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市出臺《中共隨州市委 隨州市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奮力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重點工作的實施意見》(即市委一號文件)。3月25日,市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對2025年市委一號文件進行解讀,介紹實施意見的內容、目標、舉措等。
會上,市農業農村局負責人解讀了市委一號文件。文件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和考察湖北重要講話精神,錨定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建設農業強市目標,以整體提升環境為抓手,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提升鄉村產業發展、鄉村建設和鄉村治理水平,強化科技和改革的雙輪驅動,千方百計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共有七個方面23條內容。
市委社會工作部、市財政局、市文化和旅游局有關負責人先后就提升基層治理效能、做好相關資金籌措保障、加強群眾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回答記者提問。
中國網、湖北日報、湖北廣播電視臺、荊楚網、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隨州日報、隨州廣播電視臺、隨州發布、隨州市政府網、隨州論壇、云上隨州等新聞媒體記者參加發布會。
市委一號文件起草背景、主要內容、主要特點
隨州市委農辦主任、市農業農村局局長 黃蘋
一是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一號文件精神,是制定市委一號文件的主題主線。
二是進一步全面深化農村改革,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大背景。
三是建功支點建設的迫切需要。市委圍繞湖北“建成支點”這一全局使命,聚焦隨州“要做什么、能做什么、怎么去做”,明確“整體提升環境、建功支點建設”作為服務大局全局的首要任務、抬升發展標桿的關鍵抓手、實現爭先進位的重要路徑,市委一號文件的起草和制定也是圍繞助力“支點建設”整體考量的。
第一,堅持夯牢農業發展底盤。守牢糧食安全底線,嚴守耕地保護紅線,高質量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確保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315萬畝以上、產量達到29.7億斤以上。打造高質量的“菜籃子”,確保重要農產品穩定供給。
第二,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持續鞏固提升“三保障”和飲水安全保障成果,提升防止返貧致貧監測的幫扶效能。精準開展產業和就業幫扶,確保脫貧人口務工就業規模穩定在5.8萬人以上。健全幫扶資產長效管理機制。
第三,著力壯大富民產業支撐。培育產業鏈頭部企業,加快項目建設進度,大力推進食用菌、糧油、畜禽、茶藥、果蔬五大重點農業產業鏈建設。強化農業品牌賦能,完善利益聯結模式,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增加農民收入。
第四,扎實推進和美鄉村建設。加快城鄉融合發展,進一步優化空間結構和功能布局,著力提升縣域建設品質和服務水平。持續完善農村基礎設施,提高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加強農村生態環境治理。
第五,全面提升鄉村治理效能。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維護農村的穩定安寧,加強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
第六,穩步深化農村各項改革。有序推進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試點,持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持續深化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專項治理,盤活農村集體“三資”。
第七,不斷健全要素保障機制。嚴格落實鄉村振興政治責任,健全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長效機制。堅持把農業農村作為一般公共預算優先保障領域,加大鄉村振興的多元投入。強化鄉村振興人才保障。
一是突出改革性。圍繞如何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探索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模式走出“隨州路徑”以及盤活農村集體“三資”作出專題部署。
二是突出特色性。鄉村產業方面,緊緊圍繞我市重點農業特色產業,加強特色農產品品牌建設,出臺針對性舉措;鄉村建設方面,推動“清潔家園”向“和美家園”升級。
三是突出創新性,加強鄉村數字化賦能鄉村振興。
大家關心的問題還有哪些
看看現場解答
??
01
市委社會工作部副部長 胡坤在
答:一是完善基層組織建設體系,建立市縣兩級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協調工作機制,完善鄉鎮黨委—村黨組織—村民小組黨小組—黨員中心戶組織架構,構建以基層黨組織為領導、村民自治組織和村務監督組織為基礎、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合作組織為紐帶、其他社會組織為補充的村級組織體系。
二是選優配強基層支部班子,整頓提升軟弱渙散村黨組織140個,評定“五星”村黨組織150個。
三是清理規范村級工作事項,編制村(社區)組織履職事務基本目錄86項,包括主責事務43項、協助事務31項和負面事務12項。
四是深入推進“清潔家園”行動,充分運用領導包保、宣傳引導、群眾參與、獎懲激勵等工作機制。五是探索創新基層治理方式,探索開展“積分獎勵+實物兌換+精神激勵”治理模式。
下一步,我們將動態調整村(社區)工作事務清單,發揮群眾“一約四會”組織作用,全面鞏固“清潔家園”行動成果,不斷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02
市財政局副局長 張清戰
03
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 康建中
二、擦亮活動品牌。一是打造“四季村晚”品牌矩陣。不斷創新和完善“隨州村晚”活動形式和內容,提升活動品質和影響力,使“隨州村晚”活動機制化、常態化。二是做強“百姓大舞臺”群眾品牌。開展“文化力量·民間精彩”全市文藝展演、廣場舞大賽、戲曲票友擂臺賽等活動。三是“三進工程”深度融合。推動文化活動進社區、進街區、進景區,開展鄰里文化節、非遺市集、民俗展演等活動。