、白石巖礦區、吳山加工區綜合利用項目,共計可處理尾料1420萬噸;規劃吳山尾礦綜合利用產業園,招引格耀、科能等新材料綜合利用項目,可處理尾礦1000萬噸以上;加大多元化綜合循環利用項目引進力度,探索開發新型建筑材料,持續推動鋸泥鋸粉、尾礦尾渣處理,全面做到“吃干榨凈”。
多元開展產業推介。組織舉辦“2023年中國隨縣石材行業招商簽約暨綠色循環經濟產業園開工儀式”、“2024年湖北隨縣石材(廈門)推介會”、“2024年建筑裝飾行業與隨縣石材產業精準對接活動”等系列活動,宣傳推廣“隨縣石材”,促進供需雙方精準對接,大力招引石材機械制造、固廢綜合利用等行業企業,延伸產業鏈條,夯實發展底盤,為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隨縣石材辦負責人表示,力爭到“十四五”末,全縣石材產業產品體系完善、配套服務發達、固廢循環利用、環境生態友好,綠色礦山、智慧礦山建設全面進入成熟階段,實現開采數字化、加工園區化、固廢資源化、產業集群化、產品品牌化、修復常態化,全力打造全產業鏈產值達500億元、具有沖擊千億元潛力的綠色建材產業集群,構建國內具有影響力的露天石材產業發展示范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